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糖尿病离你很远?其实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早已超过一亿人,而且近几年呈爆炸式增长,它已逐渐成为危害中国人健康的“心腹大患”。不要以为这种所谓的「富贵病」只找中老年人的麻烦,其实它也不放过青少年。
真实案例:糖尿病盯上小伙子
16岁的小伙原本白白胖胖十分精神,可好景不长,小伙被查出Ⅰ型糖尿病,每天要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但小伙的父母对他本来就倾尽所能有求必应,现在生病了更是疼爱有加,本应每天按时注射胰岛素和饮食控制,可孩子却嚷着不让敞开吃就不打胰岛素。
面对溺爱,小伙得寸进尺,一次次拒绝打胰岛素,父母一次次妥协。最后父母不知从哪弄来的偏方,完全停了胰岛素注射,最终导致小伙重度昏迷、血糖报表、抽出的血马上凝固、多器官衰竭恶化、不幸去世。
糖尿病开始年轻化的原因
1、不健康的饮食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喜欢 “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食品,实际上这些食品是高热量高油炸食品,容易造成肥胖,肥胖就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同时,很多年轻人喜欢吃零食、泡面等垃圾食品,这也是患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的一个隐患。
2、缺乏运动
现在很多年轻人多在电脑前办公,加之喜爱上网聊天、看电视,长期久坐而缺乏运动,机体能量得不到有效消耗,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和肥胖,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3、高度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
现代社会,更方面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应酬多。身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的状态,心情被竞争的环境激发,往往处于紧张、焦虑甚至抑郁之中,人体分泌很多的应激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它们都有对抗胰岛素、升高血糖的作用,开始胰岛还可以通过代偿性地多分泌胰岛素而对抗,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久之,胰岛“不堪重负”,出现B细胞功能减退,就可能发生糖尿病。
早发现早筛查糖尿病只需三步
第一步:查4项指标。空腹血糖(>5.6毫摩尔每升)、血脂、血压、体重(腰围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其中,如果有一项异常,就应该进一步检查。
第二步:再查2项指标,即糖化血红蛋白(>6.1%)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被视为评判糖尿病疗效的金标准,其大于6.5%,可协助诊断为糖尿病。此外,美国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作为一项预测指标。如果>5.6,那么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就会上升。因此,上两项指标如果有一项异常,就有必要进行第三步检查。
第三步:糖耐量和胰岛素水平。如果糖耐量异常,或者胰岛素水平偏高,说明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处于糖尿病前期,此时如果不开始干预,很快就可能进展成一个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那么,糖尿病中医的偏方有哪些呢?
1、桃树胶,玉米须。加水共煎汁饮,代茶饮。
2、鲜地黄(亦可用生地黄代),酸枣仁,粳米。先将地黄、枣仁水煎滤汁,以汁煮米作粥,随意服用。
3、鲜菠菜根,鸡内金,大米。把菠菜根洗净,切碎,加水同鸡内金共煎煮30-40分钟,然后下米煮作烂粥。每日分2次,连菜与粥服食。
4、嫩笋、酱油、盐适量。将嫩笋削皮切成长方片状,用酱油浸泡一下即捞出。锅内放入植物油烧至八成热,下笋片煎炸成黄色即可。
糖尿病作为一种“富贵病”,已被医学界公认为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1.2亿患者饱受糖尿病及其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困扰,而糖尿病前期患者数量更为惊人,人数高达1.5亿!这个总数已经超越曾经的“全球糖尿病之都”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而我国每年死于糖尿病的患者超100多万,但国内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为30%。这就说明我国有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意识到自己患了糖尿病。导致病情延误,未及时接受治疗,增加了死亡率。因此,及早识别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抑制病情发展,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表现;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但根据临床观察,糖尿病早期会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症状,便于识别。
糖尿病早期症状
1、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诊时,主诉视力下降或模糊,这主要可能与高血糖导致晶体渗透压改变,引起晶体屈光度变化所致。早期一般多属功能性改变,一旦血糖获得良好控制,视力可较快恢复正常。但若治疗不及时,将有并发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可能性。
2、饮食增加,体重下降
