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系外耳道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弥漫性感染性炎症。临床上分为急性、慢性两型。本病中医称“耳疮”,又有“耳内生疮”等别称,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夏秋季节。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失治误治,可致病情缠绵,病程较久,甚至可伤及鼓膜。
一、病因病机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挖耳损伤,或污水、脓液浸渍,湿热内郁,复因风热外邪,风热湿邪上犯,壅滞耳道肌肤,与气血搏击,而致耳疮。
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情志抑郁,湿热内蕴肝胆,循经上犯耳道,壅遏经脉,蒸灼肌肤,而致耳疮。
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湿热久郁,耗伤阴血,耳窍肌肤失于濡养,生风化燥,而致耳疮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急性期以外耳道内瘙痒、灼痛为主,症状可轻可重,炎症较重者疼痛较重;慢性期以外耳道内瘙痒不适感为主。
2.全身症状一般多无,发生在幼儿时可有哭闹、畏食、搔抓等。
3.检查可见急性期外耳道皮肤红肿,表面有少量浆液性分泌物;炎症较重者外耳道肿胀明显,甚至完全闭塞,外耳道皮肤糜烂,出现浆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慢性期外耳道皮肤增厚粗糙、或覆有痂皮,并可导致外耳道狭窄,甚至有鼓膜混浊增厚,标志不清,或有少量肉芽形成。
三、辨证分型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耳道瘙痒、灼热、微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或有少量渗液,或伴发热、头痛、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耳痛明显,口苦咽干,烦躁发热,便秘溲赤,外耳道弥漫性红赤、肿胀、糜烂、渗出黄色脂水或脓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耳道瘙痒,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外耳道皮肤潮红增厚、粗糙脱屑,舌淡,苔白,脉细数。
四、辨证论治
1.风热湿邪,上犯耳窍证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祛湿。
[方药] 银花解毒汤加减。耳道红肿疼痛明显者,可选加皂角刺、白芷、桔梗等,或可配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
2.肝胆湿热,上攻耳窍证
[治法] 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便秘者,可加大黄、玄明粉等。
3.血虚化燥,耳窍失养证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地黄饮加减。耳道皮肤增厚暗红者,可加桃仁、红花、川芎等;局部潮红肿胀、分泌物稀少,日久不愈者,可用托里消毒散加减治疗。
五、适宜技术
1.清洁外洗法
适用于耳道有脓或耵聍或耳道不洁者,本法也可以认为是其他外治疗法的前提疗法。用药物加水,浸泡、煎熬至一定浓度,制成液体制剂,直接清洁淋洗患处。既可清洁局部,又可使治疗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淋洗药液可选用板蓝根、鱼腥草、黄柏、蒲公英等,煎水取汁清洁外洗。
[注意事项] 将药液温度控制在患者皮肤耐受的程度,注意用药后皮肤的反应;清洁时,避免局部过多过重的擦拭。
2.涂敷法
将药物涂敷患处,以起到局部治疗作用。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粉散剂或膏、糊剂,涂敷于局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祛腐之功。
常用青黛散、四黄散、金黄膏、黄连膏、紫金锭等,或用野菊花、木芙蓉叶、鱼腥草等鲜品捣烂外敷,也可用5%鱼石脂软膏、金黄膏、紫金锭等,敷于红肿处。
[注意事项] 在应用清洁外洗法清洁干净外耳道后,再予涂敷。
3.通耳散吹耳治疗
[制备方法] 枯矾、五倍子、全虫、硼砂各10克,冰片25克,黄丹5克。将上药共研极细粉装瓶备用。
[功效] 祛风湿、除痒痛、消肿胀、活血络、通耳窍。
[用法用量] 常规消毒耳门、耳郭皮肤,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分泌物,将通耳散用硬纸筒吹入耳道,每日两次。
4.疔疮散棉栓治疗急性外耳道炎
[制备方法] 参三七粉100克,玉枢丹10克。上两种药碾末混合,加食用香醋30毫升调成糊状,装入经高温高压灭菌的容器内备用。
[用法用量]每次上药前,将外耳道以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清洗,拭干后以棉栓疔疮散塞入耳道红肿部位,患侧耳周可辅以止痛消炎膏外敷,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六、预防护理
1.注意耳部卫生,纠正挖耳等不良习惯。
2.忌进食辛辣燥热食品。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红光微波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具体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这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炎症感染的性质而定的。盲目用药或采取治疗只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达不到对病灶的治疗。建议可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感染炎症的性质及病变的情况后再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产后耳鸣,如蝉声这些症状是肾虚引起的,在中医的角度来讲,肾开窍于耳,耳鸣是肾虚的表现.从您描述中可见,您是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所导致的。所以只需滋阴益肾,舒肝理气即可解决问题。
