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小儿病患疳积的症状及治疗(疳积的症状及病因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

时间: 2023-11-14 13:15:18

小儿病患疳积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面黄肌瘦,烦躁爱哭,睡眠不安,食欲不振或呕吐酸馊乳食,腹部胀实或时有疼痛,小便短黄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或兼发低热,指纹紫滞,此为乳食积滞的实证。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简单的方肤提起一次,每天一次,连续六天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再作第二疗程。此种方法适宜在每日上午操作,因上午太阳渐升,阳气渐旺,中医认为人的脊柱部位属督脉主一身之阳,捏积正是通过应用手法达到振奋小儿阳气的作用,此外,捏积之后禁忌用手上下揉摩,否则将抵消已作的捏积手法的作用。  

另外家长应注意疳积的预防和护理,喂养小儿要按其个体需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食、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乳幼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对婴儿按时添加辅食,一般应从4个月以后添加易消化的食品,添加时应掌握先稀(菜汤、米汤、果汁)后干(奶糕、蛋黄);先素(菜泥、豆制品),后荤(鱼泥、肉末);和先少后多的原则,较大儿童应注意食物的新鲜清洁,不宜过食生冷、肥腻之品。并应注意经常带小儿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晒阳光增强体质。小儿虫症杀虫养胃虫症是指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虫类引起的疾病。小儿虫症则是指小儿感染了寄生虫后所患的病。由于小儿不知讲卫生,饮食常常不干净,故非常容易发生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囊虫、钩虫、姜片虫等等。这里仅讲较常见的蛔虫和蛲虫的治疗方法:

一、蛔虫病

蛔虫是寄生在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它形似蚯蚓,成虫的长度可达到15~25厘米,蛔虫主要寄生在人的肠道。蛔虫无论男女老幼都可感染,但儿童的感染率最高。从发病地区来看,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环境卫生差的地区明显高于环境卫生好的地区。所以说,讲卫生、爱清洁是减少蛔虫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蛔虫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人们误食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水等,就可能造成蛔虫病,人们体质较弱是产生此病的重要内因,饮食不洁则是感染蛔虫的条件及诱因。而饮食不洁正是小儿最大的弱点,因为小儿容易吸吮手指,饭前不洗手,频繁吃零食,手到处乱抓。也喜欢在地上乱爬,喜欢玩土、玩沙。所以蛔虫卵非常容易被小儿吃进口中繁殖。另外夏天生吃瓜果,喝生水,吃生凉拌菜和泡菜,也是造成夏季蛔虫病多发的主要原因。 

蛔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阵发性脐周腹痛,痛无定时,反复发作,疼痛时,喜揉按腹部。部分患儿可伴见偏食,异食,甚至有人喜吃炉渣、土块、火柴、纸片等。也有的小儿喜欢挖鼻孔。夜间咬牙。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对于蛔虫的治疗,西医多主张对症治疗。目前较流行的是服用肠虫清、安乐士等西药,中医治疗蛔虫,可分为安蛔、驱蛔,调理脾胃三个阶段; 

①安蛔法: 

当蛔虫在腹内肆疟,腹痛剧烈之时,不能使用驱蛔杀蛔药,否则可能促使蛔虫更蠕动、腹痛愈加剧烈。中医经数千年摸索,得出蛔虫“闻酸而静,遇辛得伏,得苦则下”的特性。因此,要安蛔须用酸性的药物,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蛔虫腹痛时,喝食醋20—30m隔1小时服一次。就可使蛔虫安定下来,腹痛即可减轻或停止。方药可选用经验方: 

乌梅log 川椒10g 细辛3g 黄连10g 黄柏10g 党参10g 当归10g 附子6g 干姜3g 桂枝6g 水煎服。  

②驱蛔杀蛔法 

驱蛔是治疗蛔虫的主要方法,对于蛔虫病人可使用使君子、苦楝根皮单方治疗即可。将使君子炒至焦黄色、嚼服、小儿每岁1—2粒,每天分3次服用,一天最多不超过20粒。也可以将使君子研细末与大黄粉面伴匀,1岁1g,口服3次,连服3天为一疗程。苦楝根皮15—10g水煎,每日早晨空腹一次服下,或将苦楝根皮研细末,每次服1g,日服2次。  

