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汗证是营卫不和所致的腠理开合失常、津液外泄引起的非生理性出汗。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夜间出汗,醒来即止为盗汗。恶寒战栗,汗出热退为战汗。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
妇女更年期常阵发性出汗,属于自汗,结核病、风湿病患者常有盗汗,风寒感冒或感染患者的出汗情况可很复杂,如内伤虚损、气虚或阴虚、营卫不和等都可以有多汗的症状。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退热,给患者开的解热镇痛药过多,输液速度过快,或一些化疗药引起的发热,以及采用“热疗”都可发生多汗。
如果长久大汗淋漓,汗出如油,阳气衰微,四肢厥冷,则应关注是否危重之证,防止虚脱。 中医治疗多汗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
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证应及时处治。 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须等,有止汗作用的食品有乌梅、黑豆、桃干等。
常用的食疗验方: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两克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也有一定的疗效。
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黑豆100克,先泡半日,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
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偏低也会出现多汗,故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输液中也不能盐分太少,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如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中医可以治
中医上常见的多汗症一般分为两种,主要是自汗和盗汗,自汗是指在平静状态下,人体自己出汗,盗汗是指在睡觉状态下,人体出汗,这个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自汗多是以气虚为主,盗汗多是以阴虚为主,自汗可以吃中成药,玉屏风散,盗汗,可以吃中成药,知柏地黄丸。中医对多汗症有着很好的治疗方法,所以当我们患上这种疾病的时候一定不要太过焦虑,积极的听取医生的意见,明确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患上的这种疾病,才能有效的对症治疗,拥抱健康的生活。中医学将多汗的症状分为很多的种类,比如时时出汗,不热不动也出者为自汗;经常大汗淋漓、虚冷困乏者为绝汗
多汗症在临床上常常反复发作,对于广大患者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带来了很多烦恼。对于多汗症的治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的疗效,多汗症在中医理论中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情况。而对于自汗的治疗,往往会选择一些益气固表止汗的方法,往往会选择玉屏风散,或者是其他一些止汗固表的药物。另外对于盗汗的患者,往往会选择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或者是杞菊地黄丸来滋阴降火、缓解多汗的情况。第二,是选择西医的方法进行治疗。西医主要是应用一些口服药物或者是手术治疗,以及一些外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口服的药物,主要是缓解焦虑、镇静安神的药物,其中包括地西泮、苯巴比妥等。而外用的药物,往往会选择一些止汗的干燥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所以慎重选择。而对于手术也会造成一些不可逆的伤害,应该慎重选择。第三,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中医的理疗方法对于多汗也是有较好的效果,其中包括针刺、艾灸、或者是其他一些理疗方法。
出汗多有很多类型,需要具体辩证。
一般出汗都是天气热导致,这也比较正常,但是有些人明明怕冷,还兼有出汗多的现象,这一般都是体内阳气亏虚所导致的问题,甚至稍微一活动就导致出汗更多,属于自汗的现象,这是肺气不固表、阳气不足不能固表导致的现象,经常会伴有咳喘、乏力,怕风寒、容易感冒等现象,多数抵抗力、精神状态、活动能力也会比较差。
因为肺气不足阳气不足所导致的问题,一般都是要从温阳补气固表的方法治疗,中医一般从这些方法和思路来调理,选择玉屏风散、桂枝汤、桂枝汤加附子等思路治疗,目的就是恢复体内的阳气,以使其能固表,所以就能解决怕风怕冷自汗出的现象。
养阴止汗的方法,主要是用在阴虚内热而导致的心神不宁、烦躁出汗、盗汗等症状。
汗为阴液,阴虚内热,内热扰神,引动津液外泄而导致出汗的症状,最适合用养阴镇静安神的方法,一般用生地、白芍、麦冬等药物滋阴清热为主,配合浮小麦、生牡蛎、麻黄根等药物收敛固汗,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药物镇定宁心安神,主要用于阴虚内热而导致的盗汗心烦、噩梦、口干、乏力等症状。
治疗湿热汗多,可以用宣通调达、宣畅气机、驱逐湿热的方法治疗,比如用三仁汤之类的方子,用杏仁、白豆蔻、薏苡仁、苍术、厚朴、藿香、滑石、竹叶、薄荷等药物,宣畅清透湿热邪气。
临床上使用通宣宣透的方法,而有助于湿热邪气的排泄,此类的药物包括荆芥、防风、牛蒡子、薄荷、浮萍等药物,治疗也包括皮肤类的疾病,如暗疮、粉刺、毛囊炎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文章内容,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留言评论。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