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被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短音组成的噪音所困扰,它使人听后不但不悦耳快乐,反而可引起耳鸣、头晕和头痛称之为噪音性耳聋。Fosbro ke(1831年)描述第1例铁匠打铁造成神经性耳聋。Habermann(1890年)首次报告1例75岁有2 0年铁匠工作史的耳聋病人行颞骨病理检查,发现其柯替器破坏,螺旋神经节变性,主要损害在耳蜗基底部。
Fowler(1939年)首次观察到4kHz听力损害的波谷特点。1973年美国劳工部统计1430万劳工在每天90dB环境中工作8小时,耳聋发病率为26%。我国九省市噪音研究协作组对1034个工厂423396例接触噪音的工人进行分析,高频损伤占65%,语频损伤占14% 。自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发达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轻工和重工业,众多的重型母机发生的噪音和其产品产生的噪音,已把安静的世界变成喧嚣不宁的空间;至于飞机、大炮和火箭发出的噪音更是严重。噪音不但可引起耳聋,而且可引起心血管、神经、消化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紊乱,这些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临床表现
早期仅有高音调耳鸣,间断性变为持续性。初期耳聋是可逆的,隔离噪音后多能恢复。早期损害听力在3kHz~4kHz非语言区,故自己觉察不出,逐渐累及两端6kHz~8kHz和2kHz~1kHz,可成为明显的不可逆性听力损伤。持续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听力可持续下降,前10年损伤较快,以后则发展缓慢,并向低频处扩散,晚期可呈低平曲线或岛状听力,但很少全聋。
(二)噪音早期损害4kHz的原因可能是
(1)耳蜗基底近前庭窗处,易遭受噪音侵袭,其血运亦较他处差;
(2)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较强低频音的损伤;
(3)不同频率声音使内淋巴流向不同方向,即低频音椎基底膜向蜗孔,而高频音则推向蜗窗,两者交界恰位于4kHz基底膜处,接受张力最大,故首先遭受损伤;
(4)外耳道共振频率在3kHz~4kHz,此声最强,破坏力亦最大,噪音达80dB以上即可损伤耳蜗功能。初次接触噪音有以下不适感受者,表示易遭受噪音损伤:
①暴露噪音数小时即感头晕、头痛、耳痛、耳鸣和耳聋者;
②出现周身不适,如疲倦、心情抑郁、失眠、心血管刺激反应(如心律不规则)、血压高、ST段低平,以及血糖、胆固醇增高,肠胃蠕动加快,消化道溃疡等。
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环境方面也是受到了很大的污染的,而且污染方面也是包括噪声污染的,那么有些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就是关于噪声性的症状都有哪些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我个人看来,比如说会出现耳鸣或者是听不清的现象,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1 耳鸣
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经常在一个比较吵闹的环境里面生活的话,那么时间久了之后,我们出去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听力有所下降,比如说出现耳鸣的现象。当我们感到身心疲乏的时候,耳朵里面就会有嗡嗡的响,而且这种状态一般都会持续几分钟。
2 听不清
当然关于噪声性的症状还有听不清,其实听不清楚,这个是我们耳朵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症状了,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你都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很可能就是有噪声性的症状了,一般我看到的人,如果他们在听不清的情况下,实际上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于那些中老年人来说,当他们的年龄达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身体的很多器官都会逐渐出现衰落的现象,而且耳鸣或者是听不清,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正常的现象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该要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每个人而言,了解这方面的问题都我们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当然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听力,比如说不要经常在那种噪声比较大的环境里面生活,同时也带耳机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时间,而且音量也不能够调到最高,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噪声性耳聋的主要表现是进行性听力减退及耳鸣。对于噪音性耳聋的早期症状,它们在听力方面没有多大的影响,只有借助于听力计才有可能检查出来,如果噪音性耳聋的症状严重了,患者有可能感觉听力障碍,更甚者还有可能会导致全聋。其实耳聋和耳鸣是同时出现的,但也可以使单独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谓的高音性耳鸣,导致日夜不得安宁。长期暴露于强噪声环境,还可引起大脑皮层、交感神经系统、心脏、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等组织器官的功能紊乱专家指出,噪声性耳聋不容忽视,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听力,甚至是全身性的疾病并发症。
另外,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也说明你有可能患有噪声性耳聋。
1、在面对面交谈时,经常感觉听不清楚,要求对方重复;
2、接打电话时总感到环境太嘈杂,话筒声音小,而不得不要求对方提高音量;
3、看电视、听收音,开会时,别人感觉正常的音量自己老感觉听来吃力;
4、本来不是大嗓门,却老是不自觉地加说话的大音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