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1.患耳疼痛,外耳道皮肤局部充血、肿胀、触痛,成脓后可见肿胀顶部有黄色脓头或破溃化脓。
2.鉴别
(1)与化脓性中耳炎鉴别: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后均会流脓,但耳疖在破溃流脓后耳闷、耳聋、耳痛明显减轻,而化脓性中耳炎流脓后耳聋表现明显。
(2)与腮腺炎鉴别:严重耳疖可使外耳道口皮肤甚至耳前、耳后皮肤肿痛,腮腺炎表现为耳下及腮部肿痛,并多伴有发烧,且发生于腮腺炎流行季节。
在炎热的夏天因出汗较多、洗澡不当或因泪水-进-入-外耳道等原因可致婴儿外耳道疖肿。一旦外耳道皮肤发炎,化脓形成疖肿,随疖肿的加重,外耳道皮下的脓液渐增多,其产生的压力直接压迫在耳道骨壁上,此处神经对痛觉尤为敏感,所以婴儿感到特别疼痛.且在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哺乳期患儿往往有拒乳、抓耳、摇头、夜间哭闹不能入眠等表现。若外耳道疖肿明显肿胀,睡眠时压迫患侧耳朵,会因疼痛加剧而哭闹。 发生疖肿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给氯霉素、甘油滴耳液或1%-3%酚甘油滴耳,一日3次。若外耳道有分泌物,必须用3%双氧水洗净后再用氯霉素或酚甘油滴入。若疖肿有波动,应到医院进行手术,切开排脓。 治疗1.西医药治疗:耳疖的治疗,即要全身用药,还要局部用药,坚:持按时用药很重要.另外,在疖种;早期,可用热毛巾敷于耳部,有帮助炎症消散作用。疖肿如破溃出脓,应及时清洗,以免脓痴堵住耳道,妨碍引流。 (1)外用药治疗:疖肿初期尚未成熟时可用棉条蘑10%鱼石脂甘油放在外耳道,每日换12次。也可用红霉素软膏涂于外耳道,每日2次。疖肿出脓后即应清除脓汁,用75%酒精清洁外耳道皮肤,并放置棉条引流。 (2)理疗:可采用患耳红外线照射治疗,有助炎症消退。 2.中医药治疗:中医认为耳疖是由于邪毒侵人耳窍而发病。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药:金银花、地丁、丹皮、生甘草各1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5克,龙胆草6克。 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克;耳闷、耳聋者加柴胡10克、栀子10克;耳痛剧烈者加赤芍10克,制乳香、设药各6克。 可外用中成药金黄膏、黄连膏涂患处。 预防与调养1.对于患耳疖的婴幼儿应加强护理。在疖肿出脓之前,耳痛剧烈,让患儿侧卧;患耳朝上,以减轻充血,减少疼痛。疖肿出脓后应及时清除脓液,保护耳周皮肤,脓多时使其患耳向下,充分引流,然后再直立抱起,防止脓汁流进外耳道深部。进食宜吃流食或半流食,减少下倾关节活动,可使耳痛减轻。 2.不自己挖耳,如耳痒或耳屎多时,应及时请医生帮助诊治。 3.不在污水中游泳,在游泳以前可预防性的在外耳道内除少量红霉素软膏,可起到保护皮肤、防止感染作用。 4.洗澡、洗头时亦应防止水进人耳内。 5.如有全身慢性病应积极治疗。
外耳道疖(waierdaojie)是外耳道软骨段皮肤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胳腺所致,是一种多发病,夏季更为多见。外耳道疖又名局限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软骨部毛囊感染所致。多为单个,亦可多发。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时尤甚,常向头部放射。全身多有不适感或体温升高。若疖肿较大阻塞外耳道时可有听力减退,疖肿破溃则症状减轻。
1、病史:多有异物入耳史。
2、临床症状:耳内可有耳鸣、耳痛、瘙痒、听力下降、眩晕、反射性咳嗽等,轻者可无明显症状。
根据异物的种类、形态、大小和所在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状。一般来说,动物类异物或形体较大,尖锐、有刺激性异物,症状较明显;体小而光滑,无膨胀性、刺激性异物,其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
动物类异物进入耳道后,在耳道内爬行、骚动,使患者躁扰不安,引起难以忍受之痛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耳鸣及眩晕,甚至导致鼓膜穿孔、出血;异物较大或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阻塞耳道,可致耳鸣、听力下降、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压迫较甚者可致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若异物嵌顿外耳道峡部,则疼痛较剧。
3、局部检查:外耳道检查,有异物存在,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1、动物类异物
先用植物油、酒、姜汁、地卡因等滴入外耳道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用镊子取出,或用外耳道冲洗法。使用此法时应注意,在虫体未失去活动能力前,不宜贸然取出,以免引起骚动更甚,损伤耳道皮肤或鼓膜。古书曾记载有在暗室中以亮光贴近耳部将虫诱出。
2、不规则异物
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耵聍钩或枪状镊取出,耵聍钩应沿外耳道壁与异物的缝隙或外耳道前下方进入,将异物钩出。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成小块,分块取出,或先用95%乙醇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后,再行取出。
3、圆球形异物
可用刮匙或耵聍钩,沿外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缝隙伸到异物后方,然后轻轻地将异物向外拨动。切勿用镊子或钳子挟取,以防异物滑入耳道深部。
4、质轻而细小异物
可用凡士林或胶黏物质涂于棉签头上,将异物粘出,或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细小能移动异物,亦可用冲洗法将其冲出,冲洗时应注意勿正对异物冲洗,以免将异物冲入深处。遇水膨胀、易起化学反应、锐利的异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 对于躁动不安不合作的儿童,而异物又较难取出时,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若因异物损伤而致耳道肌肤红肿、焮痛、糜烂等症,可参考“耳疖、耳疮”篇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