③调理脾胃  

脾胃功能失调是小儿产生虫证的基础,所以在驱虫的同时,要给小儿调脾胃。驱虫之后,同样也要调理脾胃,只有脾胃功能好转,才真正清除了产生虫证的土壤。调脾胃的方法很多,常用经验方:  

山药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炒薏米10g 炒扁豆10g 槟榔10g 神曲10g 水煎服。

中成药可选用:健脾丸、启脾九等。

二、蛲虫病 

蛲虫是一种小线虫,长约2—10厘米,它是一种寄生在人体内的肠道寄生虫,男女老幼都可以感染蛲虫病,但多见于小儿,尤其是在托幼机构常因相互传播而反复感染。  

临床常以会阴部及肛门附近瘙痒,夜寐不安为症状特征,重者,肛门奇痒难忍,因为蛲雌虫,在夜间乘小儿熟睡之时,向肛门移行,并在肛门外大量产卵,此过程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所以肛门会阴部出现瘙痒,而造成小儿夜寐不安。蛲虫病的症状,除肛门奇痒外,还可伴见烦燥、体瘦,面黄乏力,纳食不香等症状,部分小儿会有尿频,遗尿等症状。 

蛲虫的治疗常常选用内外同治的治疗方法。

内服常选用:驱虫粉或百部粉内服。驱虫粉中含有使君子、大黄二味中药,按6:1的比例研末调匀,1岁小儿每次服0.6g,2岁服0.9g,3岁服1.2g,一日服三次,连服七天为一疗程,百部若干研末每次服1g也是连服七天为一疗程。

外用法,可用蛲虫栓,将使君子、百部研末装入胶囊。每晚将一枚胶囊,塞入肛门,令其逐步溶化,连用7个晚上,或用醋加水煮沸,在沸醋水上方,半蹲熏肛门及会阴部,当醋水温度下降到可洗皮肤时,可用手以醋水洗肛门及会阴部。连洗7天。或用百部30g煎水外洗肛门或灌肠,每疗程为10—12天,此外也可用大蒜水灌肠。  

治愈蛲虫病的关键是打断蛲虫生存循环,肛门——手——口循环,如果打断了这个循环,不服药也可治愈蛲虫病。平时还要改变小儿不洗手吃东西的坏习惯,教育小儿不吸吮手指,并要勤晒被,常煮内裤等。  

总之,讲究个人卫生,注意环境卫生习惯,才能有效地预防虫症。

疳积的症状及病因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

  疳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 儿科 病证。疳积的症状及病因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疳积的症状及病因的资料,欢迎阅读。

  疳积的症状及病因
  疳积是因为饮食失调, 护理 不当,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 消化 吸收功能长期受到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 疾病 。该病大多见于3岁左右的幼儿,并且因为患儿脏腑长期失于濡养,气液干涸,因此在临床中通常表现为患儿形体干枯赢瘦,气血不荣,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胀大,且青筋暴露,或见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等特征。

  疳与积在临床中是有一定区别的。古代医家认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仅明确地指出了疳积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疳积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疳积的临床治疗当以消积化疳,调理脾胃为原则。但是,在临床具体施治过程中,则当根据疳积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抑或内外分治,攻补兼施等方法。除此之外,在应 用药 物治疗疳积的同时,饮食 营养 的合理调节,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
  1、【疳积散】

  组成: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诸种疳积,饮食不振,肌肉瘦弱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极细末后和匀,每服3克,1日3次,糖开水送服。

  2、【益黄散】

  组成:陈橘皮30克,公丁香6克,诃子肉(炮)、青橘皮、炙甘草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 腹痛 泻痢,不思饮食,呕吐腹胀,神倦面黄,以及疳积,腹大身瘦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粗末后和匀,每服5克,水煎取汁,食前饮之。

  3、【五谷虫紫金散】

  组成:五谷虫(稻米内生的小白虫)50克,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一种中成药)3克。