突然毫无原因的体重减轻,但吃得比以前还要多,而且容易饥饿,总是吃不饱,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这可能是血糖代谢异常引起的,最有可能的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产生能量,致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呈负氮平衡,体重逐渐下降,乃至出现消瘦。
3、皮肤干燥,瘙痒异常
如果出现皮肤干燥、发痒的情况,此时有可能是糖尿病所导致的。这是因为过高的血糖将直接影响到周围感觉神经的正常代谢,血糖对于毛细血管的损害也将间接危害周围神经的供养,使人体感觉到瘙痒(特别是阴部瘙痒)、刺痛、麻木等周围神经刺激症状。
4、身体乏力,精神不振
在糖尿病患者中亦是常见的,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完全氧化,即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和有效地释放出能量,同时组织失水,电解质失衡及负氮平衡等,因而感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5、多饮多尿,经常口渴
糖尿病时,大量的糖存在于原尿当中,大大增加了原尿的渗透压,大幅度减弱了肾脏重吸收水的作用,造成了多尿的现象,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
6、下肢麻木,伤口难愈
由于高血糖对周围神经的损害,患者的下肢常常处于麻木、麻痹(也有疼痛)的状态,感觉并不灵敏。患者常在走路、活动时碰伤下肢;又由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使受伤的组织难以愈合,甚至溃烂。
生活中,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出现上述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提早预防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损失。
为什么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这些年轻人中,有一部分是因为遗传因素,另一部分则是跟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导致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1、糖尿病“盯上”应酬族
在我国,许多年轻人尤其是男性朋友都是“应酬族”,他们的特点是:吃得多、坐得多、动得少,加之平时不注意控制饮食,大吃大喝,容易导致营养过剩,促使胰岛每天都在过度工作。久而久之,胰岛负担过重,使得血糖不能正常控制,糖尿病也就在这类人群中多发。尤其是那些大腹便便的男性,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2、糖尿病与抑郁症相关联
国外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倍。国内虽然没有数据统计,但在临床中发现,年龄在30岁~40岁患糖尿病的白领不少还伴有抑郁症。抑郁症和糖尿病的发生,与白领长期处于焦虑的生活状态密不可分。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促使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大量分泌出“应激激素”,使血糖升高,长此以往,引发糖尿病产生。此外,长期生活于焦虑状态下,极易诱发抑郁症。
3、糖尿病“青睐”不吃主食者
从医学角度讲,“只吃菜、不吃饭”非但不能瘦身,反而会伤害健康。菜肴中的油和蛋白质的摄入量很高,甚至还可能超过米饭中淀粉的热量,因此,“只吃菜、不吃饭”可能会导致热量摄入超标。研究表明,1克油中,大约含9卡路里的热量;1克蛋白质中,大约含4卡路里的热量;相比之下,1克米饭中,也就只含4卡路里的热量。因此,“只吃菜、不吃饭”会导致饮食中油多、蛋白质多,热量猛增,容易患上糖尿病。
除了成人外,糖尿病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儿童也成为糖尿病的受害者。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小糖人”的发病率达十万分之六,且年发病率增长超过14%。儿童患糖尿病,多数是Ⅰ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现在医学界认为,儿童糖尿病主要是由基因、宫内环境、出生早期营养和成年期生活习惯4个因素决定的。儿童糖尿病的症状与成人糖尿病有相似之处,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这样的症状发生在成人身上往往会引起注意,但儿童发生这些症状后一般不会与家长沟通;有些家长发现孩子乏力、口渴等也会不以为然,误认为是孩子活动量较大,以至于拖成了酮症酸中毒,甚至酮症昏迷。如果儿童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的表现,或者孩子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严重的还伴有精神萎靡、呼吸声大、呼气带有烂苹果酮体气味等,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中医治疗糖尿病立竿见影,治标治本
目前西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以降糖药为主,包括口服药物,注射胰岛素等治疗来维持生命。有的人认为得了糖尿病就一直需要服用药物来维持,无法达到根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在中医救治的糖尿病患者中就有很多停了服用多年的药物,现在不需要任何药物维持生命。
中医专家认为,人之所以患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淤积了太多毒素,出现血管瘀堵,造成了心脏、脑供血不足,导致血栓、心梗、脑梗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而且,也间接造成人体新陈代谢功能障碍,导致人体机能紊乱。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