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儿童口吃,安排好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
儿童日常的生活要有规律,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吃饭,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
不要强迫3~7岁的儿童牢记各种长篇故事或不适应他们语言能力的诗歌。
矫正儿童口吃的关键是要培养一个良好的讲话习惯。
对于患口吃的儿童,父母、老师应耐心教导,告诉他怎样把话讲清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果他讲对了,就要鼓励他"讲得好",帮助他树立学习掌握讲话技巧的信心。
如果他讲话不清楚或不流畅,也要耐心听完,不要中途打断或随意责骂,使孩子以后在人前不敢讲话,或造成精神紧张,一说话就口吃。
音乐可以在矫正儿童口吃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
有节奏的唱歌、朗诵对儿童语言训练有一定的帮助,儿童听了音乐之后,因心情愉快,分散说话时的注意力,不是仅关注讲话的动作,这样,就能使儿童容易讲出自己要说的话。
讲故事也是帮助儿童矫正口吃的一种方法。
家长可以让孩子叙述幼儿园、学校里的事情;
与孩子对话,讲看的新书、新电视剧。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老师要有耐心,同时要求口吃的儿童也心平气和,不慌不忙。
每次时间不要过长,时间长了容易使患口吃的儿童感到精神疲倦,一般20~30分钟即可。
父母或学校、幼儿园老师对患口吃的儿童要给予多方面的温暖和帮助,周围的人也不要戏弄、嘲笑或故意模仿儿童的口吃。
口吃是一种言语障碍,由孩提时代出现的持续性口吃,可能是因为左脑不正常,造成大脑皮层与说话能力有关的地带出现不衔接的状况。表现为言语频繁地与正常流利的人在频率和强度上不同、且非自愿的重复、停顿、拖长打断。它牵涉到遗传、神经生理发育、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口吃的矫正治疗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发音法、呼吸法、森田疗法、突破法、药物治疗方法。
口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言语障碍.口吃者不仅有异常的言语行为 , 往往还伴有情绪困扰和处世态度,方式的改变.不同的口吃者具体表现又各式各样.由于口吃的复杂特性,口吃的治疗也非常复杂多样.目前口吃治疗多集中在非药物治疗上,有言语训练,心理治疗,生物电反馈节拍器,改变发声方法,延迟语音反馈方法,声音掩蔽法等等.治疗应针对个体各自的口吃特点,性格,情绪和行为 等的不同,选用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
口吃的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发育因素、神经生理因素,以及精神因素有关,具体如下:
第一、遗传因素,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存在与口吃相关的特定基因,但许多口吃患者的家庭成员中也存在口吃的症状。
第二、发育因素,2-3岁的儿童词汇迅速扩大,但言语功能尚不熟练,不善于选择词汇,说话时经常迟疑不绝、重复、声音不流利,4岁之前可逐渐消失。
第三、神经生理因素,某些口吃的儿童大脑中某个区域的活动,或者组织结构与说话正常的人不同,可能干扰大脑与控制发声的肌肉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四、精神因素,受恐吓、被逼迫说话、突然的精神刺激、环境改变、父母离异或者死亡,都可以造成口吃。
如何预防及治疗口吃
导语: 口吃,英文学名为Stuttering,是一种牵涉到了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那有口吃怎么办呢?为什么会有口吃呢?我这就为大家讲解,一起来看看吧1
为什么会口吃
1.遗传
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躯体因素
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3.精神因素
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
4.其它因素
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如何治疗口吃
1.发音法
就是要在每句话的开始轻柔地发音,改变口吃者首字发音经常很急很重的特点。说话的速度要降到很慢的程度,一开始时一分钟60-100字,而人们平时说话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200字。
这样有两个效果,一是慢速让人心态平静,二是有一种节奏感。这两点都能有效地减少口吃。口吃者在朗诵和唱歌的时候不口吃,就是因为有一种稳定的节奏感在里面。
2.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是治疗精神病症的方法,核心思想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放弃口吃的治疗,接受口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思想类似于不治而愈。该方法能有效的缓解口吃患者的心理压力。
3.药物治疗