  功用:化食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胀。

  用法:将五谷虫晒干或置于瓦上焙干,与紫金锭共研末。每日早、晚餐时,取l?2克,用米汤调服。

  4、【四味鸡内金散】

  组成: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各等量。

  功用:补脾健胃,益肾利湿,理气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消瘦,腹如舟状,食欲低下,大便呈糊状,精神不振,舌苔淡白,指纹淡红。

  用法:将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分别洗净,晒干,微火炒黄酥,砸碎,共研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3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连服l?2个月。

  5、【二肝丹】

  组成:鸡肝、猪肝(均切成薄片)各30克,地胆草、九节菖蒲各3厘米,漏芦30克,胡黄连、地榆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腹中烦热,口干,大便燥等。

  用法:先将诸药共碾碎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鸡肝、猪肝一同入水中煮之,俟二肝煮熟后再置于石臼中捣成膏状,和丸,如玉米粒大小。每服10丸,白开水送服亦可。

  6、【莲肉糕】

  组成:糯米500克,干莲子250克。

  功用:健脾益胃。适用于小儿疳积,久病身体虚弱,饭量减少,大便呈糊状。

  用法:莲子洗净,用清水泡发,去心,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揉搓成泥:糯米淘洗干净,与莲肉泥混合,搅拌均匀,加入少量水,放人大碗或小盆中,隔水蒸熟。凉后置干净的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装盘。上面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当做糕点食用,适量食用。

  7、【六昧甜 蛋糕 】

  组成:五谷虫、山药、莲子各50克,使君子仁、茯苓、焦山楂各15克,白糖适量,鸡蛋数个。 功用:补脾健胃,滋肾益肺。适用于小儿疳积,皮肤干燥,头发枯 黄,肚大腹胀,青筋暴露,饮食不香,或伴有 贫血 浮肿。

  用法:五谷虫置于瓦上,小火焙干,山药、使君子仁炒黄。将五谷虫、山药、使君子仁、莲子、茯苓、焦山楂一起捣碎研末。取粉末12?15克,加入鸡蛋1个,红糖少许,水适量,搅拌均匀后,隔水蒸熟。每天1剂,晨起空腹食用,10天为1疗程。

  8、【鸡内金饼】

  组成:生鸡内金90克,面粉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而因脾胃虚弱者。

  用法:先将鸡内金轧细后过罗,再置于盆中浸以滚开水,半日后和入面粉、白糖,用所浸之水和匀,作成一个个薄饼,烙成黄色,随意食之。

  9、【消食脆饼】

  组成:鸡内金1?2个,面粉100克,盐、芝麻适量。

  功用:消食开胃。适用于小儿饮食不当造成的积食不消,饭量减少。

  用法:将鸡内金洗净晒干或用小火焙干,研末。将鸡内金粉与面粉、盐、芝麻一起和面,擀成薄饼,置锅内烙熟,用小火烤脆即成消食脆饼。作为主食或点心服食。

  10、【茯苓饼】

  组成:茯苓、米粉、白糖各500克。

  功用:益胃补气。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懒动少语,睡觉易惊醒,大便呈糊状,重者可见面部浮肿,青筋暴露。

  用法:茯苓捣碎,研末,与米粉、白糖混合均匀,加水适量,调成糊状。用平底锅煎成薄饼。作点心,随意食用。

  11、【益脾饼】

  组成:熟枣肉250克,鸡内金60克,生白术120克,干姜粉60克。

  功用:方中大枣味甘,能温补脾、益气养血。大枣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蛋白质是溃疡创面修复所不可缺少的材料;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鸡内金味甘涩、性平,能健胃消食。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全方具有补脾温中、健胃消食的功用。

  用法:将鸡内金、白术洗净,以文火焙干,研成细末,加入干姜粉和枣肉,同捣如泥,制成小饼,放人烤箱内烘干,取出放人塑料食品袋内备用。该饼色、香、味俱佳,空腹当做点心,餐后充当零食,细嚼慢咽,有滋有味,小儿喜欢吃。

