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疗肿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均因游泳、冲洗外耳道、中耳炎症分泌物等浸渍皮肤或挖耳(如取外耳道异物、盯聍等)损伤皮肤并发细菌感染所致。外耳道湿疹、糖尿病亦可为诱因。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变形球菌、绿脓球菌。
症状体症
1.耳部红、肿、热、痛,张口咀嚼时加重,可放射到同侧颞部,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2.耳道呈弥漫性充血、糜烂,结脓痂或外耳道外局部呈丘状隆起,成熟时顶部有脓点。破溃流脓后,耳痛减轻。
3.耳屏压痛,耳道刺痛,牵拉耳廓痛,或乳突区皮肤红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分类 5 外耳道炎的病因 6 外耳道炎的病理改变 7 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 8 外耳道炎的诊断 8.1 急性外耳道炎 8.2 慢性外耳道炎 9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案 9.1 清洁外耳道 9.2 避免诱因 9.3 氧氟沙星滴耳剂 9.4 抗菌药物治疗 10 外耳道炎患者注意事项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耳道炎的穴位 2 治疗外耳道炎的中成药 3 外耳道炎相关药物 1 拼音 wài ěr dào yán
2 英文参考 otitis extern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eatus acustici externi isthmus [朗道汉英字典]
otitis externa diffus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耳道炎是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可分急、慢性两类。多发于夏秋季节。
急性外耳道炎(acute otitis externa)系微生物进入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感染[1]。
慢性外耳道炎(chronic otitis externa)系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慢性感染[1]。患者或有全身慢性疾病,抵抗力差,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1]。
外耳道急性炎症会迁延为慢性[1]。
病因:挖耳,异物损伤,药物 *** ,化脓性中耳炎,脓液及水浸渍,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性杆菌。
临床表现:(1) 外耳道灼热、痒、疼痛,皮肤弥漫性充血、肿胀、糜烂;(2) 分泌物:先为浆液性,后为脓性;(3) 耳道狭窄致听力下降、耳鸣;(4) 耳周淋巴结肿大,全身发热、不适;(5) 慢性者,耳不适、痒,皮肤充血、增厚、结痂,鼓膜混浊、标志不清。
治疗: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脓痂,促使干燥,治疗原发病。(1) 急性期,全身予以抗生素,5~8%醋酸铝纱条湿敷,2~5%硝酸银液涂布,抗生素与激素合剂涂檫;(2) 慢性期,涂檫抗生素与激素合剂。
4 疾病分类 儿科,耳鼻喉科
5 外耳道炎的病因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 *** ,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易致本病,常常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6 外耳道炎的病理改变 挖耳或异物损伤,药物 *** ,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渍。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有利细菌生长易致本病,常常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7 外耳道炎的临床表现 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为浆液性分泌物,继而变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皮肤肿胀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塞。遮蔽鼓膜,产生传导性耳聋及耳鸣,由于分泌无 *** ,屏间切迹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有压并可出现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 迁延为慢性者,主要为耳部不适和痒感,常有少量分泌物,听力稍减退,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爱少量脓液或碎屑。有时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浑浊、增厚,标志不清,或因鼓膜上皮受损,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
8 外耳道炎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
2.耳内疼痛剧烈,坐卧不安,咀嚼或说话对加重[1]。但早期多为耳内轻痛,逐渐加重[1]。一般无听力下降[1]。
3.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1]。耳道皮肤充血,肿胀,潮湿,有脓[1]。脓液早期稀薄,晚期变稠[1]。一般鼓膜完整[1]。
4.重者耳廓周围水肿,耳周淋巴结肿胀、压痛[1]。
2.一般无外耳道奇痒,无大量水样分泌物,无听力下降;皮肤无丘疹或水疱[1]。
3.游泳、洗澡进水,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外耳道炎[1]。
4.外耳道皮肤增厚,痂皮附着。耳道内可有稠厚的分泌物,或外耳道潮湿,有白色豆渣样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1]。
9 外耳道炎的治疗方案 控制感染、清洁局部、去除脓痂,促使干燥、急性期、可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止痛剂、外耳道肿胀渗液较甚者,可用5%—8%醋酸铝纱条敷塞外耳道。并定患者每隔34小时自行滴入上述药液,每天更换纱条,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使干燥,或用2%—5% 硝酸银液涂布,或选用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应用。慢性者局部亦可应用抗生素(如多粘霉素、新霉素等)与激素类(如强的松龙、地塞米松等)合剂、霜剂、粉剂等换药、涂敷或吹入、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加强全身某些有关疾病的诊治如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
10 外耳道炎患者注意事项 注意纠正挖耳习惯,游泳、洗头时污水入耳后应及时拭净,及时清除或取出外耳道耵聍或异物。总之,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损伤、最为重要。
1、未病时就注意卫生,尤其是儿童。凡有化脓性中耳炎、耳疖肿、婴儿湿疹者,更应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净与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围清洁,并要注意不要乱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秽或痂皮堆积,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纱布或消毒过的软纸轻轻擦净。实在必须洗涤者,用苦参汤。
3、按时更换外用药,按时进服内服药。
4、痒时忌搔抓,必要时泡些食盐水,滴在痒处。其浓度以能达到止痒为标准。如是小儿要防止他乱抓搔擦。
5、患病期间,忌酒类、辛辣食品(如大葱、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红、姜、咖喱)、腥物、淡水产品、海鲜。
4、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5、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疼痛: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胀痛,疼痛加剧,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
(2)分泌物随病情的发展,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如由于游泳、洗澡水进入外耳道,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