目前有一些抗多巴胺类药物能够抑制口吃,包括氟哌啶醇、利培酮和奥氮平。这些药物减轻口吃的疗效已经通过双盲、安慰剂效应受控的临床研究的检验。这些药物一般是可以减少患者口吃程度33~55%的,不过其中的氟哌啶醇副作用较大,所以使用的比较少,而利培酮和奥氮平副作用相对来收较小。
4呼吸法
提倡腹式呼吸法。由于深呼吸能使肌肉获得适当的`运动和协调,能松弛与缓和身体各部和颜面肌肉的紧张状态,能逐渐消除伴随运动。深呼吸能影响人的情绪,能使激动的情感得以缓和以致平息。
5.突破法
主要是将口吃的患者组织在一起或者是单独的到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演讲或者是唱歌等,这个可以逐步克服患者的恐惧心理。
6.沉默疗法
在你紧张或有口吃预期的时候,少说或不说。口吃是一种条件反射。长年的口吃,会强化你的条件反射。
但是在紧张的环境下,少说或不说,使口吃的发生几率降低,口吃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
需要强调的是,利用该方法,并不是要你不说话,少说话,恰恰相反,你需要经常跟人交流,多倾听,只是偶尔紧张或预期口吃的时候,适当少说而已。
影响治疗的因素
与治疗口吃的一些因素和你的矫正态度,矫正观点,矫正中的所作所为有关系并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了会对矫正过程产生实质影响的方面,例如,人的感觉、情绪、压力、注意力分散、获得他人帮助、动机等等。
1.感觉和情绪
解除说话时的紧张情绪,并注意消除不良刺激。口吃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障碍。它是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一种复杂的功能紊乱。对心理方面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说,口吃大体上由于口吃者不惜一切地避免口吃所引起的。
2.紧张与放松
由于恐惧使肌肉过度紧张,所以肌肉的放松是治疗的一个主要的目标。紧张,由于恐惧而产生,在激发患者的口吃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也是患者语言困难的直接触发器。
3.转移注意力
当你预期会遇到语言困难的时候,转移你的注意力,可以暂时掩盖你的恐惧。
孩子口吃怎么办
1.孩子说话结巴时,家长不要大声训诉,更不要嘲笑,要善于诱导,不可操之过急,耐心很重要。
2进行语言训练,一定要在肌肉放松时练习发音,让其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进行反复训练。
3.避免与口吃儿童的接触,以免相互影响。
4.法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口吃稍好一些,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战胜口吃的信心。
如何预防儿童口吃
1.除宝宝紧张情绪
宝宝一紧张说话便会结结巴巴,易形成口吃。父母不要在生人面前勉强宝宝说话,如叫?叔叔?、?阿姨?等,以免造成宝宝的紧张,进而造成口吃。此外,大家跟宝宝说话时要慢条斯理,不要太快太突然,否则也容易形成宝宝紧张。
2.让宝宝慢慢说话
要告诉宝宝在开口说第一句话时要先想好,然后慢慢说出来;如果发第一个字的声不口吃,后面的话也就能说得流畅。
3.不要让宝宝模仿口吃
若发现宝宝口吃后,可暂停宝宝学话,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来,这样就会淡化口吃的影响,让宝宝在心平气和时不知不觉说出流利的句子来。有的宝宝说话很流利,但由于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了自己的口吃。
一般过了两岁后,宝宝说话流畅了便不易形成口吃。若两岁内不能矫正口吃,就易形成习惯,长期口吃,必要时应找专业医生加以矫正。
结语: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解的口吃的原因及治疗口吃的方法,相信大家也对口吃也有了一定的认知。预防口吃,让自己成为一个健谈的人。
* 对于孩子的急躁言行,得从改造性格入手去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首先大人应做到心平气和,不焦虑,不急躁,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言行,对孩子的一切急躁行为不打击、不阻止、不嘲笑,耐心地引导孩子要慢下来,养成平稳说话的习惯。
二,可以教孩子朗诵一些简单的,有节奏的儿歌、诗词等,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出现口吃现象就大声怒斥,否则很容易使儿童形成“口吃是不正常的,是羞耻的。”等错误观念。
三,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亲密的家庭成长环境,做父母的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吵,不要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不要让孩子单独面对陌生人,尽量创造和父母一起沟通的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儿童有着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语言能力,我们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表现。平时带孩子多朗读励志书籍,用缓慢轻柔的方式去读,通过朗读励志文章对于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性格的培养都很有帮助。坚持不懈地去做,一定会见效的!