要补养气血,滋补肝肾,凉血滋阴:人参16克黄芪16克玉竹16克黄精16克知母16克泽泻16克丹皮16克生地16克熟地16克女贞子16克旱莲草16克山萸肉16克山药16克水熬服。
饮食疗法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减少耳鸣的饮食指南。
1.要减少脂肪的摄入
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使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引起动脉硬化。内耳对供血障碍最敏感,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会导致听神经营养缺乏,从而产生耳聋。
中年人每日脂肪总摄入量应控制在大约40克,应少吃各种动物内脏、肥肉、奶油、蛋黄、鱼子酱、油炸食物等富含脂类的食物。
2.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缺铁易使红细胞变硬,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耳部养分供给不足,可使听觉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听力下降。补铁,则能有效预防和延缓中老年人耳鸣、耳聋的发生。
常用食品中紫菜含铁量较多,每百克紫菜含46.8毫克铁,虾皮16.5毫克、海蜇皮17.6毫克、黑芝麻26.3毫克、黄花菜12.6毫克、黑木耳11.9毫克、苋菜10.5毫克,香菜、木耳菜含铁量仅次于苋菜,豆制品平均含铁量约占4至6毫克。
3.多食含锌食物
导致耳鸣、耳聋的因素很多,缺锌是一个重要原因。
天天应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鱼、牛肉、鸡肉、鸡蛋、各种海产品、苹果、橘子、核桃、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等。
4.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活血化瘀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有利于保持耳部小血管的正常微循环。
可常食用黑木耳、韭菜、红葡萄酒、黄酒等。
5.养成喝牛奶的习惯
牛奶中几乎含所有已知的维生素,以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
上述这些维生素与钙的吸收利用,对防治改善血液循环和耳鸣症状很有帮助。
“人上了岁数,耳朵也不好使了。”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年人这样说道。耳鸣、耳聋已经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和阻碍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因素。
耳鸣、耳聋已经成为
威胁老年人晚年听力的“杀手”
患有耳鸣、耳流脓、听力下降的老年人规模庞大,因拖延治疗而导致耳聋的患者屡见不鲜。资深专家李克勇主任认为,老年人耳鸣、耳聋与脑萎缩、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相关。听力下降的老年人,长期接受不了声音信号刺激,听力系统包括听觉中枢对声音信息的处理能力会很快减退,反而加重耳鸣、耳聋的程度,交流减少,也会加速人的精神衰老,老年人会变得性格孤僻、痴痴呆呆、交往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大受影响。因此,耳鸣、耳聋患者一定要早干预早治疗。
老年人耳鸣、耳聋怎么办?
中医耳鼻喉专家来支招
中医认为,耳鸣、耳聋主要是因为人体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退化,气机升降失衡,造成清阳之气不能到达头面,浊气上扰,堵塞脑部经脉,使听神经受损,人体感音系统紊乱造成的。因此,要治好耳鸣耳聋,一要修复耳神经,二要调理、恢复人体脏腑功能,才能标本兼治。
中医耳鼻喉医生丁洪涛主任表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老人耳鸣、耳聋是在传承中医精髓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特制中药、独特的针灸手法,通过“通经络、调脏腑、修听觉”三步原理,可改善耳部血液循环,促进坏死的听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旨在建立听力感知“平衡”,达到消除耳鸣,提升听力。
活动信息
中老年人耳鸣、耳聋等耳科疾病患者均可电话报名
新民 健康 联合资深耳鼻喉专家李克勇教授、丁洪涛主任对耳鸣耳聋患者开展 健康 云咨询,凡耳鸣、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穿孔、耳石症等耳部患者都可以拨打电话!
新民 健康 咨询热线 021—62890413
发送短信“耳鸣/耳聋+姓名+联系方式”
至18601778839参考报名!
专家推荐
李克勇
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科主任。师从名牌大学名教授,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耳鸣、耳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临床效果显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治疗难治性耳鸣临床研究为国内领先。
丁洪涛
中医科主任,原北京空军机关医院耳鼻喉科专家,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古方今用,并融合西医学进展,对耳鼻咽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运用穴位针灸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老年性耳聋、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眩晕、耳石症、听力下降、美尼尔综合症。
新民网出于传递 健康 资讯的目的刊登 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