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沙眼的鉴别与诊断

时间: 2023-11-17 21:28:25

沙眼的鉴别与诊断

【鉴别诊断】

1.结膜滤泡症(conjunctival folliculosis)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隆部与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沙眼的滤泡多见于上穹隆部与上睑结膜,混浊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并有结膜充血和肥厚等症状。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 常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皆为侧,颗粒杆菌(B.granulosis)可能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适感。滤泡多见于下穹隆与下睑结膜,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结膜虽充血,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无瘢痕形成;无角膜血管翳。

3.春季结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 此病有季节性,主要症状为刺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隆部无病变,易于鉴别。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嗜酸细胞增多。

4.包涵体结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 成年人与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在结膜刮片中皆可见包涵体,其形态与沙眼包涵体相同,难以分别。但包涵体性结膜炎皆以急性开始,滤泡皆以下穹隆部与下睑结膜为著,无角膜血管翳,数月至1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与沙眼鉴别。

【预防】

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

因此,应加强宣传教育,把防治眼病的知识传给群众,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托儿所、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应分盆分巾或流水洗脸,对沙眼病人应积极治疗,加强理发室、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严格毛巾、脸盆等消毒制度,并注意水源清洁。

有谁知道引起儿童沙眼的原因?如何更快更好的治疗呢?都注意哪些事项?谢谢!

  沙眼是沙眼衣原体所致的慢性传染性结膜炎。

  儿童沙眼常为急性发病,呈急性滤泡性结膜炎,耳前淋巴结肿大,颇难与病毒性急性滤泡性结膜炎鉴别。凡持续3周以上而不消退者,应考虑急性沙眼。可由实验室检查包涵体或分离培养衣原体而明确诊断。常见者为慢性炎症过程。除弥漫性脸结膜充血外,有乳头肥大,滤泡形成,瘢痕和角膜血管翳。①乳头增生肥大,脸结膜充血、粗糙,呈天鹅绒状;②滤泡形成多在上穹窿部,下睑及下穹窿部较少。滤泡大小不一,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胶状不透明,色暗红;③瘢痕随时间进展,在充血肥厚的组织中出现灰白色线状、网状瘢痕。最后滤泡乳头的增殖完全消失,为瘢痕所代替,沙眼即告痊愈。④角膜血管翳在沙眼早期就可出现,是沙眼的特有改变。在角膜上缘呈帘状由上而下伸入角膜透明区,新生血管翳位于角膜浅层,整齐地停止在同一水平线上。病程长血管翳可以从角膜缘各方向伸入,覆盖全角膜,影响视力。

  沙眼的自觉症状轻微,痒、异物感、干燥感等。

  沙眼的病程可延续数年或数十年。在这冗长的过程中,很多并发症及后遗症可能出现,包括睑下垂、睑内翻、倒睫、角膜混浊及溃疡、眼干燥病等,则出现明显刺激症状,并常引起视力障碍。

  沙眼是我国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切断传染途径,控制沙眼传播,主要在于预防。个人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经常洗手,不用手揉眼,不用别人的毛巾等。对集体方面,应改善环境卫生,在托儿所、幼儿园要认真培养儿童卫生习惯,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检查发现并治疗已有沙眼的患儿。由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沙眼重复感染较多,后遗症随年龄递增,预防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治疗沙眼的药物及方法很多。现较为满意的是滴0.5%硼酸金霉素、0.1%利福平、10%磺胺醋酰钠或0.25%氯霉素眼药水,每日4~6次,晚上涂抗生素眼膏素,效果较好。

沙眼的症状是什么?

