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口吃分为先天性和后天形成的。
先天性的有一部分是与遗传因素有关,家里有家族遗传史的,还有一部分是在婴幼儿时期发育不良或者在发育过程中患有某种传染病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较弱化影响了语言功能导致的口吃。
后天性的一方面是因为曾经受到过很大的心理创伤、惊吓或者周围人比如:家长、老师等严厉的惩罚或者训斥导致精神紧张、恐惧等一些精神因素导致的口吃;
还有一方面是在孩童时期出于好奇模仿口吃的人说话,时间长了家长没有及时纠正过来,慢慢就也变成了口吃。
建议:口吃是不会遗传的。
儿童口吃病形成的原因:
1,模仿和暗示: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在幼小时学别人的口吃学来的。儿童期正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是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当亲友、同学和邻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会成为模仿的对象。
2,心理因素:大量事实表明,儿童口吃是儿童受惊、被严厉斥责、惩罚、嘲笑、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父母双亡或离异、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惧、焦虑情绪的结果。由于突然或持续惊吓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见。在一些突然引起震惊、恐惧的事件之后,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遇见某种动物,听了鬼怪的惊险故事,因而引起惊恐等等之后,可发生口吃。口吃可能在受惊恐的当时发生,也可能是在受了惊恐之后几小时或几天之后出现,有时是经过沉默阶段再出现的。
3,疾病影响:如与发音、对语言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发生障碍;如小儿癫痫、麻疹、热病、脑病、百日咳、猩红热、脓症、鼻炎、扁桃腺发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发声受到影响。
4,遗传问题:口吃与遗传、大脑两半球优势或某种功能障碍有关,与语言神经末梢缺陷有关。口吃患者的家族常有口吃历史。此外,特色疗法认为,说话结结巴巴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身体上某些负责发音的肌肉组织功能太弱,而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
儿童口吃病的症状:
1,发音困难:口吃是一种言语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发音困难。
(1)难发:患者在说话时第一个字难发,而且越急越说不出,必须经过一番努力,并借助于其他动作,才能把第一个音发出来。
(2)连发:发音时,在某一个字音上要重复多遍才能继续说下去,大多表现在第一个字上,有时也会表现在当中的某个字上。患者口吃程度越严重,连发的音越多,一般只重复几遍,严重的甚至达十几遍之多。
(3)中阻:说话时,突然声音止住,下面的话便说不出来。当然,口吃越重,中阻越多,停顿时间也越长。
2,呼吸紊乱:由于形成言语的发音和气体动力机制的不协调,缺乏准确的动作程序,致使出现呼吸紊乱。呼吸紊乱时患者在吸气时有时断断续续,有时短促,甚至屏气,难受时可突然深呼气,呼气时也是同样,或断断续续地呼气,或把气呼出后说话,或在突然用力呼气的同时说话,也有患者在吸气的同时说话,声音的发生与呼吸时气流有关,这个紧要的呼吸如此紊乱,当然语音也要跟着乱起来了。
3,肌肉紧张:口吃的另一个较特出的症状是发音、呼吸各器官的肌肉出现肌肉紧张现象,但并不是真的肌痉挛、肌强直,而是在说话口吃时这些器官的肌肉紧张。幼儿最初的肌紧张性语言是情绪反应的结果,是儿童常见的现象,只是在激动或急噪时出现,因此具有偶然性或一过性的特点。若儿童处于不良条件下,特别是附加了心理因素之后,口吃就很可以被固定下来。
4,伴随运动:口吃患者在发生口吃时,常常伴随着种种引人注意的、奇怪的动作。这不是依本人的意愿而做的动作,而是想摆脱发音困难而作出的各种挣扎的表现。最常见的动作是摇头,跺脚,用手拍腿,瞪眼,挤眼,翻眼,咬牙,嘴巴紧闭,吐舌,嘴唇乱抖,歪嘴,上身摇摆,搔头抓耳,脸红脖子粗,用力跨步,面部肌肉抖动和全身抖动等,还有一边说着话,一边拿东西乱敲,或紧握着东西不放等。
5,环境影响:差不多所有的口吃患者都诉说自己的口吃特殊,与别人的不一样,问他有什么“特殊”,回答却是千篇一律。所谓特殊是什么呢?就是并非每说一句话都口吃,而是有时口吃,有时不口吃。其实,这是口吃患者共有的现象。口吃患者都有几个难发的音,每个患者的难发音又不完全一样,口吃患者也都有一些容易发生口吃的场合,即口吃的发生或不发生,发生的多少或轻重,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差异,这是口吃者的共同特点。如果不是这样,就不成为真正的口吃病了。
6,心理因素:幼儿刚开始口吃时,心理方面的症状还不大明显,年龄大了就逐渐严重起来,成年口吃患者所以在比幼儿患者难以矫正的一面,正因为口吃习惯已经固定,也是由于对口吃的心理因素复杂化了。心理因素是每在说话时怕口吃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发生口吃,就想努力去防止它。本来说话不需要特别留意和努力的,可是,口吃患者想起自己的口吃,就会紧张不安,尤其越不自然地努力躲避口吃,越加深对口吃的敏感和强度。
