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鼻出血为常见症状,严重的鼻出血是耳鼻喉科的主要急症之一,根据鼻出血的病因分析,全身原因约占1/2,局部原因和原因不明者约占1/2。妇女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发生的鼻衄称倒经或逆经。
西医病因
(一)局部原因
1.鼻外伤:包括擤鼻、挖鼻等轻微的外伤,较重的外伤如鼻挫伤、撕裂伤、割伤、爆炸伤、鼻骨骨折,鼻窦外伤或骨折、鼻腔手术及鼻窦手术后出血等。2.鼻腔炎症:常见于急性鼻炎、鼻窦炎,此外萎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鼻前庭炎、鼻中隔粘膜溃疡、糜烂等以及特异性炎症如鼻梅毒、鼻结核等都常出现鼻出血的症状,变应性鼻炎患者尤其是儿童,也易发生鼻出血。3.鼻腔肿瘤:良性肿瘤如鼻腔或鼻窦血管瘤,鼻咽纤维血管瘤等。鼻与鼻窦的恶性肿瘤、恶性肉芽肿及鼻咽癌等常发生血性涕或不同程度的鼻出血。4.鼻中隔偏曲、嵴突或距状突处粘膜菲薄,血管显露,容易破裂出血。5.在小儿中鼻腔异物并发炎症,粘膜充血糜烂易出血。长期存于鼻腔的异物可形成鼻石等造成鼻出血。
(二)全身原因
1.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2.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3.急性传染性疾病如流感、伤寒、出血热及传染性肝炎等。4.肝、脾、肾等疾病,当病变严重致肝硬化或尿毒症时易发生鼻出血。5.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Osler病),作者曾于85年报告了三个家系本病的病例,除鼻出血外常伴有内脏出血,少数病人形成动静脉瘘,严重的鼻衄可致死。6.妇女月经期鼻衄或称"倒经",亦见于妊娠期鼻衄。7.重金属及药物中毒如汞、磷、砷等化学物质中毒以及化学气体刺激和腐蚀鼻粘膜均可致鼻衄。经常服用水杨酸类药物或过多的服用血管扩张药等也可发生鼻出血。8.其他:如潜水、高空飞行等剧烈的气压变化;维生素C、K等缺乏和营养不良。
人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2岁以下的婴幼儿较罕见。
发病率:有的调查显示部分人群中鼻衄的发生率可达60%。
西医诊断标准
1.一侧或两侧前鼻孔或前后鼻孔出血。
2.出血量多少不等,少者可为鼻涕带血丝,多者甚至有出血性休克及贫血。
3.出血部位:一般位于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丛,老年人出血常来自鼻腔后端的鼻咽血管丛。
4.出血原因:外伤、手术、溃疡、异物、肿瘤、炎症以及全身性疾病。
5.鼻窦X线、CT或鼻窦镜检查,排除鼻窦病变。鼻腔后部出血的部位有时可行动脉(颈或颌内)造影术确诊。
西医诊断依据
在于分析鼻出血原因,检查出血部位和估计出血量。估计出血量根据病人的主诉、血压、血色素等客观指标以及住院期间的观察应对出血量进行大略的估计,便于观察病情和治疗。有人将鼻出血分为轻、中、重度。轻度鼻衄:每次出血量在100ml以下,每年出血5~10次。中度鼻衄每次出血量在100ml~200ml,每年出血10次以上。重度出血:每次出血量在200ml以上,有时一次出血量可超过500ml以上。
体检
结合病史和病情进行必要的全身检查。局部检查: ①出血部位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鼻中隔前下部的李特(Little)氏区,约占80%以上,因此处粘膜下有密集的血管吻合网,粘膜很薄且与其深层的软骨及骨紧密粘连,当受到外伤时,血管得不到缓冲保护作用而且血管收缩能力也差,处于鼻腔首当其冲的部位易于出血。 ②下鼻甲后端有鼻腭血管丛,亦是鼻出血常见而不易确定的部位。 ③鼻腔嗅裂部位,鼻中隔的前上部,来自筛前动脉。 ④鼻咽顶部或侧壁出血应考虑鼻咽部肿瘤。
实验室诊断
其中较重要的是血压和血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肝功、肾功等,对疑有血液病者应做凝血酶元时间、束臂试验、血块收缩试验、凝血因子等出凝血机制的详细检查。
西医鉴别
诊断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严重出血可与鼻出血相混淆,应予鉴别,常见的有肝硬化食道下段静脉破裂出血、胃溃疡出血、肺结核大咯血、口腔或咽部血管瘤破裂出血、颌面外伤、颅底骨折等致颈内动脉破裂发生的大出血等。作者曾遇到一例软腭后面血管瘤破裂大出血,误认为鼻出血,每次出血量在500ml~1000ml,曾做气管切开将鼻腔及鼻咽部填塞,及颈外动脉结扎,按鼻出血抢救失败,最后发现软腭部血管瘤予以手术切除而止血。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鼻出血停止,局部及全身病变经适当治疗后痊愈或好转。
2.好转:出血停止一段时间后又复发,或出血量明显减少。
鼻出血的原因很多,有局部的,也有全身的。还有就是身体内缺水,多补水,再有就是上火。西安国医肿瘤医院血液科采用中医中药(太白七药)结合西医治疗白血病。
建议多喝水防止上火,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C。这样可有效预防鼻出血。必要时可到医院做相应检查。