  沙眼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沙 眼
  因患眼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抗原型的A—c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解放前本病为我国致盲的首要原因。现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本病已不多见,因此而产生的并发症也日渐减少。
  [临床表现]
  1.怠性或亚急性期;潜伏期5-12 日,多发于儿童及少年,常双眼发病。 有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分泌物 粘稠,结膜充血显著,乳头增生,上下 穹窿部结膜满布滤泡。可合并角膜上皮 炎。急性期可不遗留瘢痕而愈。
  2.慢性期:急性期经过1-2个月 即进入该期。结膜充血减轻,显污秽肥 厚,乳头增生,滤泡大小不等。滤泡于 上睑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显著,下睑则少 而轻。此期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结膜 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而形成瘢痕。 初期瘢痕于上睑之睑板沟,呈白色横纹, 渐次发展为网状,后全部为瘢痕而显白 色。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从角膜上方结膜侵入角膜绦内,重者如垂帘状,名为沙眼角膜血管翳。
  3.临床分期
  I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此期已无传染性。
  [诊断]
  I.沙眼的早期诊断较难,有时只有下“疑似沙眼”的诊断。根据上睑板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混浊、肥厚、血管走行不清、乳头增生、滤泡融合、血管翳、条状或网状瘢痕即诊断为抄眼。如结膜刮片证实包涵体的存在,则可确诊。
  2.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滤泡性结膜炎: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滤泡形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不融合,无瘢痕,无血管翳。
  (2)包涵体性结膜炎,滤泡以下睑下穹窿结膜为显著,没有血管翳与瘢痕。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点0.1%利福平或O.1%酞丁安的生理盐水棍悬液或0.5%金霉素或新霉素眼药水,也可点o.25%的氯霉素眼药水、10%-30%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每日3—6次,每次1-2滴。晚上涂抗生素眼膏。
  (2)口服碘胺制剂、螺旋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及强力霉素等均可收效。需与局部点药配合。
  (3)后遗症及并发症参见有关病治疗。
  2.中医药治疗: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椒疮和粟疮范畴。本病配合中医药治疗,特别急性亚急性期,可收良效。
  (1)风热偏盛:眼内痒涩,迎风泪出,睑内细小颗粒丛生。
  治法:散风清热。
  方药:见麦粒肿内容。
  (2)脾胃热盛;涩痒痛重,眵泪多而胶黏,羞明难睁,睑内红赤,脉络模糊,颗粒大,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脾胃,祛风邪。
  方药:广陈皮、防风、元明粉、荆芥、桔梗、大黄各l0克,连翘、知母、黄芩、元参、生地各12克,黄连6克。
  (3)血热塞盛:眼刺痒灼痛,碜涩羞明,眵泪黏胶,睑内颗粒累累,连而成片,色红赤,甚则黑睛赤膜下垂。可兼心烦口干,舌红,脉数。
  治法:凉血散淤清热。
  方药:大黄、红花、白芷、防风各10克,当归、栀子仁、黄芩、赤芍、生地、连翘各12克,生甘草6克。可酌加丹皮。
  [预防与调养]
  避免接触传染。公共场所的公用洗浴用具须严格消毒。提倡一人一巾一盆。不用脏手揉眼

沙眼和角膜炎的症状有什么不一样

  gaosuni

  什么是沙眼?

  沙眼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病,是由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砂粒,故名沙眼。感染沙眼可以延续数年以致数十年之久,其患病和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环境卫生生活条件密切相关。解放前我国沙眼患病约为全国的50%以上,建国以来沙眼患病已经明显下降,但沙眼仍然是我国当前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据199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沙眼评估与控制研讨会报告,我国很多地区沙眼患病率仍然高达20%以上。如安徽沙眼炎症达10.2%,沙眼性倒睫达11.5%。四川沙眼性炎症达20%,沙眼性倒睫为1.2%。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云南、宁夏、海南沙眼患病率更高,因此沙眼被列为视觉2020消灭可避免盲中的五种眼病之一。

  2、沙眼有哪些表现?

  沙眼感染早期引起不同程度的怕光、流泪、发痒、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眼部不适感,眼睑结膜血管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严重者可侵犯角膜而发生角膜血管翳。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睑结膜发生严重瘢痕,使睫毛向内倒长形成倒睫。睫毛持续地磨擦角膜引起角膜浑浊、白色瘢痕,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

  3、如何辨认沙眼?

  沙眼有5个主要体征。一个沙眼患者可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体征。WHO已经建立了辨认和命名这些体征的简化分级系统。

  ⑴沙眼性炎症—滤泡(TF):这是沙眼第一体征,最常见于儿童,有眼红、粘性物、眼痒、眼痛等不适,眼睑结膜面(把眼睑翻过来看)有称为滤泡的小白点。

  ⑵沙眼性剧烈—炎症(TI):当上眼睑结膜面严重红肿、炎症性增厚使血管模糊时,第二个体征沙眼性剧烈—炎症(TI)就可以被确认。

  ⑶沙眼性疤痕(TS):经过反复的感染可见第三个体征即眼睑的结膜面出现疤痕体征——眼睑结膜面看起来像白色条纹。

  ⑷沙眼性倒睫(TT):当疤痕引起眼睑内层增厚和眼睑形态改变时,它向下牵拉睫毛指向眼球,睫毛摩擦角膜,这称为倒睫,即出现第四个体征沙眼性倒睫(TT)。

  ⑸角膜混浊(CO):如果倒睫持续摩擦角膜,看起来本应清亮的角膜发白,这就称为第五体征——角膜混浊。

  结膜为一层坚韧的薄膜。结膜紧贴于眼睑内面,并翻转覆盖于巩膜(白眼仁)表面。结膜有助于防止异物和感染对眼球的损害,但结膜本身也会受到化学物质或过敏物质的刺激,或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出现眼痛、眼痒及充血。

