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良性肿瘤包括鼻腔内乳头状瘤、鼻腔鼻窦骨瘤、鼻腔鼻窦血管瘤、纤维瘤等,主要症状包括鼻腔阻塞,鼻出血,头痛等,其中乳头状瘤有少部分可出现恶变,须加以注意。
[诊断]
(一)血管瘤
血管瘤一般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1.毛细血管瘤
(1)鼻部毛细血管瘤好发于鼻中隔粘膜,偶见于鼻窦、嗅裂。肿瘤较小,有蒂,红色。
(2)主要症状是鼻衄,有时反复出现,最初多无鼻塞症状,随血管瘤的长大,鼻塞加重。
(3)检查时要了解鼻衄情况,鼻腔粘膜用血管收缩剂后,查明出血部位及肿瘤所在。如果发现肿物较小者,宜全部取下送病理检查,部分切除易引起出血。
2.海绵状血管瘤
(1)好发于鼻底,鼻腔侧壁和鼻窦,尤其是上颌窦和筛窦内。
(2)肿瘤无被膜,由多数窦腔构成。
(3)发生于上颌窦血管瘤使鼻腔外侧壁内移引起鼻塞、鼻衄。肿瘤增大可发生压迫症状,鼻塞严重,窦腔扩大,出现眶内症状。有的肿瘤可向鼻咽部突出,质软色暗紫,触之易出血。鼻腔可见中鼻道丰满,或有息肉变样,中鼻道有血性分泌物。
(4)X线片:鼻窦模糊,上颌窦可能扩大。穿刺时,针管内有回血。
(二)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是一种炎性上皮肿瘤,分硬性和内翻性两种。前者来自鳞状上皮,后者来自鼻腔及鼻窦粘膜的上皮组织。其特点如下:
1.硬性乳头状瘤,质硬,呈桑椹状,多有蒂,单发,瘤体较小,色灰白与皮肤疣相似。好发于鼻前庭和鼻中隔前下部。瘤体小,多无症状。
2.内翻性乳头状瘤,又叫软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于一侧鼻腔侧壁、筛窦和上颌窦。瘤体较大,常多发,质软,粉红色,呈弥漫性生长,外观呈乳头状,有蒂或广基,有破坏性,压迫中隔向对侧,破坏筛窦,充满或破坏上颌窦壁。病人年龄多在40~50岁,男性多见:单侧鼻塞、流涕、带血,失嗅,有头痛、颊痛、牙痛、流泪。鼻内充满肿瘤,可向后达后鼻孔,状如息肉,切除时出血较多,仔细观察肿瘤表面呈乳头状,不似息肉光滑,病理组织可确诊。
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组织结构上属良性,但具有旺盛的生长力,易破坏周围组织和骨质,切除后易复发,且有恶变倾向,故将其归属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边缘性肿瘤。
(三)骨瘤
骨瘤是由骨内膜或骨外膜增生而成。来自胚胎性软骨残余,好发于额筛交界处。以额窦发病最多,其次为筛窦,上颌窦较少。可分为:硬质型,多见于额窦内,体积小,生长慢;松质型,质松软如海绵状,基底较广,体积较大,常见于筛窦、上颌窦;另外还有混合型。其特点如下:
1.病人多为男性,肿瘤小时,一般无症状,常在X拍片时无意中发现。
2.肿瘤增大,可出现患处膨隆,引起压迫症状,如鼻阻塞、鼻溢、头痛,侵入眼眶出现眼球移位,眼球突出、复视、视力障碍及面部畸形,肿瘤压入鼻腔,可触及坚硬块。
3.X线:患处致密阴影,应照正侧位相,便于定位。
(四)鼻前庭囊肿
鼻前庭囊肿位于鼻前庭皮下,上颌牙槽突骨质表面。其特点如下:
1.早期无症状。囊肿长大后,一则鼻翼附着处隆起、发胀、鼻塞,并发感染时,局部发红、疼痛。
2.检查
一侧鼻腔底的外侧方,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呈半圆形隆起。在严密消毒下进行穿刺抽吸,可抽出半透明或透明粘液或血清状液体。抽吸后囊肿可缩小,不久又复隆起如初。
(五)鼻窦囊肿
鼻窦囊肿主要有鼻窦粘液囊肿、上颌窦粘膜囊肿、含牙囊肿、根类囊肿等,其中以前两种囊肿常见。
1.鼻窦粘液囊肿
多发生于额窦及筛窦。一般认为因鼻窦窦口完全阻塞,窦腔分泌物不能外流,潴留窦内而形成囊肿。其特点如下:
(1)筛窦囊肿:有眼球向外、前、下移位,患侧流泪及复视,甚至视力模糊,伴头痛头昏。如继发感染形成脓囊肿,可出现发热,周身不适,局部长痛等症状。
(2)额窦囊肿:眼球向外、前、下方移位,复视,囊肿大者可压迫提上睑肌,发生上睑下垂。
(3)额筛囊肿:额窦前壁、底壁或内眦处隆起,早期触之质硬,如骨壁已被吸收变薄,触之如按乒乓球感。若伴感染,则隆起处皮肤发红,有触痛。
(4)鼻腔检查:筛窦囊肿在中鼻道内可见隆起的肿块,表面复有粘膜,中鼻甲或筛泡受压移位。
