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病,多于幼年或青春期发现。以夜盲,视野缺损和典型的眼底改变为特征。常双眼发病也有病变仅发生在单眼,可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隐性遗传及伴性遗传,临床上也有不少病例没有遗传证据。该病早期出现夜盲,以后逐渐发生视野缩窄与视网膜色素堆积,预后不好,最终可导致失明,但是早期发现治疗,可以改善夜盲,扩大视野提高视力,对控制和延缓病情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病理改变为慢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细胞的变性。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聚集在血管周围,视网膜血管外膜增厚,管腔变小,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以致发生闭塞性血管硬化,晚期脉络膜血管层也消失,视网膜内层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多累及双眼,男多于女,儿童期起病。
2、夜盲早期即可出现,大多发现在视网膜出现色素病变之前,此时检查可发现暗适应能力减退。
3、视野逐渐变小,可有环形暗点,晚期呈管状视野,主要是由于视网膜的赤道部首先出现环状退行变性之故,但中心视力早期不受影响。
4、眼底检查:RP早期眼底病变不明显,可见视网膜血管变细,在赤道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萎缩及不均匀增生,呈现片状或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色素多堆积于血管的前面,遮盖血管的一部分或沿血管而行,并且多见于血管分支处。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变由赤道部逐渐向后极部及距齿缘方向发展,色素越来越多,以后色素向黄斑部和视盘附近扩散。晚期,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向后极部发展,脉络膜萎缩,视网膜静脉白鞘。视网膜血管呈一致性狭窄,以动脉尤为显著,视网膜呈青灰色,并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以及大量的灰黑色色素沉着,眼底呈豹纹状,脉络膜血管常呈硬化现象,黄斑粗燥,可有慢性襄样水肿,视乳头萎缩呈蜡黄色边界清楚。
临床上也有少数患者眼底未见色素沉着,但其它症状与色素变性完全相同,则称无色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还有的在视网膜上看见闪光的小白点,称白点状视网膜色素变性。
5、视电生理检查:早期EOG波形消失,ERG也表现为逐渐降低以至熄灭。
6、眼底荧光造影:(FFA)显示:多处透见荧光,视网膜血管充盈延迟荧光素渗漏,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及渗漏。脉络膜有无灌注或延迟灌注区。
7、RP患者晚期可并发青光眼,可能与前房角小梁组织对房水流出阻力增加有关,晚期由于晶体缺乏营养。可并发白内障。此时,视力极差终致完全失明。伴随的临床表现还有高度近视,圆锥角膜,视盘玻璃疣,玻璃体液化及后脱离。
中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认识及治疗:
本病在中医眼科里属“高风雀目”或“高风内障”其记载以《太平圣惠方》为早,是以夜盲和视野日渐缩窄为主症的眼病,多为先天性,大都为遗传所致。多于青少年时期发病,病程漫长,预后较差。
病因病机多为先天不足,真元亏虚。肾阴不足或肾阳衰惫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所致。诸种不足,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目失所养,精明失用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
祖国医学在眼科的解剖学上,称视网膜为神光,按五轮学说的分属,凡瞳神以内的组织皆属于肾、足厥阴肝经之脉连目系,与“神光”建立联系。因此,本病的发病机理与肝脾肾三经关系甚为密切。
中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中已列专篇讨论,对PR的治疗重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近代医家在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中确定了较为稳定的证候模式,并提出了辨证标准及相应的治则与主方,展示了中医药治疗RP的优势。
我院眼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为准则,根据气行则血行的理念,运用调补肝肾,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益精明目等法。运用纯中药,改善眼底血管的状态,修复神经细胞以达到扩张血管,激活神经细胞,改善网膜功能的目的,在短时间内,改善夜盲,扩大视野,提高视力,对控制和延缓病情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RP是一种遗传性进行性慢性病,为视神经和视网膜退行性变性和萎缩所致。属于难治或不治之症。目前,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能够获得视力的提高,视野的扩展,以及对暗适应的改善。实非易事。本病发病越晚进展较慢,发病越早则进展越快,随病情发展可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等,而完全失明,这样一种发展的全过程。从治疗效果看,一旦有了病症。要求务必早期治疗,收效方佳,一旦视力仅留存眼前指数,视野极度缩小时,则疗效较差。
虽然,RP不能根本治愈,但患者要有信心,许多患者通过我们的治疗都可以控制病情达到改善视力,视野及暗适应的症状。对于晚期病人可推迟失明的时间。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国际上许多医疗专家对RP的治疗研究一直都在进行中,目前的治疗可以为以后好方法的出台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目前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进展:
