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易经》的阴阳理论,我们受到启发,阳气才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想永葆健康,必须坚持不懈的保养与延长我们的阳气,对抗阴气的生长,从而使阳气始终处于旺盛的状态。这就是《易经》这部玄妙与智慧之书告诉我们的养生真谛。
五脏阳虚的表现
太极生命钟的三个重要的启示的一条是,我们一生当中都要保护好我们的阳气。如果没有保护好,我们就会出现阳虚。因为气为阳之始,阳为气之末。气,是阳气的这个间断性的划分。这个气,如果你不保养好,也就是气虚,它就损害我们的阳,就会发生阳虚,所以阳虚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虚。气虚是什么呢?气弱、脉弱、怕冷、身体发凉,有了这些症状,就证明你出现阳虚了。
测一测,你属于阳虚吗?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白胖,肌肉松软,不健壮。
常见表现:容易怕冷,手脚不温,喜欢吃温热的饮食,对冷的饮食比较抗拒,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面色惨白,口唇颜色较淡,毛发容易脱落,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心理特征:性格一般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多为寒证的疾病,比如痰饮、肿胀、泄泻、阳痿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冷天气、耐夏不耐冬,容易感受湿邪。
阳虚体质如何调理
1、精神调养
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如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2、环境调摄
此种人适应寒暑变化之能力差,稍微转凉,即觉冷不可受。因此,在严寒的冬季,要“避寒就温”,在春夏之季,要注意培补阳气。“无厌于日 ”,有人指出,如果能在夏季进行二十至三十次日光浴,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钟,可以大大提高适应冬季严寒气候的能力。因为夏季人体阳气趋向体表,毛孔、腠理开疏,阳虚体质之人切不可在室外露宿,睡眠时不要让电扇直吹;有空调设备的房间,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过大,同时避免在树荫下、水亭中及过堂风很大的过道久停,如果不注意夏季防寒,只图一时之快,更易造成或手足麻木不遂或面瘫等中医所谓的“风痹”病的发生。
3、体育锻炼
因“动则生阳”,故阳虚体质之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春夏秋冬,坚持不懈,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强弱而定,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内养操、工间操、球类活动和各种舞蹈活动等,亦可常作日光裕、空气浴,强壮卫阳。气功方面,坚持做强壮功、站桩功、保健功、长寿功。
4、饮食调养
应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最为有效。
5、药物养生
可选用补阳祛寒、温养肝肾之品,常用药物有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胡桃、杜仲、续断、菟丝子等,成方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全鹿丸。若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若偏脾阳虚者,选择理中丸,成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用济生肾气丸。
“气海一穴暖全身”,意思是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找到肚脐,气海在肚脐下1.5 寸,大约二指宽的地方,和肚脐相对的这个点,这就是气海穴,但是这个穴位的按摩比较特别,要像这样做,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来揉,揉的力量要适中,每天揉一次,每次1到3分钟。您如果不是阳虚体质同样可以经常按摩这个气海穴,它可以强壮全身。
体质有“寒性”或“热性”之分。至于你属于哪一种体质,做做以下小测验就可大体上确定了。 1,即使在冬天也喜欢喝冷饮、吃凉食。(是或否) 2,舌头的颜色呈现深红色。(是或否) 3,说话速度又快又准确。(是或否) 4,大便在量较多的情况下也有明显臭味。(是或否) 5,常常有流口水的现象。(是或否) 6,手部长时间都保持热暖状态。(是或台) 7,说话时声音很大。(是或否) 8,两侧面颊的颜色常常呈现偏红的现象。(是或否) 9,经常不自觉睁大眼睛。(是或否) 10,平均体温在36。3℃以上。(是或否) 11,坐下来的时候身体常常摇摇摆摆。(是或否) 12,整个人看似结实,其实都是赘肉。(是或否) 13,捏小腿肌肉,肌肉会很容易被捏起来。(是或否) 如果答案“是”比“否”多,你是热性体质人;如果“否”多于“是”,你就是寒性体质了。
从中医角度,可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这九个类型,且这些体质类型互相穿插,互相衔接,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因此一个人可能会出现好几种体质混合的现象。那么,如何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质呢?看看这9种体质类型,你可以自测一下。
1.平和质
这一体质特征是阴阳气血调和、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且体态适中,体形匀称健壮。同时性格随和开朗,对自然环境和 社会 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不宜出现其他疾病,是属于 健康 体质。针对这一体质人群,在日常调节方面,需要不伤不扰,顺其自然,不要乱进补。
2.气虚质
