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瘾的孩子一般的表现如下:
1。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
2。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坐立不安,焦虑,无所适从,上网的愿望特别强烈,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都与网络有关。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上网而使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改变睡眠习惯或是通宵上网;
3。上网的频率总是比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在有关互联网的活动上花费大量时间,比如参与网络游戏;
6。因为上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现实世界中的工作,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危害,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或者是否认网络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网瘾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机制。青少年的自控力普遍较差,为什么有人上网会上瘾,而大多数人不会上瘾?上瘾者是否拥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趋利避害是人类保护自己的一种心理机制
现实世界是以物流为中心的空间,虚拟世界是以信息流为中心的空间。这种区别,使得虚拟世界具有三大特征:实时性、仿真性和交互性。
人们具有生理、安全、交友、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为孩子们提供衣、食、住、行就足够了,忽视了孩子们还有着强烈的社会需要。患上网瘾的孩子,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其社会需要,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虚拟世界里得到满足。
首先,由于仿真性,虚拟世界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心理上获得同样的满足感。而且,这种满足还有着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种种优点。例如,在匿名的保护下,人们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观点越是新、奇、特,得到的反响就越大、回应就越多,使得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我。又如,网络自由平等的特性,为孩子们创造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再如,与现实世界相比较,这种满足是低成本的,仅仅需要付出一笔上网费。
其次,由于交互性,一个人可以同时与很多人,远隔重洋进行交流。尤其是平时比较内向、缺少关爱的孩子,深感孤独和无聊,在网上却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烦恼,充分满足其交友需要和自尊需要。如果遇到困难,会有很多人献计献策,使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温暖。
最后,由于实时性,人们可以在瞬间满足其社会需要,而在现实世界里,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和耐心的等待。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各种角色,把握角色的命运,一夜之间就成为“盖世英雄”或“商界奇才”。很多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遭到家长的斥责、老师和同学的蔑视。上网打游戏,不断“练功升级”,成为他们找回自尊、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综上所述,网瘾问题的症结,在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网瘾问题表面上来自虚拟世界,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互联网没有过错,患上网瘾的孩子也没有过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趋利避害、寻求快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在这种意义上,患上网瘾的孩子是聪敏的、充满智慧的,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去表达自己的个人意愿,实现自己的个人追求。很多个案告诉我们,患上网瘾的孩子有着一些共同特点:专注、执着、有主见、接受新事物快、自我意识强。
虚拟世界的基本原则值得仿效
要解决网瘾问题,需要全社会通力协作。家长和老师的当务之急,不是简单地谴责网瘾,对孩子采取高压措施,而是要虚心向虚拟世界求教,彻底改造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孩子们的社会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得到满足,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虚拟世界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一些值得仿效的基本原则:
(1)奖励原则。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升级和物品,对孩子们极其微小的进步予以奖励。现实生活中,哪怕是表现再差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点滴进步,我们为什么不能及时予以肯定,以满足其自尊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小的、微不足道的进步,将会逐步积累起来,渐渐成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2)娱乐原则。网络游戏以娱乐贯穿始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为什么不能充斥着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求知过程洋溢着乐趣、充满着悬念?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开设各种兴趣小组,让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满足,潜能都得到发挥?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有一些主动性,有一些选择权,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单一的分数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就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充满自信,充满成就感,充分满足其社会需要。
(3)平等原则。网上的交流是平等的、自由的,这是上网聊天最吸引人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应该加强与孩子的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进行简单说教,而且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以过来人的身份,诉说青少年时期的艰难、烦恼和快乐之所在。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呢?其实儿童沉迷游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很多孩子都是内心空虚、焦虑的,而游戏这个东西能够帮助孩子打败内心空虚和焦虑,因为游戏具有很多先进的、有趣的机制,所以孩子就越来越热爱游戏了。网瘾孩子厌学可能有以下几个心理原因:1、心理不成熟、压力: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不成熟,学校和家长又给予过大的压力,将会使孩子出现一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然后又给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理,造成性格内向,注意力偏差而导致厌学。2、抑郁症是青春期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在整个儿童期到成人以前,是抑郁症的第一个高峰,很多孩子都有消极、轻生的念头。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对前途绝望,有自卑心理。由于现在的家长老师多不注意孩子的性情变化,导致本就少沟通的孩子,心理矛盾到极点,抑郁而轻生,更别说厌学。3、青春期性心理冲突:就比如青春期可能会出现反抗以及依赖的心理,也会有勇敢和懦弱的心理矛盾,大多数都会面临反抗和依赖心理,自我意识是增强的,心理上可能对父母有些依赖,也有的可能对父母有些抵触。4、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有人说,“没有问题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问题父母。”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问题都只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投射。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染上网瘾,那么家长在教育网瘾孩子方面应该怎样做呢?
