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盆腔瘀血症的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加强计划生育宣传,防止早婚、早育、性交过频及生育较密,提倡最多生两个孩子,两次生产至少应有3~5年的间隔,使生殖器官不仅在解剖上、生理功能上,而且血管的性能都得充分的恢复。宣传科学方法避孕,不采用性交中断避孕法。也不主张禁欲。
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一般健康情况,对某些体质较弱的人尤为重要。
加强产后卫生宣传,推广产后体操,对促使生殖器官及其支持组织的恢复有很大好处。休息或睡眠时避免习惯性仰卧位,提倡两侧交替侧卧位,有利于预防子宫后位的形成。防止产后大便秘结及尿潴瘤,有助于生殖器官的恢复及盆腔静脉的回流。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对长期从事站立或坐位工作者,有可能时应开展工间操及适当的活动。此外,不论能否入睡,中午躺在床上休息一段时间,可消除上午的疲劳。但值得提出的是,卧床休息或睡眠时,不同的姿式对消除疲劳,改善盆腔血运有不同的效果。从力学的观点来说,仰卧位时,盆腔大部分静脉的位置均低于下腔静脉,其静脉压力虽较立或坐着时减低不少,但较侧俯卧位时明显增高。前人在养身功中就有“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的铭言。所以,提倡从习惯上采取血曲腿侧俯卧位,对防止甚至治疗某些轻症的盆腔瘀血症,都有很好的效果。
【核心提示】: 很多女性认为经痛是小问题,忍一忍就好,实在不行就喝点「红糖水」等食疗补一补,其实,专家表示,很多时候女性经痛是由于不健康的体质和背后「隐藏」的妇科疾病相关,如果不重视,很有可能导致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甚至不孕的产生。
揪出经痛背后隐藏的四种疾病
经痛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专家表示,目前分为原发性经痛和继发性经痛,其中继发性经痛多是由于妇科疾病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
现代女性由于不注重妇科健康、无保护性生活等原因都可导致继发性经痛,此外有还有4种疾病会引发经痛。
一、慢性骨盆腔炎
由于骨盆腔炎涉及生殖器官所有内藏部分,包括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的炎症。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所以,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经痛范围很大。
慢性盆腔炎导致的经痛主要表现为双侧上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时伴 *** 坠胀感。除了经期腹痛加重,劳累、性生活或排便时也会加重临床表现,可伴有尿频、白带量多、色黄或月经异常及不孕等症状。有时会有低热、容易感到疲劳,部分病人因病程长而出现神经衰弱临床表现,如失眠、精神不振等症状。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经痛。疼痛的部位多在下腹部及腰骶部,有时会扩散至 *** 或大腿,患者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要卧床休息,或者药物镇痛才能缓解。
专家提醒,除了跟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外,还要注意经痛是否进行性加重、是否有 *** 痛、牵拉痛、大便疼痛及月经期直肠出血,这些症状均由子宫内膜「跑」的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三、子宫腺肌症
子宫壁由内向外分为三层:最内层是黏膜组织,即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出血就形成了月经;中间是厚厚的肌肉层,最外面是浆膜层。子宫内膜组织因为某种原因进入子宫肌肉层扎根生长,就会引发子宫腺肌症。进入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组织,一样会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重复生长、周期脱落,形成月经。但经血在子宫肌层无法排出体外,就会在子宫基层积聚,引起疼痛和子宫增大。
专家表示,子宫腺肌症的高发期是30~40岁,没有经痛病史的女性,在这个年龄段如果突然出现了逐渐加剧的继发性经痛,且伴随月经量增大,就应当警惕。
四、骨盆腔淤血综合症
骨盆腔淤血综合征也是导致经痛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范围广泛的慢性瘀血性经痛,并有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极度疲劳感和经前期 *** 痛等症状。疼痛往往是在月经前数天加重,来潮后第一或第二天减轻,亦有少数持续痛的病例。疼痛还常常是在病人站立一段时间后及跑、跳、或突然坐下时加重, *** 后亦加重,下午比上午重。深部 *** 痛是常见而又不愿启齿的病症除疼痛外,其他如白带多、便秘、膀胱痛、烦躁,亦为本综合症的常见症状。
【发病原因】
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静脉瘀血。和男子相比,妇性盆腔循环在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和力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于形成盆腔瘀血的基础。
一、解剖学因素
女性盆腔循环的特点,主要是静脉数量增多和构造薄弱。