  12、【三甲饼】

  组成:龟板、鳖甲、穿山甲、鸡内金各等分。

  功用:软坚化积。适用于小儿疳积,症见 消化不良 ,食积乳积,腹痛 腹泻 ,痞块胀满。

  用法:将龟板、鳖甲、穿山甲分别醋制,鸡内金炒黄,研细末,每次5克,加适量面粉混匀,烙成小饼。每日l~2次,空腹食之。

  13、【蒸鳝鱼】

  组成:黄鳝1条,鸡内金6克,调料适量。

  功用:益气健脾消积。适用于小儿脾虚气弱,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毛发枯焦之疳证。

  用法:将黄鳝去内脏,加鸡内金放锅中隔水蒸熟,用葱、姜、酱油调味服食。每日1次,连食1周。

  14、【黄鳝蒸内金】

  组成:黄鳝(又叫鳝鱼)1条,鸡内金10克。

  功用:消食健胃,补虚损。

  用法:将黄鳝杀死后去头及内脏,洗净切块放于碗内。鸡内金焙干研末,撒在黄鳝肉上,加佐料少许,水适量,隔水蒸熟。加入酱油、味精调味。每日1剂,分2次吃完,连续服用数日。

  15、【青蛙粥】

  组成:青蛙1~3只(以患儿食量而定),大米50克。

  功用: 清热 凉血,宽中益气。适用于小儿疳积,食量减少,身体消瘦,皮肤干燥,头发焦枯,有异食癖(如喜吃生米、泥沙等异物)者。

  用法:青蛙宰杀后剥去内脏,冲洗干净,切成小块,人锅,加水,煮至蛙肉熟烂;再加米煮成粥,放少量佐料调味。每日晚餐食用,每日1次。

  16、【胡子鲶米粥】

  组成:胡子鲶(又名鲶鱼、塘虱鱼)1条,干莲子10克,大米50克。

  功用:滋补脾肾。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瘦小,喜吃异物,皮肤干燥,头发黄枯。

  用法:将胡子鲶剖肚去内脏,冲洗干净;将莲子泡发后,去皮去心。将胡子鲶、莲子同人锅,加水适量,煮至鱼肉熟透,再放人大米同煮,至米烂汤稠即可。加佐料调味后,作主食吃。

  17、【鹌鹑粳米粥】

  组成:鹌鹑1只,粳米150克。

  功用:益气健脾。适用于小儿疳积,腹胀,食欲不振。

  用法:鹌鹑杀死后,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小块,入锅,加水适量,煮熟,再加入淘洗干净的粳米,煮成糊状即可。加少量佐料,分3~4餐吃肉喝粥。隔日1剂,连服10剂。

  18、【焦锅巴米粥】

  组成:锅巴50?100克。

  功用:开胃健脾,增强食欲。适用于小儿疳积,吃饭不香。

  用法:将锅巴放在小火上烤成两面焦黄后,人锅,加水适量煮成粥。每日2次,代粥食。

  19、【山药米粥】

  组成:干山药50克,大米或小黄米(又叫谷子、粟米)50克,白糖适量。

  功用:调补脾胃, 滋阴 养液。适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

  用法: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人锅,加水适量,熬成粥。每日当早、晚餐吃。

  20、【白萝卜粥】

  组成:白萝卜1个.大米50克,糖适量。

  功用:开胸顺气,健胃消积。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腹胀。

  用法: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卜切片,先煮30分钟,再加米同煮(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早、晚代粥食。经常食用。

  21、【猪肚米粥】

  组成:猪肚500克,大米50克。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胃。适用于小儿体瘦,食欲不振,易疲倦。

