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是眼球内部一层神经组织,它能感受聚焦光线,并将它们化为信号传入大脑后变为我们感觉到的影像,有时部分视网膜可能被撕开或眼球壁分开(脱离),就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年龄增大、近视眼、眼外伤或其他原因均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或脱离。
(1)与近视眼的关系:视网膜脱离多发生于近视眼患者。在较大样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中,近视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病人很多。近视眼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年龄较正视眼者轻。近视眼的病变主要在眼球的后节,自赤道起始,眼球后节渐渐扩张,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也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也出现液化。具有这些致病因素便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2)眼外肌运动的影响:4条直肌的止端位于锯齿缘前,其运动对视网膜的影响不大。而斜肌止于眼球的后部,上斜肌牵拉眼球下转,再加玻璃体的重力作用,可能与颞上象限视网膜容易产生裂孔有一定关系。黄斑部易发生囊样变性,可以继发成裂孔,有人认为也与下斜肌运动时的牵拉有关。有人观察了286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时裂孔的分布情况,发现68.4%的裂孔在视网膜的颞侧,其中47.49%与上、下斜肌止端的位置相对应,即裂孔在颞上象限,右眼多集中于10~11点钟,左眼1~2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3~15mm处。此外还常在11~1点钟方位,角膜缘后16~22mm处出现大马蹄形裂孔。颞下象限的裂孔比较集中在右眼8~9点钟和左眼的3~4点钟,角膜缘后16.46~26mm处,呈前后水平走行。
(3)与眼外伤的关系:眼球受钝挫伤后发生锯齿缘断离,可发展成视网膜脱离。青少年眼外伤在视网膜脱离中的患病率较高???18.71%~20%。动物实验证实,在眼球挫伤的瞬间,眼球变形可引起视网膜远周边部发生撕裂。此外,重度外伤可直接在赤道部产生视网膜裂孔。外伤引起的后极部毛细血管循环淤滞、视网膜振荡与玻璃体牵引,可发生黄斑裂孔或由黄斑囊样变性进而发展成孔。除这些与外伤有明确关系的视网膜脱离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多半是视网膜和玻璃体已有变性或粘连,具备了视网膜脱离的内在因素,外伤仅作为诱因诱发了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4)与遗传的关系:有些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发生于同一家族中,说明此病可能有遗传因素,可能存在隐性遗传或不规则显性遗传。多数病理性近视眼具有较肯定的遗传性,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也较多。此外,双眼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两侧眼底的病变多半对称,这也表明某些视网膜脱离可能与先天性生长发育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
科学的祛斑方式并不是单一的祛斑方式,因为色斑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单方面的祛斑方式是不科学的。
祛斑单单只依靠一种祛斑产品是不能够把色斑去除的,首先要分析身子色斑形成的具体原因,根据色斑形成的原因选择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和正规的祛斑产品才是科学的祛斑方式。
色斑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多,大致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阳光中的紫外线、环境污染、过度使用化妆品、电器辐射等等;
内部原因: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脾气不好、内分泌系统紊乱、人体代谢能力不足等等;
除了选择使用适合自己的祛斑方式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保证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熬夜;
祛斑可以用一些安全健康的方法吧: 1、保证睡眠质量。经常熬夜、睡眠不足,都会令肌肤加速衰老、加重黑色素沉着。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保证八小时睡眠,让肌肤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和自我修复。 2、少用化妆品。化妆品中含有汞、铅、砷等重金属,它们可以让你在化妆之后变得光彩夺目,可是这美丽背后的代价就是肌肤质量的日趋下降。渗透进来的重金属还会诱发、加剧皮肤深层中黑色素的沉着,让斑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因此尽量不要化妆,无法避免的场合之下,一定要记得仔细卸妆。 3、做好防晒工作。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引起雀斑的原因之一,它让潜伏的黑色素变得活跃,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个小斑点。