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
原发性垂体性尿崩症采用替代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替代治疗用于完全性垂体性尿崩症,加压素制剂有下列各种剂型:
1.水剂加压素
皮下注射,每次5~10U,作用时间仅4~6小时,适用于诊断和暂时尿崩症的治疗。
2.长效尿崩停
为油剂注射液,每ml含5U,从0.1ml起,逐步增至0.5~0.7ml/次。深部肌肉注射1次可维持3~5天,切勿过量以引起水中毒。
3.粉剂尿崩停
每次鼻吸入20~50mg,4~6小时1次。长期应用可引起慢性鼻炎而影响吸收。
4.人工合成DDAVP(1-脱氨-8-右旋精氨酶血管加压素)抗利尿作用较强,作用时间长,无升压副作用。可由鼻粘膜吸入,每日2次,每次10~20μg。可用于妊娠尿崩症。
5.新抗利尿素纸片
每片含ADH 10μg,可日间或睡前舌下含化,有一定疗效。
口服药适用于部分性尿崩症,可供选择的有:
(1)双氢克尿塞:每次25mg,每日3次,作为盐利尿剂可造成轻度失盐。可能一方面血容量减少刺激ADH分泌与释放,另一方面增加近曲小管对水分的再吸收,但确切机理尚不明。对肾性尿崩症也有效。服药时宜低盐饮食,忌咖啡、可可类饮料。
(2)氯磺丙脲:体外试验可增加血管加压素的外周作用。可能增加远曲小管cAMP的形成,也可能增加ADH的释放,但对肾性尿崩症无效。用量为0.125~0.25g,每日1~2次,服药后24小时起作用,尿量减少。副作用为低血糖、白细胞减少或肝功能损害,与双氢克尿塞合用可减少低血糖反应。
(3)安妥明:药理作用可能是增加ADH释放。与DDAVP合用可对抗耐药。用量0.2~0.5g/次,每日3次。长期应用有肝损害、肌炎及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中医治疗
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消渴中的上消和下消,以肺胃两脏虚证为主,总的治疗原则是滋肾养阴,益气生津,可选用知柏地黄丸、生脉饮、缩泉丸等中成药配合西药应用,也可根据辨证分型选方用药。
(1)气阴两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体瘦乏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宜益气养阴,清热生津
方药:从生脉散、竹叶石膏汤化裁,酌加固摄肾气之品:党参、麦冬、五味子、竹叶、生石膏、黄芪、山药、益智仁、肉苁蓉、白芍、生地、知母、山萸肉等。
(2)肺胃阴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多尿,口干舌燥,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宜清肺养胃,止渴生津
方药: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味:生石膏、知母、甘草、党参、天花粉、生地、藕汁、鲜石斜、乌梅、黄连、天冬、麦冬等。
(3)阴阳俱虚型:
证候:烦渴多饮,尿频量多,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畏寒乏力,遗精阳痿,月经紊乱;舌红苔黄,脉细弱。
治法:阴阳并补
方药:对偏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麦冬、五味子、玄参、花粉、桑螵蛸、甘草。对偏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肉苁蓉、肉桂、附子、枸杞子、黄芪、五味子、人参、甘草。
专方验方
加味龙骨牡蛎汤:生龙牡、枸杞子、黄柏、北沙参、菟丝子、砂仁、炒杜仲、甘草。
尿崩症有两种。一种是产生调节尿量的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又名后叶加压素)的视索上核、室旁核和产生抗利尿激素的脑下垂体后叶发生了病变,使分泌出来的抗利尿激素不够用。这是由脑炎、慢性特发性黄瘤病、脑肿瘤、外伤等所引起的。另一种尿崩症是肾脏的肾小管有病变,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正常情况是肾小管接受抗利尿激素的支配,从肾小球滤出的尿液中重新回收水分,但尿崩症患者则不能,只能排出清稀的尿。
【治疗】无特效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保证液体入量和适当限制钠盐,以保证血容量和血钠在正常范围。水的入量须保持在6~10L/m2/d。并应注意足够的营养和热量。
由于患儿每排出一个mOsm的溶质需要排出8~12ml的水,若减少电解质的入量则可相应地减少水的排出。年长儿应限制钠盐的入量在2~2.5mmol/(kg·d)。食物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比例应相应地提高,蛋白质的比例应减少。磷的入量亦应适当限制。
在限制钠盐的同时,服用氯噻嗪类(cholorothiazide)利尿剂,可导致钠的负平衡,使尿量减少和尿浓度上升。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钠减少后,近曲小管对钠的回吸收增加,水分随之回收。实验证明,口服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60mg/(m2·d)〔或0.5~1.5mg/(kg·d)〕,同时减少钠的入量至1mmol(1mEq)/(kg·d),可使尿量减少40~50%。利尿酸(ethacrynic acid)120mg/m2/d口服,亦可起到同样作用。此类药物可使钾的排出增加,故需要注射或口服钾的入量不少于2~3mmol(2~3mEq)/(kg·d)。近年来应用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消炎痛亦可起到减少尿量,增加尿比重的作
第二十二单元 糖皮质激素类药
短效: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氢化泼尼松
长效: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作用:抗炎;抗免疫;抗毒;抗休克;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用法:大剂量突击疗法→中毒性菌痢
一般剂量长期疗法→
小剂量替代疗法→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隔日疗法→肾病综合征。可避免反馈性抑制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机能。
用途:不可用于鹅口疮
地塞米松――抗炎作用强,几乎无钠潴留
去氧皮质酮――几乎无抗炎作用,潴钠潴水作用强。
不良反应:高血压、高血糖、低血钙、低血磷
第二十三单元 抗甲状腺药
一、硫脲类 (硫氧嘧啶类;咪唑类)
作用: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不影响碘的摄取和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作用。咪唑类〉硫氧嘧啶类
