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眼底出血,一般是因为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血管阻塞或免疫功能异常引起,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性病变。糖尿病眼底出血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引起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眼部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1、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定期作必要的检查:眼底、心电图、肾脏及神经系统、足部检查,争取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有眼部并发症要遵照医生建议,按时用药。
2、生活护理。建立正确、有规律的糖尿病饮食,适当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调整体重,肥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调整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对良好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饮食方面避免刺激眼部的食物食用也能够较好的保护眼部,多加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也能够避免糖尿病性眼病发生。
3、合理用药,控制血糖。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都至关重要,糖尿病眼底出血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尽管糖尿病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专家们指出,只要及时干预,完全可以起到预防并延迟并发症的效果,患糖尿病并发症后,应积极地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一旦用药不当,将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眼底出血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造成眼底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眼底出血的原因吧,欢迎大家阅读。
眼底出血是什么?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及肾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盘血管炎以及血液病引起视网膜病变,眼外伤性眼底出血。由于各种不同的病因导致相同的病理损害,如视网膜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等。
本病由于病因复杂,所以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视力,引起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黄斑病变(黄斑囊样水肿、黄斑变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萎缩、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
眼底出血症状 (1)突然眼前一片漆黑,仅见手动或仅有光感。
(2)骤然间眼前如有圆的黑影遮住,不随眼转动而漂浮,正中方向注视物体完全不见,两旁物体则模糊可见。
(3)突然眼内有如线条状黑影向某一方向直射,进展迅速,且逐渐加多,最后终至遮住眼前,视物一片模糊,无法分辨。
(4)骤然眼前出现红光闪闪,逐渐加多,以致红光满目,视物不明。
(5)发病先兆,多数有眼胀,眼珠跳动等感觉。
(6)多数反复发作,每次发作,亦有以上某些症象,即使积血不退,当继续出血时,还可能有以上的某些感觉。
由于眼底出血的原因及部位不同,预后及对患者视力的影响也不一样,依照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如出血量少,位于视乳头及视网膜周边部,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如出血量多,患者感到眼前有黑影浮动,视线被部分或完全遮挡,仅剩光感的视力。如出血位于视网膜中心(黄斑区)患者中心视力丧失,即中心区视物不清有暗影遮挡,周边尚有部分视力。
眼底出血的一些分类 外伤性: 在眼外伤中,眼球穿孔伤或眼球钝挫伤都可造成外伤性眼底出血。在角巩膜穿孔伤、巩膜穿孔和眼后节的滞留性异物伤,眼底出血的发生率很高。眼球钝挫伤造成的眼球瞬间形变可致视网膜脉络膜破裂而出血。前部眼底出血可由睫状体部位损伤所致。
自发性 :自发性眼底出血的疾病较多,包括视网膜脉络膜的炎性、变性或肿瘤性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视网膜劈裂症也可导致眼底出血,但较为少见。
糖尿病: 在糖尿病病人,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是眼底出血的一个先兆。因出血引起的视力下降,部分患者不能靠血液自行吸收而恢复。
用眼过度 :身体一直是比较健康的,忽然就出现的眼底出血,这时的眼底出血是怎么回事呢?在身体基本健康的情况下出现眼底出血一般是由于用眼过度引起,此时的血管弹性会变的比较差。也可以是由过敏引起的,如花粉过敏、过敏性鼻炎等,这种情况诱发的眼底出血有时不需要治疗,一段时间后会不治自愈。
眼底出血患者如何保护眼睛: 1、眼底出血患者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的用眼睛。也平时的.时候注意自行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因为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这样也会避免泪液蒸发。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这是非常重要的。还要避免长时间连续的操作电脑,长时间使用电脑之后,就要休息一会,所以,眼底出血患者要注意中间休息,然而在休息的时候,可以看远处或者做眼睛保健操。
3、还要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因为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的话,可以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就可以使颈部肌肉轻松,而且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4、患者如果平时出现眼睛发红或者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有时候还可能会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如果在休息后没有明显的好转,那就需要上医院了。