盆腔的中等静脉如子宫静脉、阴道静脉和卵巢静脉,一般是2~3条静脉伴随一条同名动脉,卵巢静脉甚至可多达5~6条,形成蔓状静脉丛,弯曲在子宫体两侧后方,直到它们流经骨盆缘前才形成单一的卵巢静脉。在子宫、输卵管、卵巢静脉间有许多吻合支,在输卵管系膜内,有子宫静脉与卵巢静脉的吻合支,并形成环状的静脉循环,再与外侧的卵巢静脉丛吻合。起源于盆腔脏器粘膜、肌层及其浆膜下的静脉丛,汇集成两支以上的静脉,流向粗大的髂内静脉。盆腔静脉数量上的增多,是为了适应盆腔静脉流动缓慢的需要。
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缺乏由筋膜组成的外鞘,没有瓣膜,缺乏弹性,穿行在盆腔疏松的结缔组织之中。因而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盆腔的中小静脉只在它进入大静脉前才有瓣膜,有的经产妇还常有瓣膜功能不全。这些特点使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能够容纳大量迅速流入的动脉血。
此外,膀胱、生殖器官和直肠3个系统的静脉丛彼此相通。由于缺少瓣膜,故三者间任何一个系统的循环障碍,皆可影响到其他两个系统。(图3、图4)
图3盆腔静脉丛侧面观(示6个静脉丛的位置)
图4膀胱、子宫及阴道的静脉与髂静脉的关系
(显示生殖系统静脉沿前后两个主干引京戏的趋向)
在盆腔静脉的这些解剖学特点的基础上,如再受以下相关因素的影响,便促成盆腔瘀血综合征,而表现种种临床征象。
二、体质因素
有些病人由于体质的因素,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弹力纤维少,弹性差,易于形成静脉血流瘀滞和静脉曲张。即使第一次妊娠,平时不从事长时间站立或静坐工作,就可能出现下肢及/或盆腔静脉曲张及盆腔瘀血综合征。
三、力学因素
不同力学因素证明能够影响盆腔血液的流速,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静脉更易受其影响。
(一)体位:长期从事站立或坐着工作者,盆腔静脉压力持续增高,易于致成盆腔瘀血综合征。此类患者常诉称久站久坐后下腹痛、腰痛加重,白带量及月经量加多,而经过休息,往往症状即减轻。此外,习惯于仰卧位睡眠者,由于子宫体的重力作用及膀胱充盈使子宫体向后移位,也可影响盆腔静脉的流出。从力学角度来说,习惯性仰卧位睡眠时,盆腔大部分静脉的位置均低于下腔静脉,不利于盆腔静脉的流出盆腔,侧卧位或侧俯卧位睡眠则有利于盆腔静脉的流出。
(二)子宫后倾:子宫后倾在妇科病人中占15~20%,在经产妇中可能还要高一些。100年前,人们曾认为子宫后倾是造成各种盆腔症状的原因,而经常行了宫悬吊术。到本世纪初,人们逐渐认识到绝大多数活动的子宫后倾一直没有症状,不需治疗,只有一部分子宫后倾的致病痛作用。但很多医生相信有少数活动的子宫后倾确可引起盆腔疼痛。
子宫后倾时,卵巢丛血管随子宫体下降弯曲在骶凹的两侧,使静脉压力增高,回流受到影响,以致使静脉处于瘀血状态。如再有仰卧位睡眠习惯,则久而久之便可引致盆腔瘀血综合征。
(三)早婚、早育及孕产频繁:妊娠期间因大量雄、孕激素的影响,再加上增大的子宫对子宫周围静脉的压迫,可引起子宫周围静脉扩张。
(四)便秘:便秘影响直肠的静脉回流,而直肠和子宫、阴道静脉互相吻合。痔丛充血必然引起子宫阴道丛充血,故习惯性便秘易于产生盆腔瘀血。
(五)阔韧带裂伤
阔韧带筋膜裂伤使得构造上薄弱,缺乏弹性,缺乏固有血管外鞘的静脉更失去支持,而形成静脉曲张,还使子宫后倒。
(六)输卵管结扎术:随着计划生育的广泛开展,输卵管结扎术也是最常施行的计划生育手术之一。近年来不少杂志陆续刊出有关结扎术后出现下腹痛、月经紊乱、继发性痛经等并发症的报道。
输卵管结扎术是一种小手术,从理论上讲,完全有可能不产生上述并发症。但事实上确有些结扎妇女出现一些令患者痛苦、使医生棘手的并发症。
四、植物神经紊乱
尽管有上述种处原因及解剖学病变,但至今不少妇产科工作者认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某些症状如:抑郁、忧伤、心情烦躁、易疲劳、慢性疼痛、腰痛、性感不快等,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关。可能系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结果。
五、其他
临床上发现了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尤其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者)、哺乳期闭经、中、重度子宫颈糜烂等患者,在做盆腔静脉造影时,有的也显示盆腔静脉瘀血现象;而长期忧郁、久病、失眠等精神影响,及经前期雌、孕激素水平波动者,也有类同盆腔瘀血症的症状。前一类情况的盆腔静脉瘀血景象可视为一种并发变化;后一类情况则可考虑为盆腔瘀血综合征的加重因素。
【发病机制】
盆腔静脉淤血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盆腔静脉淤血引起上述“三痛”的原因,可能是扩张弯曲的静脉压迫了伴随的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而产生的。由于前述的种种因素,首先使解剖构造薄弱的一部分盆腔静脉在功能上发生变化,影响血流运行,形成淤滞;又通过神经血管间的相互影响,波及整个生殖器官以及与生殖器官密切相关的乳房,即出现临床上前述综合征表现。由于淤血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及相关器官的水肿,但开始时是暂时性的、可逆的,持续多年或反复加重后,则可以产生持久性变化。由于慢性缺氧而致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使子宫体一致性肥大、变软、充血,呈紫色或有淤血斑点及浆膜下水肿;子宫颈亦肥大呈蓝紫色、有糜烂发生;子宫内膜间质水肿,血管充盈。卵巢亦表现为水肿样、白膜粗糙、一般较大有时呈囊状;长期淤血者,则又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变小。往往导致经前期盆腔胀痛不适及月经量增多。乳房因周期性水肿导致胀痛。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