这一体质的人们常出现元气不足、易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且体型不似平和质的人群,肌肉松软不实,易出现虚胖的体型。同时这一人群不耐受风寒和湿邪,容易患有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且康复速度缓慢。这一人群的日常调理应当从饮食、起居、药物三个方面综合调理,饮食上多吃健脾益气的食物;起居方面应当减少劳累,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多运动;药物上多食补气的药物,比如人参、白术、党参等。
3.阳虚质
阳气不足、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是阳虚质人群的主要特征,且这类人群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疾病。此外,其性格不似平和质般开朗,性格比较沉静内向。这一类人群,在日常饮食上,忌食生冷,多吃温热的食物,日常需要多运动,少熬夜,注意保暖。
4.阴虚质
阴液亏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是阴虚质人群的主要特征,且这一体质的人群体型一般都偏瘦弱,与阳虚质不同,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和燥邪,容易患有虚劳、失精、不寐等症状。此外,其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一般阴虚体质的人多内热,平时应多吃清凉滋阴的食物,多喝水,平时也可以用麦冬、菊花、枸杞子泡水饮用。
5.痰湿质
这一体质的人群多有痰湿凝聚、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且对对梅雨季节和湿重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患有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其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这一体质的人群日常应少食油腻的食物,少饮酒,注意保暖,同时还需要远离潮湿环境,防止湿邪侵入体内,尤其是阴雨天。
6.湿热质
这一体质人群多有湿热内蕴、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患有疮疖、黄疸、热淋等疾病。日常调养时,需要饮食清淡,尽量不要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且适合跑步、游泳等激烈运动,可以平和心烦急躁的情绪。
7.血瘀质
血行不畅、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是其主要特征,且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不耐受寒邪,易患症瘕、痛证、血证等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活血散结、疏肝解郁的食物,比如常见的猪肝、牛肉、萝卜、山楂、金银花等物。
8.气郁质
气机郁滞、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是其主要特征,同时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郁证等症。此外,这一人群性格内向不稳定,较为敏感多虑。在饮食上,可以多吃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比如常见的小麦、海带、萝卜、山楂等食物。
9.特禀质
这一体质的人群多表现为先天失常、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同时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比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遗传性疾病者则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等特征。对于特禀质人群,日常需要避免食用各种致敏食物,饮食应该均衡,荤素配伍合理。同时可适当参加 体育 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咱们人体有许多种液体: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分泌的各种消化液、排泄出的汗液、尿液……不胜列举。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可以用pH值来统一衡量。pH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指数的数值,一般在0~14之间,当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小于7时为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
血液是个复杂而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这些化合物保证了在不停有物质释放入血液又排除出血液的动态平衡中,只要不超过这些化合物的缓冲能力,血液的pH值会始终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波动。
但如果长期单一的摄入同一类物质,身体平衡就会被打破,所以大家要均衡饮食,多喝白开水。
1、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有严格的PH范围,这个是由我们复杂的酸碱调控机制维持的。其目的在于使不同部位的酶发挥活性。比如胃蛋白酶就得在酸性环境下起作用。
2、虽然食物的酸碱属性不足以引起我们的PH水平变化,但是原因并不是它们的酸碱性不存在,而是我们的身体巧妙的把它们排除出去了。
3、在身体代谢机能失效的情况下,身体的酸碱失衡会很快出现对人体致命的损伤,所以人必须是一种特殊的酸碱体质,过酸或过碱都会致人死亡。(如果身体没事,除非拼命作死,否则也很难改变这种酸碱平衡稳态)
结论:并没有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注意膳食均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