出门之前要提前抹好防晒霜,阳光强烈时撑一把防紫外线的遮阳伞,或者是戴上遮阳帽,尽可能地阻挡阳光对面部的照射。 4、适量饮用红酒。红酒能够帮助清除自由基,抵抗细胞被氧化,还能活血养颜,对减少色斑、肌肤年轻化有很大的作用。 5、不要忽视晒后修复。尽管已经做了防晒的准备,但总是会有疏漏之处,这时就需要回家之后进行晒后修复的工作。除了涂抹修复霜之外,还要记得给脸部肌肤补充水分。 6、用天然的护肤品。一般生产的祛斑产品中多添加了很多工业元素,长期使用多有副作用。建议使用天然纯植物萃取的祛斑霜,安全无副作用,坚持使用一段时间后,淡斑效果明显,而且不反弹。 7、多吃美容的食物。许多食物对于营养肌肤是大有裨益的,比如番茄中含有能够抑制黑色素的谷胱甘肽,胡萝卜中富含能够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胡萝卜素,还有维生素C、E等都是美容的好帮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分类 7 ICD号 8 流行病学 9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 10 发病机制 11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11.1 非外伤性视网膜巨大裂孔 11.2 外伤性视网膜巨大裂孔 11.3 继发于脉络膜和视网膜变性的巨大裂孔 12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并发症 13 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15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16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17 预后 18 相关药品 附: 1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关药物 1 拼音 jù dà liè kǒng xìng shì wǎng mó tuō lí
2 英文参考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giant retinal tear
3 概述 大于90°甚至可达360°的视网膜裂孔为巨大视网膜裂孔(giant retinal tear),多见于高度近视眼,眼外伤及玻璃体切割术后,双眼发病率高。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并具有极大的增生倾向,手术难度高,预后差,过去被临床医生视为畏途。但自1988 Stanley应用过氟化碳作为液态工具,协助网膜复位后,预后大为改观。巨大视网膜裂孔亦常发生在WagnerStickler视网膜玻璃体营养不良。巨大视网膜裂孔通常是周边部视网膜沿着玻璃体基底部后缘撕裂而形成的裂孔,是由玻璃体凝胶萎陷和收缩而对玻璃体基底部牵拉所致。很少发生在玻璃体基底部前缘睫状上皮。巨大视网膜裂孔也可发生在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后缘,如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巨大视网膜裂孔手术治疗难度差异较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裂孔的部位与大小;②视网膜脱离的范围;③视网膜翻转的程度与活动度;④玻璃体凝胶的状况;⑤是否有视网膜前膜。在巨大视网膜裂孔附近玻璃体液化的情况下,裂孔越大,裂孔的后缘视网膜越易翻转。
4 疾病名称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5 英文名称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giant retinal tear
6 分类 眼科 > 视网膜病 > 特殊类型的视网膜脱离
7 ICD号 H33.5
8 流行病学 视网膜巨大裂孔比较少见。据统计,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1/(200×104),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1/200。依病因可分为4种类型:
①原发性视网膜巨大裂孔;
②继发于脉络膜、视网膜变性的巨大裂孔;
③外伤性巨大裂孔;
④并发于综合征的巨大裂孔,如Marfan,EhlersDanlos、WangnerStickler综合征。
20世纪70年代Schepens曾对122例视网膜巨大裂孔的类型进行分析,其中原发性占66.4%,外伤21.6%,并发格子样变性的8.8%,并发于视网膜过度凝固(电凝、冷凝、光凝)的占3.2%。
9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因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与视网膜变性、外伤、遗传因素等有关。
10 发病机制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发性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主要与玻璃体变性有关。生理情况下玻璃体分为前后两部分,尽管缺乏明显的分界。前部位于锯齿缘前后各2PD,呈3~4mm宽的环形附着区,称基底部。此处玻璃体的胶原纤维伸入到视网膜的内界膜上,形成玻璃体与视网膜、睫状上皮的牢固粘连,成为产生巨大裂孔的组织学基础。近视尤其高度近视患者,玻璃体发生液化、纤维化以至后脱离,脱离的后界即附着在基底部的后缘。玻璃体的收缩,牵拉基底部后缘的视网膜出现一灰白色弧形皱褶,玻璃体的进一步收缩,病变处视网膜被撕裂而成一巨大裂孔。也有开始仅是几个断续的小孔,以后相连融合成大孔。同时睫状上皮亦易被撕裂,常伴睫状上皮的脱离。