RP是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变性从而导致进行性视野缩小,夜盲,眼底色素沉着最终致盲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属于难治和不治的疑难病症。多年来,从国际到国内的医学界对RP的临床诊断,遗传方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80年代以来,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技术学的发展及应用。已能在DNA分子水平认识RP基因及分子缺陷,并在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症状:夜盲和周边视野缩小最为常见,中心视力差和辨色困难为晚期表现。典型的表现为:成团的色素散布于整个周边视网膜血管旁,常常排列像“骨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呈广泛的脱色素或萎缩区;小动脉狭窄;可出现玻璃体细胞;视盘蜡黄,晚期出现苍白 视网膜脱离主要靠手术治疗,分为两大类手术方式: 1、巩膜环扎术或巩膜外加压术 巩膜环扎术或巩膜外加压术,适用于一般的视网膜脱离,其方法是剪开眼球的结膜,用缝线圈套牵引眼外肌,再用视网膜冷凝器通过释放二氧化碳产生的 低温冷凝封闭视网膜裂孔。再放出视网膜下的液体,用硅胶制成的环扎条将眼球环形结扎,以缩小眼内容积,使视网膜复位,重新贴附于脉络膜上。这样视力可以部 分恢复。但是视力的恢复是有时间性的,发病后应尽早手术,视力恢复较好,时间拖延越久则恢复越差。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者即使手术成功,视网膜复位视力也无法 恢复。 对于一些病情复杂的视网膜脱离,仅用一般的手术方法是治不好的,这类病例已发生增殖性病变,视网膜被玻璃体粘连牵引而形成皱襞,就像皱巴巴的衣服一样难以恢复平伏。 2、玻璃体切割及视网膜复位联合手术 这是一种精密程度和技术要求都很高的现代手术。切除粘连牵引及浓缩的玻璃体,展平皱襞,施行眼内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并向眼内注入特殊的膨胀性 气体,利用气泡的压力,从眼球内部将视网膜推向眼球壁,使其紧密附着,达到视网膜复位的目的。手术后的病人体位也要注意,特别是作过眼内注气,术后须保持 低头位或俯卧位。因为气体比重轻,总是浮在上面,这样可以让眼内气泡转到眼球后部,发挥气泡从内部推顶视网膜的作用,促使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当气泡吸收 后,就不必再低头了。一般病人术后第二天即可开放健眼,并起床进食,除少数病例外,不需要绝对卧床,也不需要双眼包扎。 在治疗视网膜脱离的过程中,可以用中药作为辅助治疗剂。当视网膜裂孔已手术封闭,而视网膜下液未完全吸收时,服中药可促使视网膜下液吸收,有助 于视网膜复位。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在2个月之内应好好休息,不宜看书看报看电视,也不宜作家务劳动或外出活动,可以听听广播。近期内不宜参加激烈运动,不 宜负重物,避免碰撞眼或头部。 由于视网膜脱离多见于近视眼患者,所以应从预防近视着手。由于部分视网膜脱离为外伤所引起,防止眼部外伤,也是预防措施之一。 查看更多答案>>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常表现为家族聚集倾向。
其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与X性连锁隐性三种。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
迄今为止,基因解码已发现可以导致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有数百个,如 ABCA4等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近年来,视网膜色素变性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出,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神经保护治疗、营养疗法、高压氧疗法、视网膜移植等,其中基因治疗的进展最为显著。
针对MERTK相关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因治疗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良好的安全性,注射眼较对侧眼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
“视网膜病变,是视网膜的一大类疾病。这类疾病包括七种:第一种是血管性的疾病。主要包括一些阻塞性的疾病,比如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静脉阻塞,包括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还有视网膜血管的炎性病变;第二种是一类黄斑病变,黄斑病变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一些老年性黄斑变性、近视眼性黄斑变性、黄斑新生血管类、黄斑牵拉性的疾病,甚至是黄斑裂孔等等这一类的疾病;第三种是一些变性的疾病,比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引起的夜盲,主要以夜盲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第四种是一些肿瘤性的疾病,更常见的是一些青少年,比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等这一类的病变;第五种是一些外伤性的病变,比如外伤、钝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视网膜挫裂伤、脉络膜挫裂伤等等一些病变;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病变;还有一种病变,比如近视眼的患者,可以观察到出现一些视网膜脱离的病变,早期是周边的变性,随着裂孔的形成可以引起视网膜的脱离,这些裂孔可以形成周边区,也可以形成一个黄斑区。全身的疾病密切相关,在观察患者眼部病变的同时,还要了解患者全身的情况,给患者综合的诊疗方案,对于不同的病变,给予一些综合的诊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