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吊坠表面接触到空气后会产生氧化作用,而逐渐形成特殊的氧化层,这种东西在很多玉石身上都会发生。
孔雀石吊坠经过长期的佩戴,接触皮肤把玩,孔雀石和空气、汗液、手油等相互融合,玉石的表面慢慢的就会形成一层包浆,而且盘完的越为频繁,则玉器表面的包浆就会越明显。
这种包浆就是一种氧化层,该包浆是能给孔雀石的光泽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长时间保持孔雀石的色泽。
孔雀石是玉石材质,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矿物共生。孔雀石的质地较为脆弱,质地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态,色泽也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整体看上去能给予人一种丝滑般的感受。
孔雀石又名凤凰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属于碳酸盐矿物,常与其他含铜矿物共生,例如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矿物。
孔雀石的相关说明
孔雀石的质地较为脆弱,硬度在摩氏3.5~4度之间,属于单斜晶系,晶体常呈少见的柱状或针状,质地呈半透明至不透明状态,表面呈蜡状光泽、玻璃光泽、土状光泽等。品质好的孔雀石,具有陶瓷状的外观,给予人一种丝滑般的感觉。
孔雀石之所以会有如此美丽的名字,完全是因为其色泽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因此人们将孔雀石的绿色称之为“绿青”、“石绿”、“青琅玕”等。若是带有猫眼效应的孔雀石,品质则更为高级,看上去也如同真正的猫眼一般清晰。
以上内容参考:-孔雀石
图4-158 孔雀石光性方位
CuCu[CO3](OH)2
单斜晶系 β=98°
Ng=1.909
Nm=1.875
Np=1.655
Ng-Np=0.254
(-)2V=43°~44° r<v明显
b‖Nm,c∧Np=23°30′,光轴面‖(010)
化学组成 Cu 可部分被Zn2+所替换,孔雀石含锌变种称锌孔雀石。成分中可含Ca、Fe、Si、Ti、Na、Pb、Ba、Mn、V等杂质。
结晶特点 晶体为针状至纤维状,丛生成簇状、肾状、葡萄状、皮壳状、充填脉状、土状等。在肾状集合体内部具有同心层状或放射状纤维特征。解理{
}、{010}完全,镜下常可见其解理纹(斜交长柱方向)。
光性特征 绿色,暗绿、鲜绿,薄片中绿色或有时无色,多色性较明显:Ng—深绿色,Nm—黄绿色,Np—浅绿、白至无色(照片571)。吸收性:Ng>Nm>Np。正极高—中突起。干涉色高级白,但常被本身颜色掩盖,斜消光,负延性(对延长方向而言)。见穿插双晶或聚片双晶。二轴晶负光性,光轴角较小。
鉴别特征 根据颜色、形态可鉴定之。孔雀石以其沿纤维的斜消光和很大的双折射率(高级白干涉色)可与氯铜矿(Atacamite)区别。孔雀石两组解理中较发育的{
}解理斜切晶体延长方向(如图4-159),而氯铜矿和水胆矾(Brochantite)只有一组解理且与延长方向平行。
产状及其他 孔雀石在铜矿的氧化带中普遍可见,与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氯铜矿、针铁矿等共生。特别是在石灰岩区或含有多量碳酸盐的铜矿床中,孔雀石更常见。孔雀石常依蓝铜矿、赤铜矿、自然铜、方解石、黄铜矿等矿物形成假象,因此在一些含铜石英脉中也可见到。
对于天然的孔雀石来说,如果佩戴的时间越久,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半透明状的包浆,颜色会逐渐变深,表面会变得比较光滑。若是长期佩戴假的孔雀石,就容易出现变色的现象,甚至还可能出现褪色的情况。
孔雀石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玉石,佩戴的时间越久,表面就会更亮,颜色也会变得更深,主要是由于长期与人体皮肤的接触下,皮肤中分泌的油脂和汗液渗入内部细小的缝隙中,从而在表面形成半透明状的包浆。
在长时间佩戴孔雀石的情况下,表面也会变得更加油润,摸起来比较有手感,这样会大大提升孔雀石的品质,若是佩戴假的孔雀石就容易出现发黑或者发黄的现象,主要由于这种孔雀石是经过人工合成所致,戴久了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但是在佩戴孔雀石的时候,由于它的硬度很低,在平时要注意避免与硬物发生碰擦,否则很容易出现刮花的现象,还要在洗澡、运动、沐浴的时候将其取下来,以免容易出现滑落的现象,从而造成孔雀石破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