  结膜炎为一种由病毒、细菌或过敏物质引起的结膜炎症。

  对灰尘、泥土、动物皮毛、花粉的过敏反应可使结膜发炎,风沙、烟和其他种类的空气污染也可刺激结膜发炎,感冒或麻疹可引起结膜炎,甚至电焊弧光、太阳灯、雪地反射强烈阳光中的紫外线也可对结膜产生刺激。

  有些结膜炎症可持续数月或数年,特别是睑外翻、睑内翻、泪道疾病、化学药品过敏、接触某些刺激性物质或某种特殊细菌感染(如衣原体)引起的结膜炎。

  症状和诊断

  当结膜受到刺激时,表现为结膜充血,常常伴有分泌物。在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可以很稠,呈白色或奶油状。在病毒性或过敏性结膜炎,分泌物则常常为清水样。眼睑可肿胀、发痒,过敏性结膜炎眼痒更甚。

  因为结膜炎常伴随感冒或过敏反应,故一般较容易诊断。但是有时结膜炎与虹膜炎或急性青光眼的表现有些相似,虹膜炎为一种更为严重的眼病,而急性青光眼则是一种可以导致失明的急性情况,需要医生进行鉴别诊断。在虹膜炎和急性青光眼,充血部位主要靠近角膜周围。虽然结膜炎可有烧灼感,但一般疼痛较轻;而虹膜炎和急性青光眼则多有明显疼痛。结膜炎几乎都不会影响视力,除非有分泌物暂时遮盖角膜上。

  什么是角膜炎,怎样分类?

  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炎症反应通称为角膜炎。角膜炎时患者伴有明显的视力减退和较强的刺激症状,眼科检查可见角膜光泽消失、透明度减低、溃疡形成、睫状充血。

  按解剖层次分深层、浅层。深层角膜炎:炎症病变局限于基质的深部、后弹力层附近者,浅层角膜炎:炎症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的浅部,从组织学上讲,炎性病变主要在上皮,有时波及基质浅层。

  按解剖部位分中央部、周边部。中央部角膜炎:炎症病变位于角膜光学区(中央区4mm)者,多见于病毒性角膜炎、匐行性角膜炎、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周边部角膜炎:炎症病变位于角膜的边缘部者,多见于急性卡他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角膜炎、泡性角膜炎等。

  按病理变化分急性、亚急性、慢性、化脓性、非化脓性、肉芽肿性。急性角膜炎:起病急骤,症状剧烈,可迅速形成角膜溃疡或穿孔的角膜炎性病变,如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匐行性角膜溃疡、淋菌性角膜炎等。慢性角膜炎:起病隐蔽、症状较轻、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很少引起角膜穿孔的角膜炎性病变,如角膜实质炎、盘状角膜炎、霉菌性角膜炎等。亚急性角膜炎:发病过程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的角膜炎。化脓性角膜炎:指凡引起角膜溃疡伴有脓性分泌物的角膜炎。非化脓性角膜炎:指凡不引起角膜溃疡或有溃疡但无脓性分泌物的角膜炎。

  按病原分外生性、内生性、混合性。外生性角膜炎:感染性致病因子由外侵入角膜上皮细胞层而发生的炎症。内生性角膜炎:指来自全身的内因性疾患所致的角膜炎症,多为变态反应引起,如泡性角膜炎等。

  按临床表现分点状、线状、盘状、钱状、树枝状、地图片状。点状角膜炎:在角膜上皮层,出现针头大小的浸润,很快破溃,荧光素可以着色者,多见于病毒感染。线状角膜炎:角膜上皮或上皮下的点状浸润融合扩大成线条状者,或位于角膜后壁的深层条纹状浑浊者。盘状角膜炎:病变位于基质层圆形灰白色直径在4mm以上,但仍保留一圈未被侵犯,边缘清楚。钱状角膜炎:系由多种病毒所致的大小、多少、深浅不一的小圆盘状浸润,形似钱币的角膜炎,在我国多为8型腺病毒感染。树枝状角膜炎、地图状角膜炎:均系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角膜细胞浸润、坏死脱落,以致形成不同形状和深度的溃疡和混浊。

  按炎症性质分溃疡性、非溃疡性。溃疡性角膜炎:角膜炎症浸润进一步扩大加深,上皮至基质坏死脱落形成创面者。

  按病因分细菌、病毒、霉菌角膜炎等。

  细菌性角膜溃疡最常见的致病菌是什么?