流鼻血不是简单的“鼻子出点血”,流鼻血是因肺燥血热引起的一种顽固性疾病,对人体的损害相当严重,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诱发鼻黏膜萎缩、贫血、血小板减少、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免疫力低下,严重的患者会将血液或血块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小儿流鼻血可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并会发生溢泪,泪中带有大量血块。长期流鼻血,不仅影响生活和学习,发展下去会引发缺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流鼻血原因很多,有鼻外伤、粘膜上结干痂皮、受酸、碱异物的损伤、日晒过热、饮酒过多等。常流鼻血是心血管系统、内器官、各种感染、血液疾病和其它疾病的并发症。 很多人流鼻血常常认为是鼻子本身出了问题,这其实有点头疼医头了,对于经常流鼻血应辩证诊断。中医认为流鼻血是由于人的气血上逆导致的。鼻属于肺窍,鼻子出现病症,一般来说,与肺和肝等部位出现异常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人的气血上升,特别是肺气较热时,人就会流鼻血。肺气过热时,人的眼底也会带血或出血。上火和流鼻血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气血上逆导致的结果。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流鼻血的成因可分为燥热及虚弱两类。如果经常流鼻血外,亦患有鼻敏感,流出黄色或绿色的鼻涕,又或嘴唇经常殷红、有口气,便是很燥热。首先当然要清热,更重要的是平日不要吃过量香口的食物,零食如巧克力、曲奇饼、薯条等,亦非常燥热,应尽量少吃。病因可归纳为局部原因和全身原因。
局部原因
1.外伤。
2.气压性损伤。
3.鼻中隔偏曲。鼻中隔穿孔也常有鼻衄症状。
4.炎症:①非特异性炎症: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炎、急性上颌窦炎等,常为鼻出血的原因。②特异性感染:鼻结核、鼻白喉、鼻梅毒等,因粘膜溃烂,易致鼻出血。
5.肿瘤。
6.其他:鼻腔异物、鼻腔水蛭,可引起反复大量出血。在高原地区,因相对湿度过低、而多患干燥性鼻炎,为地区性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全身原因
1.血液疾病:①血小板量或质的异常。②凝血机制的异常。
2.急性传染病。
3.心血管疾病:①动脉压过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肾炎、伴有高血压的子痫等。②静脉压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胸腔或纵隔和颈部巨大肿块、肺气肿、肺水肿及支气管肺炎等。
4.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磷、汞、砷、苯等中毒,可破坏造血系统的功能引起鼻衄。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致凝血酶原减少而易出血。
5.内分泌失调:代偿性月经、先兆性鼻出血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多因血中雌激素含量减少,鼻粘膜血管扩张所致。
6.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肝、肾慢性疾病以及风湿热等,也可伴发鼻出血。
7。遗传因素
治疗方法:
误区一:流鼻血要仰起头。
很多人流鼻血后第一反映是仰起头止血,其实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这样容易导致鼻血倒流进入咽喉、胃部等器官,对这些器官造成不良刺激,严重的还会吸呛入气管及肺内,造成危险。正确方法是,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压迫止血。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块堵住鼻腔也没有关系,凝血块中的凝血物质可有助于血液凝固。
误区二:流鼻血是鼻子出了问题。
很多人流鼻血常常认为是鼻子本身出了问题,比如鼻炎、空气干燥导致等。这其实是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西医上通常通过直接简单的手术治疗,如焊封血管治疗,但是容易复发,对人体伤害较大。中医认为流鼻血多为肾阴虚而肝火旺所致,临床上一般建议用中医方剂七理汤调理。七理汤为中医经典古方,可以对阴虚火旺引起流鼻血从根本上进行调治,该方亦可磨粉后做茶泡饮。
正确方法:保持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倾的姿势,压迫止血。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块堵住鼻腔也没有关系,凝血块中的凝血物质可有助于血液凝固。急于把它擤出,易导致再出血。当然,如果出血量较大,要及时就医。 当鼻腔过于干燥时,里面的毛细血管就会破裂,导致流血。从临床上来看,90%的流鼻血现象都属于血管破裂导致的血管性流血。对此,患者不用太紧张,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处理,及时止血即可。 大部分儿童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中隔。鼻中隔血管网是鼻腔易出血区,位置比较靠前。鼻腔内有一层粉红色的黏膜,黏膜上分布着丰富血管。当吸入外界空气时,鼻黏膜具有加热、加温、加湿和过滤空气的作用。气候干燥,鼻腔黏膜易干燥、结痂甚至出血。有的孩子爱用手指挖鼻孔,易损伤鼻黏膜,造成出血。 流鼻血并不可怕,但如果过度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加重出血。当孩子流鼻血时,可用凉毛巾敷在额头或鼻部,减轻出血症状。也可用拇指和食指紧捏两侧鼻翼压迫止血,3-5分钟后慢慢松手,出血多可止住。也可用消毒棉花将鼻子堵住,再进行压迫止血,然后轻轻取出棉花。 为防止室内干燥,可在地面上洒些水,或用空气加湿器。饮食上少吃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如苦瓜、西瓜等清热降火以及富含营养且清淡、易吸收的食物。另外,要戒除孩子挖鼻孔的不良习惯,养成一个鼻孔擤鼻涕、用清水冲洗鼻腔的好习惯。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