卡比马唑―在体内转化成甲硫咪唑才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作用机制:
1、抑制过氧化酶
2、抑制单碘酷氨酸和双碘酷氨酸综缩合T3、T4
3、丙基硫氧嘧啶还能抑制T4在周围组织中脱碘转变为T3
药物起效慢――待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耗竭后才能生效。
用途:甲亢治疗。
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最重)
二、碘及碘化物
三、放射性碘
四、b受体阻断药――用于不宜用抗甲状腺药、不宜手术治疗的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调控生长发育。幼儿期缺乏→呆小病
第二十四单元 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
作用:1、降低血糖;
2、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其分解;
3、促蛋白质合成,抑制其分解;
4、降低血钾
用途:1、糖尿病
2、纠正细胞内缺钾和治疗高血钾症
3、重病恢复期增加食欲
4、治疗精神分裂症
不良反应:长期注射易造成注射部位肌肉萎缩。
二、口服降血糖药
(一)磺酰脲类 (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本脲)
作用: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氯磺丙脲能促进抗利尿素(ADH)的分泌→抗利尿
格列本脲――有利尿作用。
用途:1、糖尿病
2、尿崩症――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及肝损伤;过敏;胃肠反应;N系统
(二)双脲类 (苯乙双脲,二甲双胍)
作用:作用时间短,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用途:轻中型糖尿病,适用于肥胖者。
不良反应:乳酸血症,酮血症,低血糖,胃肠症状。
第二十五单元 合成抗菌药
一、氟喹诺酮类
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螺旋酶了,阻碍DNA复制。
(一)诺氟沙星(氟哌酸)
作用: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大。
用途:泌尿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及淋病
禁忌:肾功能不全,孕妇,哺乳期,青春期儿童
(二)培氟沙星(甲氟哌酸)
作用:对大多数G-和G+葡萄球菌
(三)氧氟沙星
――抗菌活性强。对G-菌作用为诺氟沙星的2-4倍
(四)环丙沙星
――对G-菌和G+菌较前药增强,对厌氧菌绿脓杆菌都有效
二、磺胺类
作用机制:与细菌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
作用:G+菌中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
G-菌中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及沙眼衣原体、放线菌
对病毒和立克次体无效。
用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磺胺嘧啶
全身性感染;泌尿系感染;肠道感染;局部感染等
不良反应:肾损害;过敏;造血(再障贫)
三、甲氧苄氨嘧啶(TMP)
作用:竞争抑制细菌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四氢叶酸合成
与磺胺类合用――抗菌作用↑↑↑
复方新诺明:(SMZ+TMP)――致叶酸缺乏症
增效联磺片(SD+SMZ+TMP)
四、硝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
抗厌氧菌、阴道滴虫和阿米巴原虫的首选药物
五、硝基呋喃类
1、呋喃唑酮(痢特灵)――用于肠炎,菌痢
2、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用于泌尿感染。不用于全身感染。
第二十六单元 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一)苄青霉素(青霉素G)
作用机制: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基础成分――粘肽的合成。
主要用于大多数G+菌、G-球菌、螺旋体和放线菌感染。
特点:抗菌作用强,疗效高和毒性低。
治疗敏感菌感染的首选药。
用途:溶血性链球菌、敏感葡萄球菌、气性坏疽、淋病、梅毒、鼠咬热首选
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首选
(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酶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苯唑西林)
特点:抗菌谱同上,抗菌强度弱于苄青霉素。用于金葡菌
耐酸
苯唑西林――不易产生耐药的青霉素
2、广谱青霉素
(1)氨苄青霉素
作用:对G-菌杆菌作用较强。
对绿脓杆菌无效,对多数耐苄青霉素的金葡菌无效。
(2)羟氨苄青霉素
作用:对肺炎球菌与变形杆菌作用较氨苄青霉素强。
(3)羧苄青霉素(羧苄西林)
作用:抗绿脓杆菌感染的广谱青霉素代表药
用途:用于全身性绿脓杆菌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对胃酸及b-内酰胺酶稳定,过敏少。
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拉定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新
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定
作用:1、抗G+菌: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2、对各种b-内酰胺酶稳定性:三代>二代>一代
3、抗G-菌:三代:对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强效。
体内过程:第二代头孢呋新和第三代能透过血脑屏障。
用途:第一代: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及其它敏感菌所致的呼吸者、软组织、泌尿感染
第二代:大肠杆菌,克雷白氏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
第三代:绿脓杆菌,新生儿脑膜炎和肠杆菌,脑膜炎
不良反应:第一代大剂量→肾毒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