(5)X线拍片:窦腔扩大,囊肿阴影边缘光滑,呈一致性混浊,临近骨质有受压吸收现象。
(6)穿刺隆起处,如抽出粘液,即可确诊。
2.上颌窦粘膜囊肿
指上颌窦粘膜腺体分泌物在腺泡内潴留形成浆液或粘液囊性变。囊肿壁极薄,可占窦腔一部分。其特点如下:
(1)症状不明显,常在上颌窦x线摄片或穿刺时,偶而发现。有时囊肿自行破溃,鼻内流出一股液体,囊肿增大有压迫感,鼻腔检查正常。
(2)鼻窦X线:圆形阴影,易发于上颌窦底部或内壁,多为单发。
(3)上颌窦穿刺可抽出黄色液体。
对于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诊断,可以从病史及症状、鼻部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四个方面进行,以下分别论之。 (1)病史及症状 根据来诊时间的早晚和肿瘤侵犯部位的不同,临床症状有异。①鼻塞:在鼻腔恶性肿瘤鼻塞可能是早期症状,而在鼻窦恶性肿瘤则属晚期症状。原发于鼻腔下部的肿瘤,出现鼻塞较早,原发于鼻腔上部和鼻窦者,肿瘤生长至相当大小才发生鼻塞。早期鼻塞为单侧性、进行性加重,晚期肿瘤可将鼻中隔推压向对侧,甚至直接侵犯对侧,呈双侧鼻塞。②血性分泌物或鼻衄:一侧鼻腔分泌物中经常带血,即血染鼻涕现象应予警惕,可能是鼻腔或鼻窦恶性肿瘤较早症状。有些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充满鼻腔,肿瘤表面可有坏死并感染,除血染鼻涕,还伴有显著的恶性肿瘤的特殊臭味。出现鼻衄的次数和出血量一般较少,但晚期恶性肿瘤也可出现大出血,严重者危及生命。③局部疼痛及麻木感:面颊部、上唇或上列牙槽麻木感或蚁走感是上颌窦恶性肿瘤较早期症状。当肿瘤位于上颌窦底时,常出现牙痛,因之误行拔牙者也不少见。肿瘤侵犯眶内或颅底则出现剧烈眼痛及头痛。上颌窦后壁肿瘤侵入翼腭窝,可出现剧烈的蝶腭神经痛,并发生耳内及颞部难以忍受的针钻样头面疼痛。④突眼及复视:鼻窦肿瘤侵入眶内,压迫眼球移位,使眼球外突,出现复视症状;如压迫鼻泪管,则出现流泪。⑤张口困难: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窝或颞窝时,可使翼内、外肌或咬肌受累,下颌关节运动受限而出现张口困难,为上颌窦恶性肿瘤晚期症状之一。⑥恶病质:晚期恶性肿瘤出现重度贫血、极度消瘦及全身衰竭表现。可发生颈淋巴结和远处转移,颅内并发症及动脉侵蚀性大出血,常为致死原因。 (2)鼻部检查 通过鼻外部望诊、鼻镜或鼻后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鼻内窥镜及上颌窦镜对鼻腔及鼻窦肿瘤的诊断颇有价值,是早期诊断的有力工具。①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晚期充满鼻腔,可使外鼻隆起变形,一侧鼻背隆起显著,双侧受累者可呈“蛙鼻”。通过鼻前、后镜可发现肿瘤呈菜花状或息肉状,色红,基底广,伴溃疡及坏死,触之易出血。②上颌窦恶性肿瘤,早期不易发现,肿瘤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发部位有关。肿瘤向下累及牙槽突与硬腭时,可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牙龈肿胀,硬腭及唇龈沟呈半圆形隆起。肿瘤穿破窦前壁,面颊隆起变形,可触及皮下硬块。肿瘤向上侵入眼眶,眶下缘可有隆起,晚期则眼球突出、运动受限及球结膜水肿。肿瘤侵犯翼腭窝或颞下窝则出现蝶腭神经痛及张口受限。因肿瘤在上颌窦原发部位不同,早期出现的临床表现也不同,Ohgren(1933)提出自同侧内眦至下颌再作一假性平面,称之“恶性平面”,把上颌窦分为前下及后上两个区,然后再通过同侧瞳孔中心作一假想垂直平面,把上颌窦再划分为前下内、前下外,后上外及后上内四个区。前下内区肿瘤,早期出现牙齿、牙槽突和硬腭症状,较易早期发现。前下外区肿瘤,口腔内肿块较早,亦较易早期发现。后上外区肿瘤:易侵入眼眶及翼腭窝,预后较差。后上内区肿瘤,极易侵入筛窦、眼眶及前颅前窝,早期症状少,故预后最差。③筛窦恶性肿瘤,继发性者较多,主要由上颌窦恶性肿瘤扩展而来,常称之为颌筛窦癌。早期原发性者鼻腔检查可见筛泡向内突出,肉芽增生,可能误认为鼻息肉,触之易出血,切除后很快复发。肿瘤经筛窦纸板侵入眶内,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移位,并有复视。