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概述

时间: 2023-11-18 00:40:50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概述

由于眼球结构特点,我国原发性青光眼中闭角型青光眼占80%,而闭角型青光眼又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多,不少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往往是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只眼视力很差才去就医。因此早期诊断是很重要的。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分为早期,发展期、晚期和绝对期四个阶段。早期:约2/3以上慢闭患者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表现为眼部不适,视力减退,虹视,情绪紧张,过度疲劳,长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失眠等都有可能发作,此时房角窄,虹膜根部隆起,没有粘连。发展期:眼压升高时间延长,次数增多,病人没有自觉症状,随着病程廷长,眼压波动范围缩小,基础值升高,不发作时,眼压也降不到正常水平。由于持续高眼压视神经有了变化,杯盘比值扩大,青光眼性视野缺损。晚期:为持续性高眼压,患者视力障碍,头昏眼胀,眼压描计C值≤O.12。绝对期:眼底视乳头苍白,青光眼性杯状凹陷,视野明显受损害,或成管状视野。前房角大部分闭塞,全部过程没有突发高眼压,而是缓慢增高至不能代偿。

青光眼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西医·青光眼 3.1 青光眼的病因 3.2 青光眼的治疗 4 中医·青光眼 4.1 古人论述 4.2 中医治疗青光眼近现代研究 4.3 青光眼的中医病因病机 4.3.1 风热上扰 4.3.2 肝邪气逆 4.3.3 肝肾阴虚 4.3.4 气虚血瘀 4.3.5 肝邪脾虚 5 辨证分型 5.1 疗效标准 5.2 青光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5.2.1 肝经风热 5.2.1.1 症状 5.2.1.2 方药治疗 5.2.2 肝郁气逆 5.2.2.1 症状 5.2.2.2 方药治疗 5.2.3 肝肾阴虚 5.2.3.1 症状 5.2.3.2 方药治疗 5.2.4 气虚血瘀 5.2.4.1 症状 5.2.4.2 方药治疗 5.2.5 肝邪脾虚 5.2.5.1 症状 5.2.5.2 方药治疗 5.3 治疗青光眼的专方 5.3.1 绿风安丸 5.3.2 泻肝解郁汤 5.3.3 复方五苓散 5.3.4 青光眼方 5.3.5 丁公藤堿滴眼液 5.4 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经验 5.5 中医治疗青光眼用药规律 5.6 青光眼的其他疗法 5.6.1 针灸治疗 5.6.1.1 体针 5.6.1.2 冷冻针灸 5.6.2 艾灸疗法 5.6.2.1 方一 5.6.2.2 急性期 5.6.2.3 慢性期 5.6.2.3.1 症状 5.6.2.3.2 方一 5.6.2.3.3 方二 5.6.3 气功疗法 5.7 医案 5.8 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青光眼的穴位 2 治疗青光眼的方剂 3 治疗青光眼的中成药 4 青光眼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青光眼 1 拼音 qīng guāng yǎn

2 英文参考 glaua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 西医·青光眼 青光眼(glaua)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眼病[1]。即当眼压超过了眼球内组织,尤其是视网膜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将给眼球内各组织尤其是视神经视功能带来损害,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是视神经 *** 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终至失明[1]。

青光眼可以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发育性青光眼[1]。其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青光眼(primary glaua)[1]。原发性青光眼一般双眼发病,但两眼的发病可有先后,严重程度也有差异[2]。根据前房角解剖结构的差异和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在原先就存在的异常虹膜构型的基础上而发生的前房角被周边虹膜组织机械性阻塞,导致房水流出受阻造成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小梁网途径的房水外流排除系统病变和(或)房水外流阻力增加所致眼压升高的一类青光眼[2]。

3.1 青光眼的病因

青光眼由于眼压增高而引起视 *** 凹陷、视野缺损,最终可以导致失明的严重眼病。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mmHg(Schitz眼压计),超过24mmHg为病理现象。眼压增高可以导致视功能损害,视 *** 出现大而深的凹陷,视野可见青光眼性典型改变。眼压增高持续时间愈久,视功能损害愈严重。青光眼眼压增高的原因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少数由于房水分泌过多,但多数还是房水流出发生了障碍,如前房角狭窄甚至关闭、小梁硬化等。

