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近视耳穴埋针法(针法的针灸技术—针法)

时间: 2023-11-18 06:11:51

近视耳穴埋针法

耳穴埋针法是通过将不锈钢特制的环形揪式钉针或针式皮内埋针按入耳穴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中医经典《素问》有“静以久留”之剌法,耳穴埋针法就是对这种刺法的一种发展。它是通过针具刺入耳穴内固定留置一段时间,给皮部弱而长时间的刺激,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种方法,因而特别适合近视、花眼等需要久留针治疗的慢性疾病。

1.将环形揪式钉针(可在医药器械商店购置)进行检查,针尖不能有刺,然后将耳针进行消毒。

2.首先找准穴位,做好标记。局部常规消毒,将消毒好的环形揿式钉针贴在剪好的小块胶布上,再揿在耳穴内。一般埋单侧耳,必要时埋双侧耳。

分为4组,每组取3个穴位。

1.眼、屏间前、交感。

2.肝、屏间后、治近2(在耳轮角下缘)。

3.心、肾上腺、治近1(在屏间切迹内,皮质下与内分泌之间)。

4.脾、肾、治近3(在三角窝中心处)。

每周治疗1次,每次用1组穴位,以上述操作方法埋针,埋针后1周更换另一组穴位,4周为1疗程。每组穴位埋针时间为3~5天。

为增强疗效,每天早、中、晚及睡前4次按压耳穴埋针,每次按压50~100次,以产生胀痛或酸胀感为度。

本法适用于各种近视,对青少年近视效果尤佳,有报道总有效率为87.5%。

注意

1.本疗法虽然操作简单,但必须注意要严格消毒,否则易于感染。

2.热天若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可适当缩短。埋针期间,局部不可着水。

针法的针灸技术—针法

说明:专业医学知识与专业技术,仅供学习与参考,切勿模仿施治! 【概述】温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后于针尾捻裹艾绒,燃点加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为针柄灸法。在中国汉代的医籍《伤寒论》中就已提到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针刺与艾灸的结合。
【操作方法】先按疾病的需要选取穴位,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一定深度,于针柄装上小枣大的艾绒,必须捻紧,以防止脱落。也可取1.5~2厘米长的一段艾条,插在针柄上,然后从下端点燃,直到艾团烧完为止。为了防止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在穴区垫一张硬纸片。
【适应病症】温针法主要用于关节酸痛、腹部冷痛等病症,也适于保健。
【注意事项】 凡不能留针的病症,如抽搐、痉挛、震颤以及精神病人或婴幼儿等,均不宜使用温针法。在治疗过程中,要嘱咐病人不可任意变动体位,以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被褥等。 【概述】火针法,古代又称为焠刺,是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以后刺人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治法,在中国秦汉时代已经应用。
【操作方法】先根据病情选定穴位或部位,用2%碘酒消毒后,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有两种针刺方法。
⑴深刺:须用长针,以右手持针,左手固定穴位,将针在酒精灯上自针身向针尖逐渐烧红,对准穴位,迅速刺人,稍停,随即退出,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针孔。针刺时,须细心谨慎,动作要敏捷,一刺即达到所需深度。深刺的深度在0.3~0.5寸(1~1.7厘米)之间。
⑵浅刺:多用装有木柄的多针针具,在酒精灯上烧红,轻轻地叩刺皮肤表面。主要用于治疗面积较大的顽固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及牛皮癣等。病变范围较小的,可用单针针具点刺。
【适应病症】目前火针用得较多的病症为:风湿痛、淋巴结核、象度肿、神经性皮炎、痣、疣等。
【注意事项】使用火针深刺时,必须避开血管与内脏,以防发生不良后果。浅刺时,叩刺力量不能太猛,不可忽轻忽重,须均匀、稀疏,这样才不致于发生随针剥脱表皮等事故。 【概述】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
【操作方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适应病症】皮肤针目前主要用于头痛、高血压、近视、神经衰弱、胃肠道疾病及神经性皮炎等局部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皮肤针治疗时,针具要经常保持完好,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针具要经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局部皮肤有创伤或溃疡者,不宜使用本法。 【概述】刺络法,又称为放血法。因常用的针具为三棱针,所以有的书还称为三棱针法。
【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⑴点刺法:先推按所选择的部位或穴区,使它充血,消毒后,以左手夹持被刺穴区,右手拇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0.l~0.2厘米,迅速刺人,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本法应用面较为广泛。
⑵丛刺法:用三校针在一个较小的部位反复点刺,使其微微自然出血。常与拔罐法结合,即前面所提到的刺络拔罐法。丛刺法多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⑶散刺法:散刺法和丛刺法相似,但刺络皮肤面积较大,点刺的距离也较大。根据病灶大小,点刺10~20下不等。多用于丹毒、神经性皮炎等面积较大的病灶。
⑷挑刺法:它是点刺法的一种发展。主要是选用某些疾病在体表皮肤有关部位上出现的异常点进行挑刺,这些点可表现为压痛、酸困、丘疹及皮下结节等不同情况。并根据病情,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常见于背部第七颈椎至第五颈椎两侧。若为丘疹,多稍突起于表皮,如针帽大小,呈灰白、暗红、棕褐或浅红色不等。挑刺时,局部消毒后,左手按压固定皮肤,右手持小号三棱针,挑破表皮,深人皮下,针身倾斜并轻轻提高,将白色纤维样物挑断十数根至数十根。挑刺完毕,拭去血迹,覆盖消毒敷料,并加以固定。
【注意事项】刺络法要注意严格消毒,对有血液病的病人不可使用,对体弱、贫血以及孕妇等病人要慎用。每次出血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概述】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它是毫针留计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
【操作方法】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耳穴。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
⑴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进针0.5~1.0厘米,再以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体穴或耳穴透穴时。
⑵揿针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耳穴。
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
【注意事项】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皮内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夏天埋针,因出汗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