  用法:将猪肚洗净,入锅煮熟,捞出,切丝,分成10份;大米淘净,与猪肚丝一份同人锅,加入猪肚汤适量,熬成粥,加入少量佐料调味。每日1次,趁热吃粥。经常食用。

  22、【薏米绿豆荷叶粥】

  组成:薏米仁15克,绿豆50克,鲜荷叶2张。

  功用:清热解暑,健脾消积。适用于暑季小儿疳积,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喜饮者。

  用法:将荷叶洗净,撕成小块,与薏米仁同人锅,加水先煮30分钟,捞出荷叶,再加入绿豆煮烂即可。每日早、晚代粥食,连服10日为1疗程。

  23、【核桃蚕蛹汤】

  组成:核桃仁100?150克,蚕蛹50克。

  功用:益气养血健脾。适用于气血双亏之疳证。

  用法:将蚕蛹略炒,与核桃仁放锅中隔水炖熟,隔日1剂,不拘时食,并饮汤汁。连服5~7剂。

  24、【丁香姜汁牛奶饮】

  组成:丁香2粒,生姜l块,鲜牛奶250毫升,白糖少许。

  功用:补益脾胃,降逆气,止呕吐。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瘦弱,进食即吐。

  用法:生姜洗净,捣碎取汁(约10毫升)。将姜汁、牛奶、丁香人锅同 煮,煮沸5分钟后捞出丁香,加入白糖即可。每日早、晚服食,婴幼儿吐 奶可分多次饮服。

  25、【四味泥鳅汤】

  组成:活泥鳅100克,黄芪、党参各15克,山药50克,红枣5枚。

  功用:健脾 养胃 , 补肾 。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虚弱,易出汗,饮食不香。

  用法:泥鳅放清水中,滴几滴 植物 油,每天换一次水,令泥鳅吐尽肠内脏物。1周后取出泥鳅。锅内放入植物油适量,烧十成热,加几片生姜,然后将泥鳅于锅中煎至金黄,加水3碗,加入黄芪、党参、山药、红枣,煎至1碗。分2次饮汤吃泥鳅。经常食用至病愈止。

  26、【党参黄芪蒸鹌鹑】

  组成:鹌鹑1只,党参、黄芪各15克。

  功用:补益五脏,养血生津,清热利湿。适用于小儿疳积气虚津伤者。

  用法:将鹌鹑杀死后,去毛及内脏,冲洗干净,将党参、黄芪及少量的水倒入鹌鹑腹内,置小盆或大碗内,加少量的盐、油调味,隔水蒸1小时,拣去党参、黄芪即可。吃肉喝汤,一天食完。隔日1剂,连服3~5次。

  27、【山楂蜜膏】

  组成:鲜山楂、蜂蜜各50克。

  功用:健脾开胃,补中润燥。适用于小儿疳积。

  用法:将山楂洗净,切片,入锅,加水适量,煮烂。用饭勺捣碎山楂,使其呈糊状,倒入蜂蜜,继续加热收膏。稍凉后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半匙至一匙。开水冲化饮服。

  28、【芸豆卷】

  组成:芸豆500克,红枣250克,红砂糖150克,糖桂花适量(也可不用)调味。

  功用:健脾利湿。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大便呈糊状或伴有颜面浮肿。

  用法:芸豆淘洗干净,置清水泡发,入锅煮至酥烂,凉后,揉搓成泥状备用。红枣用水泡发后冲洗干净,去核去皮,入锅煮熟烂,趁热加入红砂糖、糖桂花,搅拌均匀,按压成泥状。把芸豆泥摊在干净的案板上,按压成1厘米厚的长片状,将枣泥均匀地摊在上面,将芸豆泥片、枣泥片一起卷起成长条状,用刀切成段,放人盘中。代点心吃,经常食用。

  29、【莲子猪肚】

  组成:莲子40粒,猪肚1个。

  功用:健脾益胃。适用于小儿饮食下降,消瘦,大便呈糊状。

  用法:莲子泡发后去心,装入洗净的猪肚里,用线扎紧两端,人锅, 加水适量,炖熟至酥烂。凉后,捞出猪肚,切成细条状,加少量佐料调 味。吃猪肚莲肉,每日1~2次,服完为止。食前应加热。