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至今还不十分清楚,它有遗传倾向。根据眼压升高时前房角的状态,把原发性青光眼进一步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两种。闭角型青光眼女性及老年人多见。双眼受累,发作前常常有情绪波动,生气、着急、劳累、过饱、过饮等诱因。急性发作时剧烈头痛、眼痛、虹视、视力明显下降、恶心、呕吐。一般不至延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中青年多见,双眼受累。通常症状很轻,常常在医生检查时才发现,因此,病情易延误。继发性青光眼由其他眼病或全身病所引起。如虹膜睫状体炎所致的瞳孔闭锁或膜闭,晶体脱位于前房,眼内出血,眼内肿瘤等。混合性青光眼指两种原发性青光眼、两种继发性青光眼、或原发性青光眼与继发性青光眼合并存在。先天性青光眼由于胚胎发育异常、房角结构先天变异所致。据统计,原发性青光眼发病率约为全民1%,40岁以上的为2.5%。青光眼的致盲率1949年前为4.9%,随着传染性眼病逐渐被控制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其致盲率上升至5.3~21%。由此可见青光眼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3.2 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治疗的关键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方法减少房水生成,增加房水排出,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继发性青光眼应给予病因治疗。但无论如何,已经造成的青光眼器质性损害是无法恢复的。

治疗详见以下条目:

原发性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发育性光眼)

4 中医·青光眼 青光眼属中医学之“五风”内障,包括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Ⅲ乌风内障及黑风内障,以前二者多见。?青光眼中医称为“绿风内障”,是因风、火、痰等邪气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受阻,目中津液滞积而造成的一种眼病[3]。

临床上以初起头痛,眼胀,视力稍减,视物不清,有阵发性雾状感,虹视,瞳孔散大,呈淡绿色;继之则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结膜充血,角膜浑浊,最终导致眼压升高,眼底视神经萎缩而失明[3]。

4.1 古人论述

早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绿翳青盲的叙述,并认为系“眼内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圣惠方》,具体记载了青、绿、乌、黑风内障的治疗方药。约成书于宋元时代的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首次提出了五风变内障之名,并分别就病因病机、临床症候、治疗方药(包括针刺)均加以详论,特别是肝风为本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明清时期,医家们对本病的认识更趋深人。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阴虚血少之人,及竭劳心思、忧郁忿恚、用心太过者,每有此症。”对症候描述颇为细致,如青风内障:“瞳神内有气急昏朦,如青山笼淡烟也,然目视尚见,但比平时光华则昏蒙日进。”在治疗上,均强调早治,“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治准绳·七窍门》)。如丧失时机,“若神耗散尽,总为不治之症”(《秘传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药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时代《东垣十书》中于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类似记载。总之,古代医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4.2 中医治疗青光眼近现代研究

现代中医治疗本病,首篇临床文献见于1956年,系以针灸治疗单纯性青光眼的个案报告,而应用中医药的资料则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开始大样本观察的基础上,对原发性青光眼进行中医分型的探讨和治疗。自70年代中期起,有关报道迅速增多,内容涉及亦广,除辨证论治,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外,还试用传统的针拨术治疗恶性青光眼。近年来,辨证分型渐趋统一,强调从肝论治,专方治疗受到重视。在治疗范围上,还进一步扩大到抗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中医药辨治。在药物方面,发掘了槟榔堿和丁公藤堿制剂等,成为有前途的局部用药药物。针灸治疗,除体针外,还配合耳针,或应用冷冻针灸等,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无药物的副作用。目前中医针灸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在75%~80%之间。这些年还开展了实验研究,包括对四子(牛蒡子、车前子、女贞子、青葙子)降眼压的药理研究,对丁公藤大样本临床研究等,以及通过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图的变化,探索针刺治疗机理等。

4.3 青光眼的中医病因病机

青光眼的病因,古今医家认识比较一致。多因悲郁暴怒等情志内伤所诱发,而劳倦,特别劳瞻竭视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尚与外感风寒之邪有关。其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

4.3.1 风热上扰 素有痰热,外感风邪,风为陌邪,善行于上,引动痰热,致风、痰、热相结,循肝经上攻于目而发为本病。

4.3.2 肝邪气逆 多因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志不遂,以致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升降不利,致目内气机阻滞,玄府闭塞,神水积留为患。

4.3.3 肝肾阴虚 常系劳瞻竭视,耗伤精阴,致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济阳,阳失所制,阳亢火动,虚火上炎,为患于目。

4.3.4 气虚血瘀 劳力过度,脾胃受伤,中气不足,气机不畅,推动乏力,血瘀不通,血水并蓄,神水受伤而发病。

4.3.5 肝邪脾虚 情志内伤,抑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胃虚寒,肝气上逆,伤及神水,发为五风内障。

5 辨证分型 青光眼分型颇杂,少则三型,多则十型,近年已渐趋统一,并已体现从肝论治的特点。

5.1 疗效标准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据各地报道,拟订如下:

临床痊愈:视力达1.0或提高5行以上,眼压正常,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视力提高3行以上,眼压下降10毫米汞柱或以上,其他症状消失。

有效:视力提高1~3行,或从光感、手动提高到0.04以上,眼压下降5毫米汞柱或以上,症状改善。

无效:视力、眼压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或未达到有效标准,症状未见改善。

5.2 青光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5.2.1 肝经风热 5.2.1.1 症状 头痛,眼珠胀痛,白睛混赤,抱轮红赤尤甚,黑睛混浊,瞳神散大,伴恶心呕吐,面红口苦,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或弦硬。

5.2.1.2 方药治疗 治法:搜风清热,利湿化痰。

处方:羚羊角0.3~1克(如无,以山羊角15克代替),玄参15克,知母10克,龙胆草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僵蚕6克,白菊花10克,细辛3克,川芎5克,半夏10克,茯苓20克,车前子20克。

加减:眼压极高加大黄、玄明粉;呕吐甚加竹茹、半夏;昏蒙甚加石决明、牛膝。

用法:羚羊角可用5~10剂的总剂量一起煎煮,分次兑服。余药水煎,每日服2次。

常用成方:绿风羚羊饮、羚羊钩藤汤、将军定痛丸、龙胆泻肝汤等。

5.2.2 肝郁气逆 5.2.2.1 症状 头痛,眼珠胀痛,视物模糊,或视灯火有红绿圈,抱轮红赤,瞳神散大,眼珠胀硬,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舌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5.2.2.2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理气。

处方:香附10克,青皮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5克,栀子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夏枯草10克,甘草5克。

加减:头痛甚加白芷、珍珠母;失眠多梦加酸枣仨、夜交藤;瞳神散大明显加五味子、青葙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丹栀逍遥散等。

5.2.3 肝肾阴虚 5.2.3.1 症状 瞳神气色混蒙或散大,白干涩昏花,由苦咽干,耳鸣耳聋,牙齿松动,失眠多梦,遗精腰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2.3.2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潜阳,补益肝肾。

处方:生地、熟地各30克,石决明20克,知母、柴胡、麦冬、白芍、黄柏、黄芩、当归、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川芎、甘草各5克。

加减:纳差加鸡内金;盗汗加龙骨;便秘加麻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知柏地黄丸、地黄汤等。

5.2.4 气虚血瘀 5.2.4.1 症状 视物昏蒙,瞳神气色浊而不清,目睛干涩,体倦乏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面色咣白或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少苔,脉弱或细涩。

5.2.4.2 方药治疗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窍。

处方:黄芪20克,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茯苓、山茱萸、五味子各15克,桂枝、楮实子、车前草各12克,甘草8克。

加减:纳差加谷芽、麦芽;腹泻加白术、陈皮;瘀重加丹参、泽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加味通窍活血汤等。

5.2.5 肝邪脾虚 5.2.5.1 症状 瞳神散大,头目疼痛,干呕吐涎,呕恶不纳,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而迟。

5.2.5.2 方药治疗 治法:温肝降逆,健脾散寒。

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20克,枳壳10克,生姜3克,大枣5枚,白蜜100克(冲)。

加减:胁痛加柴胡、枳壳。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吴茱萸汤加味等。

疗效:以上述分型共治疗349例,计530只眼,结果临床痊愈166只眼,显效145只眼,有效178只眼,无效41只眼,总有效率为92.2%。

5.3 治疗青光眼的专方

5.3.1 绿风安丸 组成:芦荟50克,丁香50克,黑丑50克,磁石10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装人空心胶囊内。根据病情,每日早晚各服3~5粒(重2~4克),饭后1小时服用。

疗效:以本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37例,计71只眼,显效41只眼,有效17只眼,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1.7%。其中开角型有效率为86.6%,闭角型为80.9%。

5.3.2 泻肝解郁汤 组成:茺蔚子9克,车前子9克,夏枯草30克,芦根30克,防风9克,黄芩9克,香附9克,甘草3克,桔梗9克。

加减:头痛头晕加石决明、钩藤、牛膝;行抗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酌加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大便干燥加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29例,计51只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及其他青光眼患者,用上方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发现以开角型青光眼疗效较佳。

5.3.3 复方五苓散 组成:泽泻15克,茯苓、猪苓各18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木通、车前子、桑白皮、大腹皮各15克,龙胆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一般以4剂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5例,计8只眼,结果全部获临床痊愈。其中3例,随访半年至1年未见复发。

