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中医验方(真菌性外耳道炎如何治疗)

时间: 2023-11-18 13:58:29

弥漫性外耳道炎的中医验方

中医验方:

组成:苦参6克 苍术10克 盐黄柏10克 白鲜皮10克 地肤子10克 蒲公英10克 车前子(包煎)15克 当归10克 柴胡6克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主治:急性外耳道湿疹及耳廓湿疹。症见舌尖红,苔黄略腻,脉弦滑,耳窍痒、热、痛而流黄水。

加减:风重而痒甚者,加刺蒺藜10克,防风6克;热重痛甚者加赤芍10克;湿热重,糜烂甚者加泽泻。

预防:首先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会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其次,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真菌性外耳道炎如何治疗

  真菌性外耳道炎是耳朵疾病的一种,需要特别注意,那么你们知道得了真菌性外耳道炎怎么办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真菌性外耳道炎治疗 措施
  1、0.9%生理盐水外耳道冲洗,配合使用吸引管,在放大耳镜或和手术显微镜下,细心清除外耳道脓液、渗液、痂皮、脱屑等。

  2、局部用4%硼酸乙醇、2%酚甘油短纱条贴敷外耳道,嘱患者每3~4小时滴上述药物1次,每天更换纱条1次。

  3、慢性的外耳道炎可以用新霉素、多粘菌素等抗生素类的药物和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的合剂、霜剂,软膏等进行涂敷在患处,同时要经常的换药。

  4、怀疑与过敏因素有关者,可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10mg/次,每天1次。

  5、积极治疗感染性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耵聍栓塞、异物等。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温度高、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

  1、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改变了外耳道PH值,有利于真菌的孳生。

  2、 游泳 、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

  3、全身性慢性疾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

  4、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曲霉菌、毛霉菌、放线菌、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近平滑念珠菌占42.9%,黑曲菌为35.7%,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
  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1、早期会有耳内发痒或奇痒及闷胀感,有少量水样分泌物。

  2、若因炎症使脱落的上皮与菌丝共同形成痂皮,阻塞外耳道或覆盖在鼓膜表面,则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3、若有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及流脓。

  4、检查时多见外耳道深部有白色、灰色、黄色或者烟灰色霉苔,其状如薄膜或粉丝,甚似发霉。揭去苔膜,可见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轻度糜烂或有少量渗血。将霉苔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许10%氢氧化钾溶液,盖妥并适当加温,若于显微镜下见到菌丝体或芽胞状物,即可明确诊断。
  外耳道炎的预防措施
  1、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 儿童 。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实在必须洗涤者,用苦参汤。

  3、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4、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外耳道炎的检查 方法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有耳屏压痛和耳郭牵引痛;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潮湿,有时可见小脓疱;外耳道内有分泌物;如病情严重,耳郭周围可水肿,而周围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2、慢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多增厚,脱屑,或有痂皮附着,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可有少量黏膜的分泌物,或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

看过真菌性外耳道炎如何治疗的人还会看:

1.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法

2. 外耳道炎中医治疗方法

3. 外耳道炎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4. 霉菌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5. 外耳炎的形成原因与预防有哪些

6. 耳朵经常痒是怎么回事很难受

耳朵外廓红肿,发热一碰就疼?

你患的是外耳道炎,在饮食上没有禁忌。

概述

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称外耳道疖(furuncle of extrnal auditory canal );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diffuse otitis externa)。

病因病理病机

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如挖耳、游泳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此外,有变应体质和糖尿病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临床表现

外耳道疖时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击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当肿胀严重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吸力减退。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局限性红肿。红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积脓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严重者可使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 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耳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治疗

(一)早期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二)严重者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洗。

(四)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

(五)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某些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