7,说话努力性:口吃患者为了克服发音困难,就用全身的气力向外迸,有时把气迸出来了,可是声音出不来,有时迸出声音来却不能把声音变成字,或发出他想发的那个字音。“努力”不仅表现在发音器官上,同时也表现在身体各部,甚至全身用力,于是出现了各种莫名其妙的动作和奇形怪状的脸相等伴随运动。口吃患者感到说话是最吃力的事,比做任何笨重的劳动还吃力,常见有些口吃患者说完一段话之后,累得满头大汗,筋疲力尽。
8,其他:我们知道,心理和身体有密切关系,情绪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植物神经的变化。如害羞时脸上发热,受惊使心跳加快,看比赛或惊险表演时常捏一把汗等。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存是有意义的。当我们遭到危险的时候,躯体反应的变化是为了能够恰当应付外界环境的变化。然而,神经质的人却把伴随情绪变化而引起的躯体变化,成为更加恐惧不安的因素,把人人都可能发生的生理现象当作“病”的表现,他们不能接受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
儿童口吃病的预防和家庭护理(矫正):
1,口吃虽然可以矫正,但预防毕竟重于治疗,预防口吃的措施需要在学语阶段中注意,必须避免急噪,这是预防口吃和扑灭“疾病萌芽期”的要点。
2,对患儿多作耐心的语言辅导,启示患儿把话讲慢、讲短、第一音拖长些(有点拖腔拉调)。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并注意在对话和歌唱中不过严和过急。
3,与患儿对话时,家长和老师要做到速度放慢、句子改短、咬字清晰、音节分明。
4,谈话时,要鼓励患儿面向家长和老师,眼看家长讲话,最好要患儿坐着,使之树立起大胆正视旁人的健康心理。
6,对儿童讲话,除要用较慢的语言,还要有和蔼的目光,作为语言的感情和启发,使儿童消除紧张心理,为顺利语言创造条件。
7,父母间的吵架,甩东西,相互对骂,高声粗气都对儿童学语阶段的环境产生不利因素,父母应尽量避免和克制。
儿童口吃病的主要矫正方法:
1,传统疗法:包括心理疗法、发音疗法、呼吸疗法等,一般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再加上一些改变不良习惯的练习。譬如,练习朗诵,特别是背诵诗歌或练习唱歌,有节奏地呼吸发音,对矫正口吃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这样做可以使精神集中在节奏、韵律上,转移口吃患者对发音动作的注意力。长期做下去,就不再感到发音困难了。
2,口腔肌肉锻炼法:口腔肌肉锻炼法包括吐字疗法与特色疗法。口腔肌肉锻炼法认为,口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身体上某些肌肉组织的功能得不到健康成长造成的,主要表现为说话时心脏供血不足而造成呼吸急促,发音器官出现障碍,它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并无本质上的联系。口吃病的根本就是发音困难而造成吐字不清,在心理障碍的促使下形成的言语障碍。它以吐字锻炼为主,目的是使负责吐字的某些肌肉组织得到强化锻炼,从而发音时吐字清晰,每一个音都非常有力,口吃便会完全治愈。
对于儿童口吃,不能太在意,但也不能不在意。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口吃过程中出现的危险信号,要及早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矫治期,影响孩子的言语能力形成,进而会全面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会贻误终身。因此及早发现、科学引导、及时治疗是应对儿童口吃的最佳策略。
口吃绝对没有遗传的因素,只要你有时能流畅地讲话。建议您到秋水口语网看看秋水理论。
关于口吃的成因国内外已经争论了好些年了,有“言语习惯论”和“生理缺陷论”,有“神经紊乱论”,也有“基因遗传论”等等,每个说法都让人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一样,而且,他们都描述的恰好和口吃患者所想的或者所期待的解释几近吻合。难怪,很多口吃患者在网上看了一些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说法之后就觉得自己对口吃很了解了、况且自己的亲身体会还是那么深刻呢。可是,广大口吃患者随着对口吃了解的“深入”,还是在口吃面前无所为力,但却很少有人愿意反思或放弃对口吃现有的认识。请想:既然一个正确的认识,却为什么对我们避免口吃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呢,最后还得去仗着发音法整天小心翼翼的说话,因为在这些认识中我们已经默认了我们这么脆弱的说话能力!这里就不一一驳各种论调了。网上经常散播些“口吃的基因遗传”的最新研究成果:说什么: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导致口吃的基因,因而找到了口吃遗传的“科学根据”……毋庸置疑,世界上很多科学奇迹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创造的,然而到今为止世界还未实现“水变汽油”,也没发明“永动机“。因为不可变!水不可作为汽油的生产原料!因为违背能量定律,世界上不可能会出现永动机。先不说这些,我们来看看口吃遗传论,口吃的基因决定论,用我们已有的常识和基本逻辑便可以得出结论。
一、关于口吃遗传
至今还没成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口吃具有特定的遗传规律(如代代传、隔代传男之类的)。有些口吃患者声称他们的口吃是遗传来的。不少口吃患者的家族中确有几个口吃的长辈们或家族成员,如果不是遗传,那么几代人都口吃又如何解释?