11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表现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发病急骤。早期症状与一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相同,即有闪光感和飞蚊症。此时眼底可完全正常。从出现症状至视网膜巨大裂孔形成可短至1~2周。双目间接检眼镜及三面镜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周边部视网膜压迫变白和玻璃体后脱离为巨大裂孔的早期表现。
视网膜巨大裂孔属于撕裂孔。好发于玻璃体基底部后缘,而且以颞侧为多见。常伴有裂孔后瓣翻卷(图1)。
影响后瓣翻卷的因素如下:
(1)裂孔的部位:由于视网膜下积液及后瓣视网膜重力的关系,上方裂孔的后瓣易向下翻卷,遮盖视盘和下半部眼底,上半 *** 的色素上皮层显示均一的红褐色,常误认为未脱离的视网膜,但色素上皮层看不到视网膜血管,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很易分辨向下翻卷的视网膜重叠在下方视网膜上。
(2)裂孔大小:随着裂孔弧度的扩大,后瓣活动性增强,因此亦易翻卷。一般裂孔大于150°容易翻卷。
(3)巨大裂孔的两端如有向后的放射状撕裂,增加了后瓣的活动度,易于翻卷。
(4)玻璃体液化程度越重,对巨大裂孔后瓣的支撑力也越差,后瓣也越容易翻卷。一般巨大裂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液化及后脱离。
(5)视网膜前膜的牵拉可致巨大裂孔后瓣翻卷且固定,手术中常见瓣下有前膜存在。
视网膜巨大裂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可沿视网膜非压迫变白部位呈环形扩展,更易沿其两端的放射状撕裂口向后纵行扩展,这可能与神经纤维的排列有关。
巨大裂孔者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高,因大面积的色素上皮暴露,色素上皮细胞易游走、增殖,在视网膜周围引起增生。由于重力及 *** 的因素,细胞增生好发于裂孔的下端及翻卷的后瓣,形成环状及纵形视网膜皱褶,进一步收缩致后瓣卷曲折叠,形似钱袋口或卷帘。视网膜后的增生,形成餐巾环状增生膜。加上伴随裂孔撕裂后的组织修复反应,使视网膜全层增厚、僵硬、缩短,这种属于视网膜内的增生,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膜缠绕。巨大裂孔伴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者手术治疗困难。视力预后差。
(2)并发于视网膜凝固治疗后的巨大裂孔常因过度的电凝、冷凝、光凝引起局部视网膜坏死而导致巨大裂孔形成。
12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并发症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可以合并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及眼球萎缩。
13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4 辅助检查 B超可显示视网膜脱离状态,有时可以根据视网膜的连续性确定裂孔的位置。
15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根据眼底表现可以确诊。
16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巨大视网膜裂孔治疗原则包括:①尽可能将翻转的视网膜瓣摊平回位;②制作脉络膜视网膜粘连封闭裂孔。
具体治疗方法选择可依照下列情况:①巨大视网膜裂孔大小;②裂孔的后瓣的位置与活动度;③有晶状体、无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④玻璃体增殖情况和裂孔是否向后撕裂。
17 预后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不良。
18 相关药品 胶原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相关药物 视网膜脱离手术 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对某些以往认为无法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以往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的非孔源性视网...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ularhole概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黄斑全层裂孔形成后,液...
外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手术名称: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别名:外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traumaticretinalpi...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手术 retinaldetachment手术名称: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别名:外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t...
视网膜脱离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