关于感染后导致肾炎的机制,一般认为是机体对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如胞壁的M蛋白或胞浆中某些抗原成分)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随血流低达肾脏。并沉积于肾小球基膜,进而激活补体,造成肾小球局部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但近年还提出了其他机制。有人认为链球菌中的某些阳离子抗原,先植入于肾小球基膜,通过原位复合物方式致病。有人认为感染后通过酶的作用改变了机体正常的IgG,从而使其具有了抗原性,导致发生抗IgG抗体,即自家免疫机制也参与了发病;还有人认为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膜糖蛋白间具有交叉抗原性,此少数病例则应属抗肾抗体型肾炎。
您好:目前对慢性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了解,临床上只有 15%~20%左右的急性肾炎发展成慢性肾炎,多数慢性肾炎并无急性肾炎的病史。有人认为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是同一疾病,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演变而来的。其根据是:常因为患急性肾炎,未及时彻底治疗链球菌感染灶,演变成慢性肾炎。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副鼻窦炎、反复发作的脓皮病、丹毒等可成为慢性肾炎的病因。所以强调必须彻底治疗及清除感染病灶,以防后患。但大部分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之间无固定的因果关系,可能与其他细菌、寄生虫(如三日疟原虫)、病毒有关,如已证实慢性肾炎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某些药物可致慢性肾炎,如止痛剂直接对肾脏起作用,或药物成为抗原或半抗原使肾脏逐渐形成免疫反应而成炎症状态。还有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病变常波及肾脏而表现有慢性肾炎症状。总之,慢性肾炎多数在起病时即是慢性肾炎的病理变化,仅有少数由急性肾炎反复发作而发展成为慢性肾炎。急性肾炎无特效疗法,可以自愈。治疗重点是加强护理,注意监护,若出现严重症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治疗可有几个方面:
1、护理
(1)休息:发病的最初2周内应卧床休息,待浮肿消退,血压控制,肉眼血尿消失,循环血症状不存在后,可以下床轻微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旦。血沉正常后可以上学,但在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2)饮食:在浮肿、少尿、高血压期间,应适量水、钠、钾及蛋白质的摄入,给予容易消化的高糖、低蛋白、低盐的饮食(供给蛋白质每天千克体重0.5克,盐1-2克),尽量满足热能需要,可给予蔬菜、瘦肉、面筋类或糖果、巧克力等,随着尿量增多、浮肿消退,应及早恢复蛋白质供应。
2、药物治疗
(1)消除感染灶:为了彻底消灭体内现有的(或潜在的)病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7-10天,常用的为青霉素,减少体内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
(2)利尿剂:由于急性肾炎可引起尿少,可予速尿或双氢克尿塞等利尿剂。
(3)降压药:如果血压持续升高,舒张压高于12千帕时,应给予利血平或肼苯哒嗪等药物。
(4)其他:纠正酸中毒,补充电解质等。 若发现小儿患有急性扁桃体炎及皮肤感染,应该彻底治疗,以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现在治疗主要的积极抗炎治疗。可以点滴青霉素或是先锋。
您好,慢性肾炎大多数是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少数患者起病缓慢而无明确的急性肾炎病史,一 发现即为慢性。主要表现为腰酸腿肿、神疲乏力、腰酸腿肿等.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数发生在感染后,尤其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也可见于其他感染。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多在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2~3周后出现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继而出现血尿,以肉眼血尿为多见。水肿,多先出现在面部,特别是以眼睑为甚,面部及眼睑肿胀,色苍白,呈现所谓的肾炎面容。膀胱炎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你好,我女儿的问题至今50天了,但今天去医院化验的结果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2~3隐血+++还是高。身体无任何水肿症状,请问这个情况有何特殊的药可吃。或者再检查其他哪些?急盼回复!
她开始点滴打了半个月了!现在还要打?其他还有什么情况引起这些高呢?
引起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原因有很多种,具体有以下几点:1、病原体,常见的有细菌、病毒、寄生虫,还有原虫等等,这些可以引起肾脏的急性的感染,而出现炎症,使肾功能的急剧下降而表现为肾炎;2、患者口服一些药物、重金属等等,这些东西都会使肾功能的下降,对肾脏造成损伤属于药源性的损伤;3、一些肿瘤,常见的良恶性肿瘤都可以使肾脏受累,出现肾炎;4、其他的疾病引起,比如敏性紫癜、肝炎、糖尿病,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5、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紊乱;6、遗传因素。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