5.3.4 青光眼方 组成: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2克,白术6克,薄荷(后人)6克,丹皮10克,栀子(炒)8克,车前子(包)10克, 炒枣仁(打)12克,枸杞12克,香附10克,珍珠母(先下)30克。

加减:据不同症候选加红花6克,菊花10克,山药10克,远志6克,黄芩8克,胆草6克,夏枯草10克,陈皮6克。

用法:开始治疗时以主方水煎服。待病情稳定后,可将主方加减部分的药物,按比例为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服用此丸。服丸过程中如出现眼压控制不理想时,可改用煎剂,同时配合用西药缩瞳剂(匹罗卡品),缩瞳剂浓度及滴眼次数,随症情好转递

减乃至停用。西药完全减掉之后,仍须服中药3个月至半年左右。

疗效:以本方共治疗13例患者,显效8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

5.3.5 丁公藤堿滴眼液 组成:0.05%丁公藤堿Ⅱ苯甲酸盐滴眼剂。

用法:每次1滴,每日滴眼3~4次。眼压超过40毫米汞柱者,每2小时滴眼1次。

疗效:共观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3例,计442只眼,发现有明显缩瞳、降眼压的效果,且能改善房水流畅系数,无明显副作用。其降压有效率为96.7%,缩瞳有效率为92.6%,药后房水流畅系数较用药前增加29.4%。

5.4 老中医治疗青光眼经验

韦文贵医案

袁××,女,25岁。门诊号:69118。1964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右眼胀痛两年半。患者于两年半前因眼胀痛经诊断为青光眼,曾作抗青光眼手术,术后眼压尚稳定。近半年来眼压又有波动,伴虹视、头痛、眼胀、恶心,疲劳后加重,视野亦有改变。左眼亦有类似症状。经某医院检查,确诊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近来时有偏头痛,性情急躁,大便干结,月经量多,约40天1次。查:左右眼视力分别为0.3和1.0。右眼压7.5/3=35.76毫米汞柱,左眼压7.5/5=25.81毫米汞柱。右眼视 *** 有病理性凹陷扩大,左眼大致正常。右眼鼻侧视野缩小25~30度,颞侧在60度。脉弦细,舌稍红,苔薄带黄。诊断为双眼青风内障,予青光眼三方。

处方:石决明24克,白蒺藜10克,决明子15克,防风6克,羌活6克,蝉蜕6克,密蒙花6克,白术10克,白芷6克,细辛3克,生地20克。14剂。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

3月23日二诊:药后眼胀头痛减轻,虹视已基本消失,昨夜看电影后又出现虹视。二天来食欲不佳,夜寐不安。脉细弦,舌苔薄。查:右眼压5.5/3.5=22.38毫米汞柱,左眼5.5/4.5=18.86毫米汞柱。

原方加炒谷芽25克,车前子10克(包煎)。石斛夜光丸,每日1丸,并配合滴缩瞳眼药水。

6月5日三诊:服上药50剂后,自感眼胀已减,虹视偶尔出现,有时头沉,胃纳进步。脉弦细,舌质略红。以青光眼三方加减。

处方:生地22克,白术6克,白芷6克,防风6克,白蒺藜10克,蝉衣3克,密蒙花10克,羌独活各5克,决明子12克,生石决明25克(先煎),细辛3克,黄芩6克,车前子12克(包煎),杜仲10克,丹皮12克。隔日1剂,另予明目地黄丸早晚各1丸,和汤药交替服。

7月17日(四诊):上药服20剂后,视力增进,眼压亦降,头痛、眼胀已消,虹视亦消失。缩瞳眼药水已停用,纳可,二便调畅。脉细,舌稍红,苔薄。查:右、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和1.2,双眼眼压为5.5/5=17.30毫米汞柱,已正常,遂停药。

按:本例证属肝肾阴虚,外风夹内风上扰空窍。系韦老所创制之青光眼三方之适应证。本方以石决明、白蒺藜、决明子平肝、清肝而明目,据韦老经验,三药有降眼压作用,为本方之主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祛风邪而止痛;密蒙花、蝉蜕疏风清热,兼有退翳明目之功;另用生地滋阴明目,白术健脾扶正,加之配合石斛夜光丸和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故获显著效果。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5 中医治疗青光眼用药规律

鉴于青光眼临床分型颇多,相对地说,涉及用药面较广。经对15篇报道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仍有一定规律可寻。现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10