  30、【使君夜明蒸羊肝】

  组成:使君子仁数粒(按患儿年龄,1岁1粒),夜明砂(为干燥的蝙 蝠屎, 中药 店有售)10克,羊肝60克。

  功用:健脾消积,清肝明目,杀虫。适用于小儿疳积引起的消瘦,夜 盲症。

  用法:羊肝洗净切片,与使君子仁、夜明砂一起放人碗内,混匀,加 水适量,入锅,隔水炖熟。加入佐料调味后,吃肝喝汤(或只饮汤)。

  31、【雪梨山楂粥】

  材料:雪梨、山楂、大米各25克。

  调料:冰糖适量。

  做法:1.大米淘洗干净;雪梨、山楂分别用清水洗净、去核,切小丁。

  2.煲锅置火上,加适量清水,放入雪梨丁、山楂丁、冰糖同煮成果酱。

  3.沙锅置火上,加入适量清水,放人大米煮成粥,倒入雪梨山楂酱即可。

  祛病功效:这款粥可清内热,消食化滞。每天1次,连吃l周。
  治疗小儿疳积的外敷方
  1、【敷神阙药酒方】杏仁、桃仁、栀子、皮硝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 (每根寸许)7根,鸭蛋清1个,白酒5毫升。前5味药共研细末,加葱白捣 烂,再加入鸭蛋清、白酒调拌均匀,然后用纱布包扎成2饼,外敷神阙(肚脐)、命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与前脐中(神阙穴)相对]二穴,24小时后取下。

小儿疳积的症状

小儿疳积的症状

小儿疳积的症状,家长最担心的就是我们宝宝的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在宝宝的日常饮食上面都需要特别的注意,防止宝宝生病感冒,产生多种疾病,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儿疳积的症状吧。

小儿疳积的'症状1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疳积常见证分型:

I型疳气:以脾胃运化不畅为特征,为疳积初起病情较轻之证。症见体弱面黄,躁扰不安,夜多啼哭,口渴喜饮,纳呆,嗜食异物,或食不知饱,腹胀或痛,扪之软而不坚,或手足心热,昼凉夜热,大便或泄或结。

指纹淡滞而沉,脉象弦细或涩。腹股沟可触及绿豆大皮下结节,手指螺纹微突起,亦可见腹部青筋隐隐若现。治宜理气健脾,消积化滞。

II型疳积:以脾胃虚弱、邪气渐盛为特征,大多由I型发展而来。症见体瘦神疲,毛发不荣,肚腹胀大,青筋渐露,纳呆,嗜酸、辣、硬食,烦渴引饮,夜啼不眠,或低热盗汗,或牙龈肿溃出血,或眼成雀目,大便为不消化食物、味酸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指纹淡红或淡紫,脉细弱或数。腹胀而微坚,腹股沟部皮下结节大如黄豆,手指螺纹明显突起。治宜健脾消疳,除湿化积。

III型疳干:以脾胃虚极,邪实正虚为特征,属疳积重症,多由I、II型发展而成。症见精神委靡,形体羸瘦,头大颈细,头重颈软:鸡胸龟背,雀目不明,或声音嘶哑,哭似猫声,手足厥冷,爪黑面黧,饮食不进或索食不断,腹胀如鼓,青筋暴露。大便或溏或完谷不化,溲频量多。

疳积病因

1、疳积乳食不节,伤及脾胃

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疳积脾胃虚寒薄弱

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疳积其他

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注意营养搭配:忌食肥、甘、厚、腻、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

按需喂养: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食、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习惯。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为什么小儿时期易生疳积呢?

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而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要量大。因此,产生了生理上的“脾常不足”。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胃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小儿疳积的症状2 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可能患上疳积了:

1、孩子出现饮食异常的情况,如厌食、久久不咽饭、吃饭时间长等;

2、消化能力差,容易出现腹胀、大便异常,大便干燥或是便溏;

3、免疫力差,经常出现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4、孩子出现脾气暴躁、烦躁不安、精神状态差、难以入睡、睡觉不踏实、睡觉容易出汗等症状;

5、孩子出现擦眼、吮手指或磨牙的症状;

6、孩子生长发育缓慢、面黄肌瘦、头发枯黄稀疏、口气重、小便短黄或是清长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