假若父母之中有一个人是口吃患者,或者他们对口吃看得很重,那么,他(她)对孩子的口吃现象一定很在意、很敏感。当孩子偶尔出现口吃现象,将难逃其法眼。接下来孩子很有可能在她(他)的暗示或者责罚下形成心理阴影,并发展成口吃病患者。
父母之中有一人有常态习惯性口吃(由急躁引起的常态性口吃),假如孩子正好从父母那里遗传了急躁的性格,或者模仿了父母的“急快猛冲”的言行举止,孩子说话就很容易出现口吃。久而久之,这种“急快猛冲”的言行举止会发展为“手忙脚乱”的行为习惯,当然也包括“急快猛冲”的说话习惯。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种说话习惯的结果就是常态习惯性口吃。如果孩子口吃之后,没有承受太多的心理压力或思想包袱,特别是没有父母的责怪,孩子的口吃最多只是常态习惯性口吃。而不大可能发展为带有心理障碍的口吃病。可见,孩子的口吃不是遗传来的,而是由父母的态度决定的。有人说口吃患者男多女少是口吃倾向于男性遗传。其实不然,女性口吃患者中有绝大多数都是隐形患者,她们会更倾向于绝不暴露自己的口吃,哪怕干脆沉默一个字都不说。如果有可能做个调查的话,应该会发现口吃患者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有人说:“我父亲性格很急躁,有口吃,所以我的口吃病是父亲遗传给我的”。急躁的性格在或许有遗传,而且口吃病人的性格大都也急躁,但绝大多数急躁性格的人却没有口吃病,只有占人口1%的人患有口吃病,你能说口吃是遗传吗?我们可以从父母遗传到单双眼皮,黑白皮肤,AB血型。但是你可以遗传到父母的思想吗,你可以遗传到父母的感情认识吗,可以遗传到父母的喜惧哀乐吗? 为何口吃患者在些场合会口吃,而在有些场合不口吃?有的阶段口吃多,有的阶段口吃少?假如口吃是遗传,就意味着先天不足,口吃与否还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吗?
口吃患者都害怕和上司说话,这是遗传的吗?口吃患者都害怕打电话,这是遗传的吗?口吃患者都感觉很痛苦,对口吃憎恨无比,这种情感也是遗传过来的吗?口吃患者都有自己的难发字音,也害怕某些特定的讲话场面,而在一些心情好时,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却又可以自由说话,这些难发字音,这些特定的讲话场面,这些情绪也可以从父母那遗传而来吗?
说到这里,有些吃友可能要急切的想问:就是因为遗传了口吃的生理缺陷,我才有这样的性格,这样的认识,这样差的说话能力。
应该知道,很多模仿性口吃者也有不少发展为口吃病患者的,他们原来(指模仿口吃前)说话也很正常,怎么就会通过模仿而导致生理上的缺陷呢?可以发现,模仿性口吃者和由模仿性口吃者发展为口吃病的人,尽管他们的口吃现象没什么两样,可是他们的内心差别巨大。前者对口吃习以为常,后者痛苦不堪。口吃患者的心理障碍是如此的巨大,自己觉得根本无法逃脱。难道这种心理障碍也会遗传吗?某人很容易感冒,其父母也经常感冒,能说这人的感冒是其父母遗传给他的吗?综上所述,口吃病不是遗传的。
二、关于基因决定论
基因决定论的缔造者非得给口吃来个“量身定做”,为口吃的“基因决定论”强加一个所谓“科学根据”。一个错误的结论往往是建立在错误的命题之上,得出了一个伪命题,或是将因果颠倒,得出一个反自然的结果。这就是现代版的“按图索骥”。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他把自己识马的经验写成书,名为《相马经》。这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所以人们把孙阳叫“伯乐”。孙阳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上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前额和《相马经》上好马的特征相符,就以为找到了一匹千里马,马上跑去告诉父亲:“和你书上画的好马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孙阳听后,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我们知道,人的一切性状都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其中基因起基础的决定作用,环境可以对人起后天塑造作用。那么“口吃遗传规律”的不明显就是因为基因的选择表达的结果吗?你在心情轻松愉快时一点口吃意识,口吃迹象都没有,难道是这时你的口吃基因临时决定不表达了吗;模仿成口吃患者的朋友难道是在模仿之前口吃基因没被表达,模仿口吃后就导致口吃基因被激活了吗。荒谬之极!人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式在细胞分化时就已经确定了的,它们怎么可能临时改变主意呢。不过后天环境对口吃的形成确实起来重要作用。口吃病不是一种言语习惯,口吃现象只是口吃病的外在表现,心理障碍是口吃病的病根,另外口吃患者还有呼吸紊乱,跺脚等附加症状。口吃病是患者在环境与自我潜意识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如病态习惯性口吃(它表面是习惯性的,其实也是一种条件反射),预期性口吃和反射性口吃。当这种条件反射强化进入潜意识时,就变成了今天“根深蒂固”的口吃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