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主要临床特征。
麻疹病人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麻疹病毒除可经空气中的飞沫直接传播外,也可经患儿接触物品引起传播。
专家表示,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的人群均易发病。麻疹以小儿多见,尤其5岁以下儿童,但近年来大年龄组儿童发病有增多趋势,且不易识别。家长可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咨询疫苗接种相关事宜。
荨麻疹是常见病,因风团随起随退伴有瘙痒,令孩子和家长烦恼,尤其难与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接触物等诱发因素避开,因此常常发生荨麻疹。为什么上述因素可以引发荨麻疹呢?这要从荨麻疹的发病机理谈起。荨麻疹的发病机理有以下几种:
过敏性:多数荨麻疹是由过敏性机理引起的。食物中的过敏原(多属于异种蛋白质)刺激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抗体IgE(免疫球蛋白E),这种IgE抗体附着在体内的肥大细胞上或嗜碱性白细胞上,当再吃这种食物时,IgE抗体就和食物中的过敏原相结合,从而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释放组织胺。组织胺又作用于血管,使之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因而大量蛋白质和液体外渗到皮肤组织中,于是产生荨麻疹。这属于I型过敏性反应。属于这种机理的荨麻疹较多,最常见的有羊肉、鱼、虾、贝壳、蟹、牛奶、蛋类等动物蛋白质,还有草莓、西红柿、大蒜等植物引起的荨麻疹。内服或注射的药物,空气中存在的霉菌孢子、花粉和化学物质被吸入,各种感染或感染性病灶的产物等。
除了较常见的I型过敏性反应,还有I、II和IV型。如输血、治疗用的抗血清、球蛋白和白蛋白等引发的荨麻疹,就属于III型过敏反应。
非过敏性:有些荨麻疹引起的原因与过敏无关,如:
1、非过敏性组织胺释放。如某些药物(阿司匹林、吗啡、磺胺、青霉素、阿拖品等),其它一些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能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使它释放组织胺导致荨麻疹,不需要通过过敏性机理。
2、胆碱能性荨麻疹。温热、运动、情绪激动等可使自主神经系统的胆碱能性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可直接引起血管扩张,也可促使组织胺释放,引发荨麻疹。
3、直接刺激血管可引发荨麻疹。有些因素可直接刺激血管使之扩张和产生荨麻疹,如饮酒、精神紧张、失眠以及可使血管扩张的药物等。
4、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延迟性家族性局限性热荨麻疹,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等都较少见。
总之引发荨麻疹的原因很多,其发生的机理既有过敏性,也有非过敏性。
阳春三月,正是冬春交替的季节。这个月,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很不稳定。时而出大太阳,时而又倒春寒。这?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气候干燥,是多种传染病高发季节。而儿童因为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抵抗力较差,更容易招惹流行性传染病。因此,家长朋友一定要小心谨慎,儿童流行性传染病一定要慎防!
那么,冬春交替季节,哪些流行性传染病需要特别引起重视呢?
一、手足口病
据疾控中心的专家介绍,春夏季节,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且以婴幼儿发病为主。虽然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会引起脑炎、肺炎等并发症,未及时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因此,家长一定不能轻视这个常见疾病。
手足口病常见症状:
手足口病一般是先发烧(少数儿童不发烧),在发烧1~2天后先在口腔里出现泡疹后形成溃疡,而且会很痛,咽部也会痛,孩子不愿意吃饭或流涎。然后是手心和脚心上出现红色疱疹,但不会破也不痒,有的臀部也会有疱疹。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注意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切莫讳疾忌医,以免延误治疗。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发病症状比儿童更严重。水痘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传染力极强。
因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控制感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是唯一的方法。此外,若孩子已确诊为患上水痘,家长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
1.注意消毒与清洁
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
2.定时开窗
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房间尽可能让阳光照射,打开玻璃窗。
3.退烧
如有发烧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4.注意病情变化
注意病情变化,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惊厥时应及时送医院就医。
5.避免用手抓破疱疹
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引起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瘢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
病人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直接传染源,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一般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流行性腮腺炎前驱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触痛。7至10天消退。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因为患病给孩子带来巨大疼痛感和不适,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一方面,避免孩子和患病者接触,尽量少带孩子到空气不流通、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另一方面,预防接种要及时,在宝宝14个月时,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免疫。
四、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这个疾病,家长朋友可能知道较少,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科普一下。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这个传染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冬春之季发病最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
猩红热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下:
1.及时就医:在高发季节、尤其是周围出现猩红热病人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2.治疗和隔离患者:患儿应注意卧床休息,进行住院治疗或居家隔离,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其他人接触患者时要带口罩。抗生素治疗必须足程足量。足量抗生素治疗24小时后,一般不再具有传染性,可视情况解除隔离;
3.通风和消毒:患儿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 3次,每次15分钟。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用过的手绢等要用开水煮烫。患儿痊愈后,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玩具、家具要用肥皂水或来苏水擦洗一遍,不能擦洗的,可在户外暴晒l-2小时。
4.加强学校卫生: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发现可疑者应请其停课、就医和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的食具要煮沸消毒,用具、桌椅等用来苏水擦拭消毒。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每日至少3次,每次15分钟,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行及时消毒。
1.注意天气变化,给孩子做好保暖工作,不要让孩子冻到。春季的气候反复无常,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温度变化,以防小儿荨麻疹的出现。2.调理饮食。要知道,一些食物也很可能会引起小儿荨麻疹,如海鲜、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也要尽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素食和水果蔬菜,补充身体的维生素。3.保持家庭卫生,注意除螨。以防螨虫和细菌等引起小儿荨麻疹。4.避免孩子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等,少让孩子去草丛里活动,也要尽量少接触动物。5.护理好皮肤。不要用热水烫洗皮肤,不要用碱性肥皂给孩子清洗皮肤,最好可以使用温和的弱酸性洗护用品,如杏普/宝贝沐浴露,消炎抑菌,含抗过敏成分,可以预防小儿荨麻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