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理
颌骨骨髓炎的感染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即牙源性、损伤性及血源性。损伤性的火器性颌骨骨髓炎在颌面损伤章内叙述。血源性颌骨骨髓炎较少见,主要发生于小儿。牙源性颌骨骨髓炎最多见,约占全部颌骨骨髓炎的90%。我国由于医药条件的改善,发病率已大为下降。牙源性颌骨骨髓炎多见,这与下颌骨皮层骨骨质致密、周围有肥厚肌肉及致密筋膜附着,髓腔脓液积聚不易穿破引流等因素有关。
治疗
及时治疗冠周炎、尖周炎等牙源性感染,对预防发生颌骨骨髓炎有积极意义。如已形成骨髓炎,在急性期应予彻底治疗以免转为慢性。
急性颌骨骨髓炎的全身治疗与颌周蜂窝织炎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拔除病源牙。
慢性颌骨骨髓炎时应努力改善病员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拔除病源牙,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慢性化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往往全身症状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目前,对大多数病案,通过妥善的计划治疗,短期内可以治愈。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药物的综合疗法,即改善全身情况,控制感染与手术处理。由于重病长期卧床,尤其在血病变部位漫肿时痛,皮肤不红不热,骨酸疼痛,全身乍寒乍热,朝轻暮重,脓肿中心透戏,有波动感,有明显乏力、消瘦、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若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可出现高热、寒战等症。源性急性发作后,极需改善全身情况。药物应用宜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有效的抗菌药物。祝你健康!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颞下颌关节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咀嚼、发音、吞咽和表情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以20~35岁患病率最高。一般发生在一侧,但有的可逐渐累及两侧。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一般病程较长,并经常反复发作,多属功能紊乱,也可有关节结构紊乱或器质破坏,所以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1.病因
(1)精神因素:临床上,患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病员,常常有情绪焦急、易怒、精神紧张、好激动以及失眠等症状。
(2)咬合关系:患者多有?关系明显紊乱的情况,如?干扰、牙尖早接触,严重的锁?、深覆?,多数后牙缺失,?面过度磨耗等。
(3)关节负荷过重:经常咬坚硬食物、夜间磨牙、紧张时咬牙习惯,使颞颌关节负荷过重,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4)偏咀习惯:单侧咀嚼习惯会引起两侧关节不均衡运动,并影响两侧颌骨的发育和肌力量的平衡。长期的偏咀习惯易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5)外伤、打哈欠张口过度、突然的寒冷刺激、不良坐姿及牙齿疾病等,也可造成颞颌关节、周围肌群和韧带的损伤而致发病。
(6)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也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临床表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展过程一般有三个阶段:功能紊乱阶段、结构紊乱阶段、关节器质性破坏阶段。
其临床表现一般有以下三个主要症状:
(1)下颌运动异常:正常成人自然开口度平均约3.7厘米,开口型不偏斜,呈“↓”。本病患者则会出现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者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者歪曲),开闭口时关节出现绞锁等。
(2)疼痛:主要表现为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如关节有器质性破坏或肌痉挛时,相应的关节区和肌组织会有压痛。
(3)关节弹响和杂音:正常颞颌关节在下颌运动时无明显的弹响和杂音。本病常见的异常声音有①弹响音,即开口运动中有“卡、卡”的声音;②破碎声:即开口运动中有“卡叭、卡叭”的破碎声音;③磨擦音,在开口运动中有连续的似揉玻璃纸样的磨擦音。
(4)此外,还常伴有许多其它症状,如各种耳症,各种眼症,以及吞咽困难、语言困难、慢性全身疲劳等。
3.分类
