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含有很多营养成分,如细胞代谢产物、抗体、酶以及无机盐等,能调节人体温度以及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但最近这几年血液系统疾病发生率却越来越高,如血友病、贫血以及白血病等,当怀疑自己有血液系统疾病时,需做哪些检查呢。
怀疑血液系统疾病时需做哪些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血液病必查的项目,而且是血液病诊治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的项目。血常规包括。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白细胞分类,同时也包括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细胞大小分布。
2、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是指抽取骨髓组织或细胞做形态学分析、检查染色体核型以及细胞化学染色,而且做干细胞培养、基因分析以及免疫学检查,同时也做电子显微镜以及病理组织检查。此检查项目是血液病最为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因为造血细胞存在于骨髓中,大部分血液病早期做血液检查,根本不能反映出病情的真实情况,需通过检查骨髓细胞来诊断血液病,掌握治疗效果和预后。
3、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类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白细胞分类。机器检查时白细胞形态在正常范围内,才具有参考意义。若血液中有异常的细胞,如异性淋巴细胞和原始细胞等,机器根本不能正确分类,所以说怀疑白细胞疾病时需目测白细胞分类。
4、出血和血栓疾病检查
部分血液病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出血或瘀斑,皮肤有伤口时会出血不止,这说明血管壁弹性差或血小板数量减少,也有可能是血液凝血因子减少,这种情况下需做实验室检查来诊断。部分全身多发性血栓是因为血液病导致的,如血液凝血因子增多、血小板增多症或血液凝血因子激活所引起的高凝反应等。
5、淋巴结或其他包块检查
大部分血液病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或其他部位有包块。一般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真实情况把包块组织取出,然后做形态学观察,对病理组织分析,做基因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电子显微镜检查,这样能判断包块的性质。
6、异常免疫球蛋白检查
某些血液病会导致血液和尿异常免疫球蛋白升高,特别是恶性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另外,做血液和尿液异常免疫球蛋白成分检测对诊断血液病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能判断预后。
温馨提示
血液系统疾病发病隐匿,而且是难治的疾病。即使患病,患者也不能自己察觉,往往做健康体检或因为其他疾病就医时才被发现,所以需提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不然会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鼻子、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月经量突然增多,月经淋漓不尽,皮肤有淤斑和出血不止,应及时去医院做以上检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1、白细胞
白细胞可以杀死入侵的病菌,当体内的白细胞含量过高时,则可能是身体产生了炎症或细菌感染。具体的感染部位就要结合其他症状分析,比如伴随着咳嗽、痰多,那么就可能是肺部;如果是耳朵流脓,也可能是中耳炎;如果是全身淋巴结肿大,那么还可能是恶性的血液疾病。
2、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有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数量增多或减少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影响。如果中性粒细胞数值过高,则可能出现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出血、恶性肿瘤等问题。当中性粒细胞数值过低时,则可能会出现伤寒、麻疹、流感等问题。
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其实也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具有免疫识别功能,根据具体功能的不同,又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的增多一般意味着机体出现了感染性疾病、血液病等,此外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4、嗜酸性细胞
噬酸性细胞又分为生长激素细胞和催乳激素细胞,是进入青春期后甲状旁腺内出现的一种细胞。如果这种细胞的数值增多,那么很可能就是过敏或者寄生虫感染导致的。
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贫血的患者做血液常规检测就会显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明显减少,此时,医生在通过一些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就能够给患者确诊是否患有贫血了。
6、血小板
血小板能够形成止血栓子,有着凝血的功能,如果血小板的数值发生变化,往往也代表着身体出现了问题。血小板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性增生疾病、癌症等疾病,血小板的减少则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以及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为什么很多检查要验血?血液可以看出这么多问题
1. 红细胞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 白细胞疾病: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 出血性疾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等;
4. 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在孕前检查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在血常规结果中,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因此,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早查找出身体存在的一些疾病隐患,一旦发现,需要治愈后才行怀孕,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血常规 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3、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常规检查时间
血常规检查需要空腹,因此检查时间最好选在上午。可以自备食物,等检查完后就进食。
血常规检查多少钱
一般来说,单纯的血常规检查一般在20-25元左右。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价格略有不同,一般不超过50元。具体情况可咨询当地医院。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1、将准备采血的部分清洗干净,这些部位通常上耳垂、中指或无名指的指尖,等到采血的部位干燥后再进行采血。在寒冷的日子里,可将局部搓热后再采血。
2、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但空腹并非不吃早餐这么简单。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假如12点还在吃夜宵,到抽血时,就不能保证空腹。体检当天早上,建议只喝白开水。
3、体检当天最好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
4、采血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则可能为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增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为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升高为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则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细菌感染,炎症;降低为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高:百日咳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为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高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升高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则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则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