耳诊简述

所谓耳针疗法,即通过望耳、触耳诊断疾病,通过刺激耳廓反射区治疗全身疾病的中医疗法,属中医针灸中的特殊针法之一。

《灵枢.口问》记载:“耳为宗脉之所聚。”这句话已经道出了耳与全身经络脏腑的关系。以耳治身之学,古已有之。而完整的耳针疗法系统,成于现代。可以说完整耳针疗法的形成,是中医针灸在现代的突出贡献。目前,欧美很多国家,都在使用耳针。美国还有“世界耳医学协会”专门研究耳针。耳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神奇的疗效,受世界各地到越来越多地关注,被很多人称为神奇疗法。

耳针的神奇之处,主要表现在耳诊和治疗两个方面。以下略做简述:

耳诊

耳诊是通过望耳和触耳,发现全身各部反映在耳部的阳性发应点,配合问诊,诊断疾病。其神奇之处在于能快速判断患者的各种疾病,准确度甚高。甚至有些患者通过耳针大夫的提醒,才发现了某些连自己过去都不清楚的疾病。所以精于耳诊的大夫,往往被患者称为神医。

耳针治疗

耳针治疗的原则,是通过刺激耳部反射区,以治疗全身疾病。治疗形式多种多样,可使用毫针刺法、埋针法、压豆法、指揉法等很多种方法。其治疗是作用在耳部,非常方便操作,不受场地限制,且疗效显著,见效迅速,无副作用。尤其在治疗失眠、高血压、疼痛、二便不调、疲劳综合征等方面,效果之显著令人惊叹。所以患者大都认为耳针治疗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治疗。

耳针的学习

目前愿意接触耳针、愿意学习耳针者甚多。有些人见到大夫轻描淡写地治愈顽疾,以为耳针很容易,只要找张耳穴图,拿个耳模,拿个探针就可以使用耳针了。结果可想而知,很不理想。为什么?因为没有学会。耳针是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够掌握的。这一点有志学习耳针的朋友一定要知道。愿更多的朋友加入到使用耳针行列中来,并在实践中获得实际的提高,为周围的朋友解除病痛。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