后筛窦肿瘤易侵入球后、眶尖,常致突眼、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视力减退或失明,还常有眶内角隆起、流泪等。晚期侵入颅内出现剧烈头痛。如有淋巴结转移常位于下颌或同侧颈上部。④额窦恶性肿瘤,极少见,早期中鼻道前端可出现息肉样或肉样组织,易出血;额窦底骨壁薄,可向眶部膨出,使眶顶及内壁突出,将眼球向外、下方移位,上睑浮肿,或出现眼肌瘫痪等现象;窦前壁破坏时,可触及皮下有骨缺损处和结节状肿块,久之破溃,形成瘘管,肿瘤长出。常侵入筛窦或侵入颅内,头痛剧烈。⑤蝶窦恶性肿瘤,原发性者罕见,可见继发于上颌窦恶性肿瘤、后组筛窦恶性肿瘤或脑垂体恶性肿瘤等。检查时可在蝶筛隐窝发现有肉芽或息肉样组织。如破坏蝶鞍侵入颅中窝,可出现第Ⅳ、Ⅴ、Ⅵ等脑神经体征,视神经受压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3)影像学检查 鼻窦X线平片或体层拍片,CT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X线鼻窦片常用鼻颏位、鼻额位,有时可用顶颏位,可观察翼腭受累情况。片中表现与肿瘤部位、类型、扩展方向和病程早晚有关。肿瘤在窦腔混浊,呈膨胀性扩大,骨壁破坏中断或消失。 CT扫描对鼻窦病变的定位甚至定性均有特殊意义。多采用冠状位、轴位,或两者兼取。软组织选用窗宽350Hu~400Hu,窗位30Hu;骨窗选用窗宽1500Hu,窗位400Hu.由于良性及恶性肿瘤均是软组织密度,CT值40Hu~80Hu之间,加之CT值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因此软组织扫描时其CT值的定性诊断价值不大;但对骨质破坏的方式观察,极有鉴别意义。恶性肿瘤的骨破坏为“侵入性骨破坏”,进展快,软组织增生与骨破坏同时进行,骨壁破坏形态不规则,呈虫蚀状,有时软组织内残留小骨片,提示肿瘤生长快。良性肿瘤对骨壁侵蚀称“骨改建”,在肿物缓慢生长过程中,骨内面破坏吸收的同时,其外面又有新骨形成;因之窦壁呈压迫性骨吸收,破坏灶规整,此情况可见于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或鼻窦霉菌病等。 (4)病理学检查 为了明确诊断,目前已少用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主要取活检。鼻腔肿瘤易直接取活检,早期上颌窦肿瘤不易取材活检,现可用上颌窦镜直接观察窦内病变,并可伸入组织钳直接切取组织检查。上颌窦探查术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特别在疑为恶性黑色素瘤时,因活检有促使肿瘤扩散的危险,探查术中作冰冻快速病理切片,确诊后可及时行上颌骨切除术治疗。
1、病变的早期大都没有症状
上颌窦因为被骨头包围着,即使发生癌症,从表面上也不容易看出来。
2、病变不久
肿瘤逐渐增大,骨质被破坏,根据其扩展的方向,可表现出特有的症状。
肿瘤向内侧,也就是向鼻腔的方向进展的时候,常引起鼻塞,血脓相间的鼻涕流出和因泪道阻塞所造成的流泪。
3、中后期
肿瘤向前方及外侧进展的时候,可出现面颊浮肿。向下方进展时,会出现牙痛、牙龈水肿。
另外,肿瘤向上方进展时,由于眼球被推挤,可出现眼球稍稍突出,眼球下方的白眼球变的特别显眼。向后方进展时,神经被压迫,会造成频发的牙痛和头痛,甚至不能把嘴张大。
鼻窦癌发病原因目前没有很明确的调查,一般认为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大部分鼻窦癌的患者有慢性鼻炎与鼻窦炎史。
对于超轻度鼻炎患者来说,每天洗鼻、运动,确实会有效,毕竟早期病毒还未进入窦道,只要清除鼻腔外部细菌,再增强自身抵抗力,自然就ok了。但如果窦道深处的病毒无法清理,隐藏深处的病毒便成了鼻炎的导火索。
慢性鼻炎患者患鼻咽癌的几率更高,约九成的鼻咽肿瘤,是因鼻炎久治不愈恶化所致。另外,由鼻炎所引发的并发症也非常多,包括鼻息肉、中耳炎、鼻窦炎、过敏性咽喉炎、睡眠障碍以及支气管哮喘。
扩展资料
鼻窦的恶性肿瘤称之为鼻窦癌。鼻窦癌中,发生最多的是眼眶(眼的深部)下方的空腔,即发生在上颌窦的癌(上颌窦癌)。这种癌症多发生于50~60岁的人,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2:1,可见男性的发病率较高。