糖化血红蛋白仍是糖尿病方面的指标,与肾病关系不大,肾病需要检查尿中白蛋白,您目前的情况请咨询内分泌科的医师。
(301医院程庆砾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糖尿病眼科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动眼神经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眼底特异性改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致残的主要原因。在欧美各国的四大致盲病中占第一或第二位。我国糖尿病患者也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DR的致盲率也不断增高。据统计,我国DR的发生率占糖尿病患者的48~58%。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很多,其中血糖水平、患病时间关系最大。患病时间最长,其发病率就越高。发生率和进程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和/或高血脂症,则眼底病发病率增高。
分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长的临床过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按眼底可分为非增殖型和增殖型两种。非增殖型又叫单纯型。病变局限于视网膜内。增殖型:病变至少有部分向内伸超过内界膜,新生血管出现是其主要标志,血管破裂致视网膜前和玻璃体出血,血凝块机化后,纤维组织牵拉引起视网膜脱落,是糖尿病失明的主要原因。
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在参考国外分期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我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共6期。
(一)单纯型
Ⅰ期:有微血管瘤或合并小出血。(+)表示较少,易数;(++)表示较多、不易数。
Ⅱ期: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表示较少,易数;(++)表示较多,不易数。
Ⅲ期:有黄白色软性渗出或合并出血斑。(+)表示较少,易数;(++)表示较多,不易数。
(二)增殖型:
Ⅳ期: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合并玻璃体出血。
Ⅴ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Ⅵ期: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生视网膜脱离。(一) 非增殖期(又称单纯型、背景型):其特征为局部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血管渗透性增强,表现为微血管瘤,点状出血,硬性渗出和视网膜水肿。
诊断:90%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通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来预防失明。大多数早期没有症状。首先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体检及眼底检查。
辅助检查:
(1)眼底检查是诊断DR的主要方法。检眼镜眼底检查是最常规的方法。
(2)荧光造影可提高DR的诊断率。许多检眼镜下观察“正常”的眼底,造影时发现有微血管瘤和其它微血管异常。还可以估价病情发展的程度,显示早期新生血管和无灌注区,特别是缺血性黄斑病变及视乳头病变。
(3) 彩色眼底照相术。此检查可以察觉临床可能别忽略的病变。
(4)超声波检查。在眼内容浑浊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
(5)电生理中的视网膜振荡电位(OPS)反映视网膜循环功能和缺血状态,可敏感地预测DR的发生和病变程度。
治疗:。
1治疗首先要控制血糖。对糖尿病的治疗,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积极控制高血糖以防止、减轻或阻止DR的发生与发展的作用。2 控制血压到130/85毫米汞柱以下
3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和有临床显著黄斑水肿的患者可采用激光治疗。当虹膜和角膜出现新生血管也可进行激光治疗。近20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的产生是致盲的主要因素,随着激光治疗技术的发展,为防止视网膜增殖性改变对视力的影响,采用局部性及全视网膜增殖性光凝治疗,有效地保存了糖尿病患者的视力。
4当眼内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眼内积血,清除眼内积血,松解复位被牵拉的视网膜。视网膜玻璃体手术治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5近年来国内外的药物研究认为某些药物(如导升明)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 粘度,降低血小板聚集力及改善视网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对防治DR有良好前景。6另外某些抑制剂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及AGE抑制剂通过抑制葡萄糖代谢的山梨醇通路及减少AGE产物的聚集,从而减少视网膜神经组织损害的研究已用于临床观察。
预后:。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后不能一概而论。患者应尽早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全面评估病变程度与视网膜功能状态,权衡利弊,决定是否手术。有些患者手术后虽然中心视力仍不能恢复,但视野可能扩大,这对双眼重度病变或一只眼已经失明的患者仍有重要意义。
总之,当您发现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必须加以高度重视。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都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变,无论有无视力改变,均应接受定期的眼部检查。等到视力下降后才就诊,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可能已经较重了。目前,由于激光及手术治疗方法及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许多原来被认为不可治的晚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仍可恢复部分视力。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树立信心,力争早日治疗,争取最好的结果。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