  细菌性角膜溃疡的致病菌中,以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葡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液化性摩拉克菌等最为常见。导致感染的原因常与微小的角膜外伤或剔除异物后污染有密切关系,也和患者免疫力低下有一定关系。

  肺炎球菌性角膜溃疡又称匐行性角膜溃疡,以农村收割季节为常见,多半是角膜受伤或剔除异物后角膜发生感染的结果。表现为突然发生眼痛及刺激症状,眼球混合性充血,角膜损伤处出现灰白色微隆起的浸润灶,迅速发展成溃疡,表面有灰黄色脓液附着,呈污秽状。溃疡的一侧为致密的黄色浸润,为穿凿状进行缘;另一侧比较清洁,进行缘不断向外扩展,并同时向深层进展。有时溃疡并不明显,在基质内形成黄灰色脓液积聚,称为角膜脓疡。脓疡破溃,角膜穿孔,穿破后多倾向逐渐愈合,形成角膜粘连性白斑。又因细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前房积脓,故又名前房积脓性角膜溃疡。感染亦可累及眼内组织,以至毁坏眼球。

  链球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表现与肺炎球菌性角膜溃疡相似,但较少匐行倾向。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主要是通过外伤和污染的眼药水所引起,也可见于戴接触镜者。绿脓杆菌在角膜内繁殖比在培养基内更为活跃,一旦感染,常于24小时或48小时内毁坏整个角膜,大量的黄绿色分泌物或坏死组织为其特点。

  液化性摩拉克菌性角膜溃疡,这种菌常存在于人的呼吸道,一般致病力不强。此种溃疡多为中央性,形态细小,且进行缓慢,很少发生穿破是其特点,但也会出现前房积脓,但脓液量很少。患者自觉症状较轻。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因、临床表现特征及预防办法是什么?

  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是由绿脓杆菌所致的一种极其剧烈的急性化脓性角膜溃疡。其最常见的病因是角膜外伤和使用污染的眼药水,也可见于暴露性角膜炎或戴接触镜者。绿脓杆菌存在于土壤及水中,亦可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健康人的结膜囊内。绿脓杆菌在角膜内繁殖比在培养基内更为活跃,因此当角膜外伤或角膜异物剔除后使用污染的眼药水而招致感染的几率很高。

  临床上本病来势凶猛,起病急剧,数小时即发病,发病时可见剧烈的眼痛、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刺激症状,临床表现有四点特征:①发展异常迅速。②主要影响角膜基质,并很快扩大到整个角膜,可在数十小时内穿破角膜,有时早期即在角膜缘内出现灰黄色浸润环,不久角膜全部溃烂。③前房积脓特别多。④绿脓杆菌可产生黄绿色色素,故分泌物带有绿色。

  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注意劳动防护,一旦出现眼部外伤,必需立刻去医院,由专业人员处理。同时切忌使用不洁眼药水,因绿脓杆菌可污染并存活于多种眼药水中,如狄奥宁、地卡因、可的松,甚至于磺胺、青霉素、荧光素液内,故在角膜损伤时使用存放数天后的眼药水,特别荧光素液检查是危险的。

  本病一经诊断,全身和局部应同时使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B或粘菌素抗敌素,常用输液瓶装入庆大霉素点滴冲眼,效果很好。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因特点、临床表现有哪些?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顽固的致盲率很高的化脓性角膜炎。近20年来,由于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相对增高,已不再是一种少见病。目前国内资料报告最多的为曲霉菌,其次镰刀菌、念珠菌、酵母菌、头孢霉菌等,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虽然整年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农业夏收和秋收季节。最常见的角膜损伤是农作物损伤,也有指甲挖伤,亦可见于其他性质的角膜炎继发真菌感染。有人认为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抗生素眼药水等容易导致真菌感染,近年来因戴角膜接触镜污染发病者亦越来越多,同时全身或局部免疫力低下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

  临床上不同的致病菌种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同症状为起病徐缓,刺激症状轻微,早期溃疡为浅在性,表面为灰白或乳白色“苔垢”状物所覆盖,外观干燥而少光泽,稍隆起,“苔垢”状物易剔去,基质层有菌丝繁殖,浸润较为致密,边界因菌丝伸向四周,形成伪足,在其外围分布有点状混浊,形成所谓卫星病灶。有时浸润边缘因胶原溶解而出现浅沟。在浸润向深部发展时,组织坏死脱落,形成明显溃疡。随着真菌毒素侵入前房,引起虹膜炎及前房积脓,晚期积脓质地粘稠,其内常含真菌。溃疡最后可以穿破引起眼内炎。整个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可长达2~3个月。因真菌菌丝有向深部生长的能力,故易反复发作,有时溃疡初步愈合,但旋又复发。

  诊断一般借助真菌的涂片检查或真菌的反复培养加以证实。由于涂片检出率低,培养时间过长,故对农作物外伤后发生的溃疡,尤其起病不那么骤急的病例,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该首先考虑到真菌性溃疡的可能,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