(1)咀嚼肌群功能紊乱类:主要为各咀嚼肌的功能不协调、功能亢进和痉挛,实际上是关节外疾患。关节的结构和组织正常,以开口度异常和开口型异常以及受累肌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关节结构紊乱类:是关节紊乱综合征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类。为关节盘、髁状突和关节窝之间的正常结构紊乱,以在开口运动中各种不同时期的弹响为主要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开口度、开口型异常。
(3)关节器质性改变类:通过X线片、造影和关节内窥镜等检查可发现关节骨、软骨和关节盘有器质性改变,除了出现以上两类的症状外,关节运动时可闻连续的磨擦音或破碎音。
4.自我诊断
(1)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见。
(2)一般都有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征的病史。
(3)有关节弹响、疼痛的主诉症状,疼痛与下颌运动、咀嚼有关。
(4)检查时发现颞颌关节运动异常(开口度过大过小,开口型偏斜歪曲)。
(5)X线片检查:X线片可发现有关节间隙改变和骨质的改变,关节造影可发现关节盘移位、穿孔及关节周围组织的变化。
(6)关节内窥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关节腔内的病变,根据观察到的结果直接作出诊断,还可以在镜下取材做活检。
【家庭治疗】
1.防治原则
(1)以保守治疗为主,采用对症治疗和消除或减弱致病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2)治疗关节局部症状的同时应改进全身状况和病员的精神状态。
(3)对患者进行医疗知识教育,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性质、发病因素,使患者增强信心,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治疗、自我保护关节。
(4)循序渐进,确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2.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有:
(1)服药:常用的有消炎痛,片剂,每片25毫克,每次25毫克,1日3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安定,片剂,每片2.5毫克,每次2.5~5毫克,1日3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
(2)理疗:可选用局部红外线照射、氦氖激光照射,每次20分钟,1日1次,连续照射1周为1个疗程。
(3)磁铁疗法:适合于家庭治疗用,患者可以用磁铁片敷贴在痛点最明显的部位,使用方便,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本病中的疼痛和张口受限,对关节弹响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还可以采用封闭疗法、调?、正畸矫正等方法。如果有明显手术适应症的,也可采用手术疗法。
3.治疗要点
(1)翼外肌功能亢进:主要是调整翼外肌功能,可用0.5%或1%普鲁卡因5毫升作翼外肌封闭,每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
(2)翼外肌痉挛:主要是解除肌痉挛。①理疗:可用15%氯化钙溶液作两侧关节区及咀嚼区钙离子导入,每日一次,7~10次为一疗程;②封闭疗法:用2%普鲁卡因2~3毫升行翼外肌封闭,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如疼痛无明显改善,则应放弃封闭疗法。③中药局部热敷、药罐、推拿等亦均有一定疗效。
(3)咀嚼肌群痉挛:治疗同翼外肌痉挛,但以温和的物理治疗为宜。同时可服用镇静、肌松驰剂,如安定、肠溶阿司匹林。
(4)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弹响初期患者,可戴用复位?板进行治疗,如关节盘前移明显无法进行?板治疗的,则可行关节盘复位术。
(5)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首先可使用手法复位,方法同关节急性前脱位手法复位法,复位成功,可听到一弹响声,然后再按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治疗。手法不能复位的,可戴用枢轴?板,严重的则行关节盘复位术。
(6)关节盘穿孔、破裂:应遵循合乎程序的以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无效的,则根据病情考虑关节盘修复术或摘除关节盘。
【注意事项】
(1)饮食原则上不予限制,但应避免咬嚼生冷坚硬的食物。
(2)消除精神紧张的心理状态,保持精神乐观、放松、心胸开阔的精神状态。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3)工作紧张时不要养成咬牙的习惯。
(4)勿大张口,打哈欠时要注意保护下颌关节。
(5)冬季时注意面部防寒保暖。