我们已经知道,是否有口吃现象并不是判断口吃恐惧症的唯一或主要标准。
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的语言能力还很弱,说话出现急促、重复、拖音等口吃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因此,绝大多数有口吃现象的儿童都不是口吃恐惧症患者。但是,儿童又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口吃恐惧症等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我们对口吃恐惧症起因和病理机制的研究,儿童口吃恐惧症的预防和治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防止儿童恐惧心理状态的形成。心理状态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一旦形成了恐惧的心理状态,他就很容易引发恐惧情绪反应,即使他面临的对象并不十分恐惧,也是如此。当一个幼儿突然面对十分强烈的恐惧对象,或长时间处在一个紧张或恐惧的环境下,他就会形成恐惧的心理状态。儿童有着和成年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容易对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惧反应,他们的心理调节能力也很弱。为了防止儿童恐惧心理状态的形成,我们一定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亲密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做父母的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吵,不要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不要让孩子单独面对陌生人物,不要大声怒斥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等。
2.防止儿童错误认知的形成。儿童正处在模仿、学习语言的阶段,他们说话时会经常出现口吃等语言失误现象,必然要经过反复出现失误、反复纠正失误的阶段,他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这就像儿童学走路会反复跌倒一样,只有反复跌倒、反复爬起来,才能慢慢学会走路。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他、安慰他,而不是怒斥他。当孩子经常出现语言失误时,可以教他们朗诵一些简单、有节奏的儿歌、诗词等,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千万不能因为孩子出现口吃现象就大声怒斥,否则很容易使儿童形成“口吃是不正常的,是羞耻的.”等错误观念。
3.防止儿童完美主义人格特征的形成。完美主义人格是口吃恐惧症形成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是完美主义人格,口吃恐惧症等许多心理疾病就不会形成。望子成龙是每一个家长的正常愿望,但家长不能因此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因为孩子还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家长不能要求孩子始终"做第一",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应该怎样……"或"你不应该怎样……"等,也不要因为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就怒斥他。对于儿童说话出现口吃现象,更要持包容的态度。
总之,儿童正处在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儿童有着和成年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语言能力,我们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表现。平时多朗读励志书籍,用缓慢轻柔的方式去读,同时通过读励志文章调整心态,长期坚持,长此以往,一定会见效的!
一、措辞原因 在两三岁到七岁之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表达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但此时由于语言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思维能力、词汇的掌握和组织句子的能力都在发展阶段,这使他们在表达复杂的思想时感到困难,说话过于急躁、激动或紧张。儿童急于表达时,造成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但表达能力却跟不上,思考与说话的速度无法配合,从而出现较多的口吃现象。 二、模仿感染 当亲友、同学和邻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特别是电视动漫片出现了口吃的场面影响就更大了,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学久了就成了习惯,再想改就困难了。儿童时期是模仿性最强的时期, 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常年与口吃者一起生活或玩耍,虽不去模仿,时间长了也会不知不觉中染上口吃。 这种“感染性”就是被暗示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类都有被暗示的本能,尤其幼童接受暗示的倾向更大。如果经常听到父母或周围的人口吃,这种印象进入脑海后,就会条件反射地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不仅口吃,连说话的语调、姿态、动作以及其他的习惯都会感受过来。有些家长不准自己的孩子学口吃说话,也不让孩子与口吃的小朋友在一起游戏,可是,人们都有好奇心,越是不准看的东西越要看上几眼,越是不让动的东西,越是想摆脱两下,越是不准学口吃就更觉得好奇地要学上几句。 