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视网膜脱离(黄斑部裂孔,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内九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多数病人有近视性屈光不正。视网膜裂孔形成与玻璃体液化,浓缩,是引起本病的两个互相联系着的必要条件。病者有闪光幻觉及飞坟症。眼压显著降低。视野相应缺损。如视网膜全部脱离,则视力可仅存光感或眼前手动;晚期病例可完全失明
视网膜脱落是比较常见的眼底病,所谓的视网膜脱落就像照相机一样,视网膜就像照相机的底片,视网膜脱落不好好治疗的话很容易引起支盲,视网膜脱落原因最多的就是和高度进近视有关。
近视使眼球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时间长了会导致视网膜脱口,所以对高度近视眼的人第一我们要定期查查眼底,早期发现视网膜有脱口我们可以做一些早期预防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人避免做一些剧烈的活动,像体育锻炼、打球、避免人家碰到你,别做高台跳水等剧烈的活动。视网膜脱离主要是和高度近视有关。
当然不是说没有近视就不得视网膜脱落了,我们对视网膜脱落的症状要清楚,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飞蚊,眼前黑影以前可能很少,眼前黑影短期内突然增加了,或者看这个人一半看不到,这时候要高度警惕,还有看东西变形看大的是小的,直的是弯的,这时候要高度警惕了,要找眼科医生检查,这时候一定要小心。因为这很可能是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一旦脱离的话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了。
如果没做手术可能会导致失明的。
回答者:唐子畏 - 大学士 十六级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61388.html?si=7
(1)与近视眼的关系: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近视眼患者。在较大样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近视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病人很多。近视眼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较正视眼者轻。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的后节,自赤道起始,眼球后节渐渐扩张,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也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也出现液化。具有这些致病因素便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2)眼外肌运动的影响:4条直肌的止端位于锯齿缘前,其运动对视网膜的影响不大。而斜肌止于眼球的后部,上斜肌牵拉眼球下转,再加玻璃体的重力作用,可能与颞上象限视网膜容易产生裂孔有一定关系。黄斑部易发生囊样变性,可以继发成裂孔,有人认为也与下斜肌运动时的牵拉有关。有人观察了28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时裂孔的分布情况,发现68.4%的裂孔在视网膜的颞侧,其中47.49%与上、下斜肌止端的位置相对应,即裂孔在颞上象限,右眼多集中于10~11点钟,左眼1~2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3~15mm处。此外还常在11~1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6~22mm处出现大马蹄形裂孔。颞下象限的裂孔比较集中在右眼8~9点钟和左眼的3~4点钟,角膜缘后16.46~26mm处,呈前后水平走行。
(3)与眼外伤的关系:眼球受钝挫伤后发生锯齿缘断离,可发展成视网膜脱离。青少年眼外伤在视网膜脱离中的患病率较高???18.71%~20%。动物实验证实,在眼球挫伤的瞬间,眼球变形可引起视网膜远周边部发生撕裂。此外,重度外伤可直接在赤道部产生视网膜裂孔。外伤引起的后极部毛细血管循环淤滞、视网膜振荡与玻璃体牵引,可发生黄斑裂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进而发展成孔。除这些与外伤有明确关系的视网膜脱离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多半是视网膜和玻璃体已有变性或粘连,具备了视网膜脱离的内在因素,外伤仅作为诱因诱发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4)与遗传的关系:有些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发生于同一家族中,说明此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可能存在隐性遗传或不规则显性遗传。多数病理性近视眼具有较肯定的遗传性,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也较多。此外,双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两侧眼底的病变多半对称,这也表明某些视网膜脱离可能与先天性生长发育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