(6)拔除阻生牙时,注意保护下颌关节;其它口腔内治疗时,应注意不让病人长时间地大张口。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先累及髓腔,再向外扩展,累及密质骨骨膜,多在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的基础上发生,多发生于下颌。急性期可出现高热、寒战、食欲减退、嗜睡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患者自觉病变区疼痛剧烈,并放散到头面部。病源牙及邻近牙出现松动,伸长感,不敢咬合。随炎症发展,患处牙龈红肿、压痛、龈袋溢脓,脓液可从口腔黏膜及皮肤破溃溢出,在颌骨骨髓腔内感染扩散,形成弥散型骨髓炎。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唇麻木。上颌骨中央性骨髓炎罕见,很少形成广泛的骨质破坏。当炎症波及整个上颌骨体时,常伴有化脓性上颌窦炎,鼻腔与口腔龈袋可有脓液溢出。可波及相邻的组织间隙,如眶下、眶周、颊部、颧部、翼腭窝、颞下、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甚至波及颅底、中耳等,出现相应的眼部、耳部以及间隙感染症状。
2.慢性期
急性期颌骨骨髓炎未能及时正确彻底治疗,可转为慢性。常在发病2周后转入慢性期,体温正常或低热,局部疼痛肿胀减轻,全身不适症状减轻。口腔内及颌面部皮肤形成瘘孔,有大量炎性肉芽组织增生,触之易出血,长期排脓,有时可排出死骨片。当有大块死骨或多数死骨形成时,下颌骨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咬合错乱与面部畸形。从口腔粘膜瘘孔排出的脓液,不断进入消化道,可引起明显的胃肠道症状。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急性期
边缘性骨髓炎是继发于骨膜炎或骨膜下脓肿的骨密质外板的炎性病变,多发生在下颌骨,以下颌支及下颌角处居多,多由于下颌智齿冠周炎波及咬肌间隙感染而继发。急性期的临床特点与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感染的表现相似,面部下颌角周围区域红肿热痛,张口困难,可伴全身发热。
2.慢性期
当炎症转入慢性期,腮腺咬肌区皮肤可呈弥漫性肿胀,微压痛,局部组织坚硬,无波动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全身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可延续较长而不缓解,或缓解后再反复急性发作。慢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可分为骨质增生型、溶解破坏型。前者多发生于青年人,抵抗力较强、病原菌毒力相对较弱,患侧腮腺咬肌区肿硬,皮肤无急性炎症及排脓;后者骨膜、骨密质已发生溶解破坏,遗留瘘孔,长期溢脓。 一、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X线片在慢性期具有诊断价值。急性期通常看不到骨质破坏。一般在发病2-4周,进入慢性期。儿童颌骨骨髓炎一般7-10天后可开始形成死骨。
X线早期表现为以病原牙为中心的单发或多发密度减低区,大小不等,边界模糊不清。急性期过后出现密度减低的骨破坏区中有密度较高且界限清楚的死骨影像。还可出现密质骨外密度高的线状骨膜反应,脓液瘘管区域的带状低密度影像,由于广泛骨质破坏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影像等。
CT检查凸显表现为松质骨内的低密度透射影、密质骨破坏、骨膜成骨、死骨形成等。
核素扫描在急性期症状出现3天即可有阳性改变,对骨髓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表现为病变区核素浓聚。
二、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下颌升支侧位片或曲面体层片可见弥漫性的骨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局限性的骨质破坏灶。下颌升支切线位片可见密质骨外有骨膜成骨。增生的骨质边缘一般较整齐,且升支外侧密质骨无明显破坏。骨质破坏较局限,无死骨形成。
CT更好的显示了骨小梁破坏消失,而出现的骨髓腔内密度减低影像,密质骨破坏和骨膜下成骨。 1.骨肉瘤
骨髓炎常能看到病原牙,以急性疼痛、创口不愈、死骨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x线表现与骨肉瘤需鉴别,早期骨破坏以病原牙为中心,晚期骨破坏边界清楚,周围骨质硬化,可有死骨形成,多为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骨肉瘤早期患区麻木或疼痛,发展迅速,呈进行性膨胀性生长,无明显单个病原牙,但可有多牙松动、移位、脱落。X线表现斑片状骨质破坏,边缘模糊,骨破坏区内可见密度高的瘤骨,且无死骨形成,常见日光放射状瘤骨并有密质骨广泛破坏。
2.中央性颌骨癌
骨髓炎和中央性颌骨癌早期君威牙痛或颌骨局部疼痛,均为下颌骨多发。骨髓炎常能找到病原牙,创口不愈,死骨形成,X线片中高密度死骨形成,线状或层状骨膜反应有鉴别意义。中央性颌骨癌发展较快,伴随疼痛麻木症状会出现多牙松动,容易误诊,X线早期局限于根尖下方,骨质呈虫蚀样改变和溶骨性破坏,牙根吸收,通常无骨膜反应。需要组织活检病理明确诊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