车前子、茯苓、当归。

100~199

5~8

川芎、石决明、龙胆草、生地、白芍、栀子、甘草、夏枯草、白菊花、防风、黄芩。

50~99

3~6

熟地、枸杞子、香附、吴茱萸、山萸肉、柴胡、羚羊角、玄参、泽泻、木通、丹皮、大黄、磁石、青皮、钩藤、荆芥。

30~49

2

知母、僵蚕、赤芍、枳壳、五味子、半夏、猪苓、羌活、党参、白术。

在15篇报道中,共用药104种,应用得较多的如上表所列计40种。鉴于青光眼的关键病机为神水积滞,故以利水渗湿之药应用最多,当归则有和血明目之功。其次,青光眼多从肝论治,故平肝清肝之药,亦占主导地位。中医治疗的青光眼,以慢性者常见,滋补肝肾之阴,以达明目目的药物,选用颇多。另外,清泄肝火,平肝潜阳,舒肝健脾之药也为临床所常用。从所归纳的药物看,基本上符合本病的辨治规律。

5.6 青光眼的其他疗法

5.6.1 针灸治疗 5.6.1.1 体针 取穴:主穴:睛明、行间、还睛。配穴:①颊车、下关,头痛加头维或太阳,眠差加神门或内关,眼压过高加阳白或水泉;②眼、目1、目2、肾、肝、内分泌、皮质下、交感、太阳(均为耳穴)。

还睛穴位置:上臂三角肌下端前沿,臂濡穴前5分处。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睛明穴用30号毫针,进针0.5~1寸,得气即可, *** 宜轻;行间穴以28号毫针,略向踝部方向进针,以提插加小捻转之法,使针感明显, *** 宜重,运针半分钟后去针;还睛穴以透天凉手法(一进三退),余穴均为平补平泻法。除行间外,均留针30分钟。取针后,在一侧耳穴,用王不留行子贴敷,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1~2分钟。针刺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耳穴贴敷3日1次,双耳轮换。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408例,有效率在54.6%~95.4%之间。

5.6.1.2 冷冻针灸 取穴:主穴:太阳、风池、印堂、鱼腰。配穴:光明、太冲、内关、肾俞。

操作:以常用穴为主,酌加配穴1~2个。采用半导体冷冻针灸仪治疗。第一疗程灸柄温度为上15℃~ ̄20℃,每次20分钟;第二、三疗程,灸柄温度为-5℃~-10℃,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二个疗程,无效者宜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疗41例。治前眼压增高者35例,共53只眼,治后双眼均达正常值者12例,单眼达正常值者23例,无效6例,按眼数计算,有效率为88.7%;治前视力下降39例,治后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8例,按例数计,其有效率为53.2%。

5.6.2 艾灸疗法 5.6.2.1 方一 [4]

取穴:太阳、阳白、翳风、合谷穴。

配穴:热邪甚者加曲池穴;肝肾不足者加肝俞、三阴交穴;气血不足者加足三里穴。

灸法:采用艾条悬灸法,点燃艾条,置于所选穴位上,距皮肤2~3cm施灸,灸至皮肤稍有红晕为度。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2次。

5.6.2.2 急性期 [3]

症状:起病急,偏头痛,心烦,呕吐,兼有寒热,眼部胀痛,瞳孔散大,视力锐减。

选穴:风池、攒竹、鱼腰、太冲、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2.3 慢性期 5.6.2.3.1 症状 经常反复发作,目微胀,瞳孔散大,呈明显淡绿色,视力或仅见少许亮光,精神疲惫[3]。

5.6.2.3.2 方一 [3]

选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合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2.3.3 方二 [3]

选穴:肝俞、肾俞、三阴交、太阳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穴位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应长期坚持治疗。

5.6.3 气功疗法 功法:以放松功为主。并辨证施功,肝经风热者配保健功、鸣天鼓;肝肾阴虚者配鸣天鼓、擦腰;肝郁脾虚者配叩齿、搅海;肝郁气逆者,配贯气法。

疗效:共观察20例,计36只眼,结果练功2周后,临床痊愈25眼,显效2眼,有效4眼,无效5眼,总有效率为86.1%。

5.7 医案

梁某,男,59岁,干部。两眼不红不肿,只觉昏蒙,入夜见灯光有彩虹圈。取风池、攒竹、鱼腰、肝俞、肾俞、至阳熏灸,灸后觉眼见清朗,停灸后6小时后,又觉昏蒙如故,再灸后又觉清朗,以后随灸治次数增多,有效时间逐渐延长,共灸16次,症状减轻而停灸。[3]

5.8 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眼部疲劳[3]。

可做眼保健操, *** 局部穴位[3]。

饮食尽量清淡,忌食酸辣等 *** 性及煎炸食物[3]。

6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