我来告诉大家,家长可以分为七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让孩子谈自己的感受。记得,要想沟通有效,第一句话很重要。不谴责,不怒骂,甚至还要接纳,并只谈自己观察到的感受。
家长可以这样开头:“孩子,当我看到你花那么多时间玩游戏时,我真的有点担心,我担心你晚上睡眠太少影响生长发育,也担心你精力分散影响学习。我知道每个孩子都爱玩游戏,不要说你了,有时候大人也喜欢。我知道你是个有想法、也是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那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事,看妈妈是否能为你做些什么?”
第二步、建立基本原则。这个基本原则必须建立在完全公平的前提下。家长要注意,我们不能嘴巴上说“公平”,而实际上一旦孩子的观点不是我们要的样子就立马出示权威。
家长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的聊法跟以往不同,聊之前必须先建立几个规则。这些规则我们一起来确定,每人各说三条,你先说好吗?让孩子先说,是在表明一种态度——我很尊重你。……好,现在我来说:1、每个人说话都不能大嗓门;2、无论如何,要听完对方的话才能接话;3、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不评判…….
第三步、写出各自的看法。双方各在一张纸上写“玩游戏”的好处与坏处各三条,以及对彼此因“玩游戏”而产生的态度或做法的感受(比如孩子写道:妈妈老是监视我,我很不喜欢;妈妈写道:因玩游戏耽误上网课我很着急),后一项不限条数。记住,无论孩子写什么,都不讥笑或谴责,并给予一定的理解。
第四步头脑风暴。根据前面写出的优缺点以及感受,每人继续写出可以平衡或解决的方法。比如孩子写道:希望妈妈不要来监视我,这样我会更自觉(在过往的咨询中,有好几个孩子曾告诉我,家长越担心他做什么,他就越想做什么)。妈妈也可以这样写道:希望孩子减少玩游戏时间,不要影响学习。写出来的方法数量越多越好,但要设置时间,比如5分钟。
第五步确定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比如,妈妈允许孩子在假期里每天可以玩两局游戏。这里建议家长与孩子签协议的时候用几局,而不是几小时。有好几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告诉我,如果时间到了,但游戏还没结束,他们会很痛苦,这也是导致他们说话不算数,继续超时玩下去的主要原因。
第六步写下协议。写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有仪式感,显得很隆重,这样可以促使彼此更好地做到,也为了以后的有据可查。
第七步评估。适时地做个阶段性评估,看看彼此完成了多少。这里建议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而且千万不要急于求成。一个习惯要改变只能慢慢来,所以在做阶段性评估时,你要把眼光聚焦在孩子的进步上,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在这方面果然做到了,真心佩服你。”如果变化不大,你也要这样说:“改变自己确实很难的,我知道你已经在努力了。我们坚持住,慢慢来一定可以的。”
那么如果孩子网瘾比较严重,家长用尽办法也解决不了,那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孩子的网瘾很严重了,家长已经完全没办法了,那就需要去专业医院来帮助孩子戒除网瘾了。医院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利用心理咨询、药物和物理方法帮孩子戒除网瘾。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