模仿别人的口吃,或受了别人的影响而出现了一些口吃现象,不须要大惊小怪,这些现象很快就可以克服,如若这时参杂了心理因素,那就很可能变成真的口吃病患者。 三、惊吓刺激 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见。在一些突然引起震惊、恐惧的事件之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遇见某种动物,听了鬼怪的惊险故事,因而引起惊恐等等之后,可发生口吃。 口吃可能在受惊恐的当时发生,也可能是在受了惊恐之后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出现,有时是经过沉默阶段再出现的。 人们在受到惊吓时常说“吓死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大,但虽是极个别的,人类确实有因受到极度惊吓而致死的,吓成半死的就更多。受惊时,人体各器官的功能都可能失去正常。常见的有全身肌肉紧张和僵直,毛发竖立,瞪眼,张嘴,面色苍白,心跳,出冷汗,四肢发抖,甚至站立不住,手里的东西脱手落地,大小便失禁等,言语器官也可出现紊乱而发生口吃。不过,这都是一时性的,当受惊的刺激一过,这些现象就会逐渐平复。决不会一吓就吓成一辈子口吃;也就是说,如若没有心理因素参杂进去,一时发作的急性口吃决不会转为慢性口吃。 四、教育不当 父母的教育不当往往也是发生口吃的原因。如幼儿的后天发育有早有迟,有的刚满一岁就能较清楚地说出简单的话来,也有的到二、三岁还说不好一句完整的话,他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地成熟。有一些不懂事的父母硬逼自己的孩子把话说好,这样会造成小孩对说话紧张不安而发生口吃。 过分严厉和过分钟爱都是绝对有害的。儿童时期常常遭受打骂,这些印象能深深地留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它们会压抑孩子的愉快。监视孩子的内心的任何思维,引起孩子常处于紧张状态,也往往造成口吃。家庭成员过分地把孩子当作家庭中的中心人物那样专心注意,也会使孩子的心理状况片面发展,成为不是孩子所应有的那种过于优越,严肃,自信,早熟和极端自我的中心,从而防碍孩子跟周围人们接近,削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入集体,也可能产生口吃。 有的父母过于严厉,儿童太顽皮或做错了某件事时,就对他们厉声地呵责。尤其是在儿童说错了某些话时,突然地大声呵斥使他们受到惊吓,从而变得口吃起来。另外,环境的惊吓刺激也可能导致口吃,如父母间的吵闹、发脾气都能使儿童在语言上突然发生口吃。 很多父母长辈在与孩子交流中常常说些“吃饭饭”“睡觉觉”“拉尿尿”这样的连发字音,也容易被孩子模仿学习,形成重复连发的口吃习惯。 另外,家庭中的恶劣影响,学校中受到歧视等,都可能引起口吃。如父母吵闹、打架,亲近者的不幸,家庭成员间的不和睦,老师的叱责、歧视,同学们的打闹和戏弄等等。总之,凡能使情绪发生激烈变动的外界刺激,而使发言意欲不安定时都可引起口吃。 五、强行纠正“左撇子” 人们常常把控制说话能力的脑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于使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惯于使用左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幼儿园老师强迫左手优势儿童(俗称”左撇子”)用右手拿筷子、拿剪刀等,就有可能使大脑在形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中出现功能混乱,出现口吃。 口吃的本质是对说话的恐惧而形成的心理障碍,训斥的作用正是加重儿童说话的恐惧,让口吃的儿童每次说话都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负担,以至脑部活动过于剧烈,正在发育的语言区经常处于混乱状态,最终对大脑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父母不宜对儿童偶尔的口吃现象过于敏感。当儿童开始口吃时,应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千万不要给予提醒,更不能嘲笑。对他说话要慢、轻,句子可以短一些,并认真的听儿童表达的内容,给予儿童足够的信心。 六、疾病影响 疾病对口吃也不无影响,特别是幼儿时期,若长期患病,也可能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口吃起来。小儿癫痫、麻疹、热病、脑病、百日咳、猩红热、脓症、鼻炎、扁桃腺发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发声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因外伤而引起口吃的病例,如坠落、脑震荡、火伤、撞车等。有一青年,厂里发生火警,奋不顾身地跑到现场救火,大火扑灭后自己也昏迷过去,手、脸烧得特别严重,经医院急救恢复了知觉,起先不能说话,后来觉得发音困难,渐渐地变成口吃病人了。 然而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哪个人幼年间没生过病,为什么人家生病没引起口吃?若没有心理因素,即使一直生病,病到老,病到死也决不会患上口吃的。疾病,冲其量不过诱发因素而已。有一个口吃病患者一场病反倒把自己的口吃“病”好了。有位患者得了肺炎,高烧连续几天不退,浑身无力,躺在床上,一心想的是肺炎,把自己过去认为是“最大痛苦”的口吃抛到九霄云外,口吃的心理障碍已无影无踪了。医生查病房问他的病情时,虽然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可是却能对答如流,一点也不口吃,连陪他的家属也觉得奇怪。通过这次体验,知道自己原来也能流利地说话,精神为之一振,从此就不再口吃了。 七、成长因素 发生口吃的年龄大多在幼儿期,特别是在已能学会说话,并能构造简单词句的年龄。言语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三岁左右,就是在他们抑制条件反射还不够巩固的时候,其次是学龄期七岁左右,也就是对孩子们的言语提出大量要求的时候。再其次是十五岁以前的青春发育期,青春期全身各器官迅速地但是不平衡地生长发育,使情绪发生扰乱的时候,以后就逐渐减少,成年患口吃的就很少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