鼻窦癌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此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而且以男性较为多见,鼻窦癌多发生患者眼眶下方的空腔当中,此种疾病当在早期的时候症状表现并为明显,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患者会出现严重的也鼻塞情况,而且脸颊看起来也较为浮肿。
如有鼻涕带血等肿瘤症状,医生首先要对鼻腔、鼻咽进行相关检查,并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要进一步再做鼻内镜、CT或MRI检查,如发现有有肿瘤,再进行病理学检查(切片检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鼻窦癌
鼻癌包括鼻腔的恶性肿瘤和鼻窦的恶性肿瘤,以鳞状上皮癌为多见;鼻咽癌是发生在鼻咽顶后壁、咽隐窝的恶性肿瘤,以淋巴上皮癌多见,鳞状上皮癌次之,常列入咽部肿瘤,但也属于鼻癌的范畴。
鼻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多与鼻腔慢性炎症、鼻息肉恶变等有关。
一、鼻癌的常见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鼻衄和鼻涕带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当癌肿组织较小,仅局限在鼻腔或鼻窦内时,这个症状是惟一的“报警”信号,而且往往出血不多,有时只是涕中带血,所以常不受病人重视。
2、单侧鼻塞和流鼻涕鼻腔癌出现单侧鼻塞较早,而鼻窦癌出现较晚。随着肿瘤组织增大,鼻塞便愈来愈重,呈持续性鼻塞。这与一般鼻炎两侧交替性鼻塞显然不同。滴入1%麻黄素液之后,也不像鼻炎那样能使鼻通气得到明显的改善。此外,肿瘤组织坏死或感染时,会有特殊臭味的鼻涕。这时到医院检查,医生常可直接窥见鼻腔内的肿瘤组织。
3、面颊肿胀、疼痛、麻木感这主要是上颌窦癌的症状。上颌窦癌中,面颊肿胀的有一半以上,面颊疼痛的约占1/4,面颊麻木的约占1/5,其中有些病人可在局部的皮下摸到隆起的硬块,经病理检查证实是癌肿穿出鼻窦所致。
4、眼部症状包括单侧突眼、复视、红眼、流泪、眼胀痛、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一般较早出现于筛窦癌。当上颌窦癌和额窦癌向眼眶扩展时,也可以出现眼部症状。但病人多数先到眼科就诊,最终因症状突出又难以眼病解释而转到耳鼻喉科。
5、口腔症状最常见的有牙痛、牙松动和张口困难等,这些症状主要与上颌窦癌有关。因为口腔的顶盖即是上颌窦的底壁,所以上颌窦的病变往往会出现上述牙齿的症状,其中以患侧第一、二磨牙和第二双尖牙的症状明显。
6、其他症状有鼻部膨大变形、颈部淋巴结肿大、头痛、全身健康情况恶化等。这些多属癌肿较晚期的症状。
出现以上临床症状时,应立即上医院五官科就诊,及时的CT及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二、鼻咽癌有以下表现:1、出血:表现为鼻涕中带血或吸鼻后痰中带血,常发生在早晨起床后,从口中回吸出带血的鼻涕,带血量不多,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回吸涕带血”,是鼻咽癌早期症状之一,当出血量较多时,往往病变已入中、晚期。
2、头痛、鼻塞:
早期就有头痛,而且多偏向一侧,呈间歇性;晚期则出现持续痛,容易误认为神经性偏头痛。鼻塞:鼻塞是鼻咽癌的另一个早期表现,多为单侧性,当瘤体增大时,两侧都鼻塞。
3、颈部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颈部出现肿块,无能,质较硬,活动度差,常易误认为淋巴结核或淋巴结炎。
4、其他症状:除表现上述某一个或所有症状外,还可出现鼻塞、耳闭、耳鸣、面部麻木、复视、脸下垂等症状。晚期鼻咽癌易向颅内侵犯及骨、肝、肺等远处转移。
诊断 鼻咽镜检查是发现鼻部肿瘤最有效、可靠的方法,最后确诊要靠活检切片。病毒血清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