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中医治疗百日咳

时间: 2023-11-14 11:17:31

中医释名百日咳在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咳后鸡鸣样回声为特征,中医称“顿咳”,又称“疫咳”、“痉咳”、“鹭鸶咳”。中医病因本病主要由于内蕴伏痰,感染时行疫邪,客于肺系所致。

中医诊断

本病在早期多见实证,以痰浊阻肺为主,后期则多见虚证或虚实挟杂之证,以气阴亏虚为主。由于邪有轻重,患儿体质不同,故临床症状亦有差异。临证之时辨清邪之深浅,气之虚实是本病辨证之关键。

1、初咳期

主证:微热,喷嚏、流涕,咳嗽逐渐加剧。偏于风寒者,伴恶寒,痰白,舌苔薄白,脉浮紧。偏于风热者,伴咽红,痰稠不易咳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为外感时疫之邪,初犯肺卫所致。邪由口鼻而入,故见外感表证。遂后引动伏痰,阻碍气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加剧。体虚右邪从寒化,故见痰白清稀,体实者邪从热化,故见痰热征象。

2.痉咳期

主证:咳嗽阵作,昼轻夜重,咳时连声不已,面红目赤,涕泪交流,咳后回吼,甚则吐出乳食痰涎后痉咳方能暂停。剧咳时痰中带血丝,甚则鼻衄,舌苔黄,脉数有力。

分析:本证为邪郁化热,热灼津液所致。伏痰与邪热互结,阻塞气道,肺气上逆,故见痉咳不止,必待痰涎咯出而已。肝胃气逆则呕吐,涕泪俱作。气逆伤络,热亢于上,则面红目赤,痰中带血。

3.恢复期

主证:痉咳逐渐减轻,食欲不振,乏力,气短多汗,面唇色淡,形体消瘦,咽干舌燥,口渴欲饮,或咳而无力,痰少,气短唇干,两颧发红,舌光如镜,脉象细数无力。

分析:本证为邪热久羁,耗伤气阴所致。余邪羁留,伤及脾胃,故见食欲不振,乏力。耗伤肺阴,则见气短。余邪未尽,则见咳而无力,痰少等症。

中医类证鉴别

1.肺热病:以发热。咳嗽、胸痛为主要表现,x线检查肺部可见斑点状、片状、网织状,或均匀阴影,无阵发性呛咳与咳后鸡鸣样回声。

2.暴咳:咳嗽新起较剧,但无咳后回气声,自细胞分类计数无淋已细胞增高,咳碟法或鼻咽拭子培养无百日咳杆菌生长。

3.肺痨: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逐渐消瘦为特征,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沉增速,x线检查肺部有阳性指征。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隔离期满(发病后40天或痉咳后30天);痉咳消失或新生儿乳幼儿屏气消失;白细胞恢复正常。

2.好转:隔离期未满;痉咳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并发症

1.肺炎:是婴幼儿百日咳死亡的主要原因,常发生在痉咳期。病变为间质性肺炎,继发其它细菌感染时为支气管肺炎。

2.肺不张或肺气肿:由粘稠分泌物堵塞或部分堵塞所致。如咳剧使肺泡破裂,可引起气胸或皮下、纵隔气肿。

3.百日咳脑病:剧烈咳嗽使脑部缺氧或出血,加之毒素作用,均可引起脑病。

中医治疗

本病治疗总以止咳化痰为基本原则。同时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初咳期施以宣肺降气,痉咳期治以泻肺清热,后期则给予润肺养阴之法。如此痰邪得清,肺虚得补,疾病可愈。

一、辨证选方

1.初咳期

治法:疏风宣肺止咳。

方药:风热者选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桔梗各10g,杏仁、连翘、薄荷、甘草各6g。痰多者加胆星、半夏、鱼腥草;发热重加生石膏,黄苓;风寒者选用杏苏散加减。杏仁、苏叶、前胡、茯苓、百部各10g,半夏、炒枳壳、桔梗各6g,甘草5g,生姜5片。咳痰量多可加紫菀、竹沥。

2.痉咳期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镇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生石膏20g,百部、半夏、钩藤各10g,麻黄、杏仁、川贝、胆星各6g,甘草5g。偏寒去石膏、胆星,加半夏、细辛、荆芥;肋胀痛加龙胆草、黄芩、青黛。

3.恢复期

治法:益气滋阴,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各12g,冬桑叶、生扁豆、天花粉、牛蒡子各10g,阿胶、马兜铃、杏仁各6g。久咳出血加山栀炭、侧柏炭;久咳不止加川贝母、杷叶、百部。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