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则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散):丸剂:每丸3g;散剂:每瓶1.6g。丸剂:每服1丸,每日1次。小儿3岁以内每服1/4丸、4~6岁每服1/2丸,每日1次。散剂:每服1瓶,每日1次。小儿3岁以内每服1/4瓶、4~6岁每服1/2瓶。或遵医嘱。温开水送服。醒脑静注射液:每支10ml。成人剂量:肌肉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10~20ml,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滴注,每日1次。建议用法用量:0.5ml/(kg·d)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0~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0ml。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加减。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地黄、石膏、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僵蚕、甘草等。加减:头痛剧烈者,加用龙胆、石决明;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赭石;神志昏迷者,加服至宝丹;抽搐频作者,加服紫雪。
秋季幼儿园传染病预防知识介绍如下:
①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多数在18~72小时,有的甚至仅几小时,起病急骤、传播快、发病率高,常可引起暴发流行。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
主要症状是:
急起高热、畏寒、显著乏力、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疼不适等,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②秋季腹泻
引起腹泻的病源主要是病毒和细菌,有许多种病毒感染胃肠以后都可以引起腹泻。例如,轮状病毒、肠腺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等。
人类轮状病毒是引起秋季婴幼儿腹泻的专指的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有的孩子可能每年秋季患一次腹泻。一般首次感染症状较重,再次感染时症状变轻。而有免疫缺陷的宝宝也会症状比较重。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发病高峰集中在秋季,故名婴幼儿秋季腹泻。
③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感染本病。
⑤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流行性腮腺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特征性表现。中医名称为“痄腮”,“民间取之谐音”还称为“炸腮”。
治疗(一)普通康复疗法 患者应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口腔卫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消退后为止。对易感者采用病毒活疫苗作喷喉或气雾免疫,保护串可达100%。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温毒袭表 轻微恶寒发热头痛,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 [治法>清热解表,疏风散结。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45克,连翘45克,荆芥7克,薄荷7克,芦根45克,僵蚕7克,夏枯草45克,板蓝根16克,甘草7克。 2.热毒蕴结 壮热,烦渴,头痛,烦躁,腮部漫肿,疼痛拒按,心烦呕恶,便秘尿赤,舌虹苔黄,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黄芩16克,黄连16克,玄参45克,牛蒡子7克,升麻7克,马勃7克,薄荷7克,柴胡45克,枯梗7克,板蓝根45克,僵蚕7克,连翘45克,橘红7克,甘草7克。腮部漫肿、硬结不散加夏枯草45克、海藻45克、昆布6克,高热便秘加大黄45克、玄明粉45克。 3.邪陷心肝 腮部肿胀,高热不退,嗜睡,项强,呕吐,甚则昏迷,抽风。舌质虹绛.苔黄糙,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慎惊.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加服安宫牛黄丸,嗜睡昏迷加紫雪丹、至宝丹.也可用清开灵注射液, 4.毒窜肝经 腮部肿胀,发热,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质偏虹,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45克,生山枝45克,橘核45克,川栋子45克,元胡索7克,桃仁7克,黄柏7克,柴胡7克,黄连7克,荔枝核45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早期重症应用抗病毒药,磺胺药及抗生素对本病无效。 (1)病毒灵每次0.1一o.2克,每日3次, (2)病毒唑每次o.1一o.2克,肌注,或每次o,2一o.3克,静滴,均每日2次. (3)高热不退、腮腺肿痛剧烈,可给予强的松5—10毫克,每日4次,短期使用3~5日. (4)并发睾丸炎时用己烯雌酚1毫克,每日3次:并发胰腺炎可酌用解痉药阿托品、654—2等.并发脑炎,有颅内压增高者,可静脉滴注20%甘露醇,利尿剂等.注意掖体摄入,必要时补液. (四)中成药治疗 (1)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絷毒蕴结证。 (2)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沖服。用于温毒在表证。 (五)外敷疗法 (1)大黄4.5克,胡黄连、胆南星各6克,吴茱萸9克。共研细末,以醋或清水调匀,压成饼状,敷贴涌泉穴,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 (2)新鲜仙人掌1块,去刺,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患腮,每日1~2次. (3)青黛粉2克,醋或清水调成糊状,涂患腮,每日2~3次。 (4)紫金锭(即玉枢丹)o.s克或如意金黄散2克,清水调匀后涂患腮,每日2—3次. (5)赤小豆30克,大黄25克。共研细末,鸡蛋清适量,调成糊状,涂患腮,干则再涂,不拘次数. (六)针刺穴位疗法 主穴取少商、合谷、商阳,配穴取颊车、风池、大椎。强刺激。捻转进针,不留针,每日1次。 (七)艾灸疗法 (1)灯火灸:采用小艾条1端桐油少许,点燃后对准患侧列缺穴,迅速点灸,一触即起,穴位处发出清脆的“喳”一声响即可,治愈高。采用同样方法点灸耳尖穴治疗均愈。 (2)火柴灸:用划燃后火柴棒呈垂直方向迅速按于角孙穴之中央,火灸后皮肤发红或呈白色,伴并发症配合针刺大迎和外扁桃穴,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5天为l疗程. (3)温和灸,于角孙穴处施温和灸,每次灸30分钟,灸至局部发虹或发热加灸阳池、曲骨穴. (八)饮食疗法 (1)牛蒡粥:牛蒡根30克(或牛蒡子打碎20克),粳米60克,白糖适量.将牛蒡根煎汁去渣,取汁100克:再把粳米洗净煮粥,人牛蒡汁调匀,加白糖调味.每日2次,温股.可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适用于腮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麻疹透发不畅.注意:小儿气虚腹泻者忌用. (2)绿豆菜心粥:绿豆60克,白莱心2个,粳米50克.将绿豆,粳米洗净,加水适量,煮烂成粥前加入白菜心,再煮20分钟,每日2次,连吃4次。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腮腺炎。 (3)银翘粥:鲜银药30-50克(干品15-30克),粳米20克,连翘10克,冰糖适量。先煎银花、连翘,取汁去渣,将粳米洗净后煮粥,待粥将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加入冰糖调味。分2-3次服完。清热解毒。适用于小儿腮腺炎,麻疹出现前期,也可防治小儿痱疖。 (4)龙衣粥:龙衣(蛇蜕)6-10克(10岁以下儿童用6克,10岁以上用1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先把龙衣洗净后切碎为细末,然后与淘净的粳米、白糖同煮成粥。每日1-2次,空腹温服。连服2日。可袪风消肿。适用于小儿腮腺炎。 (5)板蓝根粥:板蓝根30克,夏枯草20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将上二味药煎水,取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同煮为粥。每日2-3次,温热服。可清热解毒。凉血散结。适用于腮腺肿痛发热有硬块者。 预防与护理: 1.痄腮流行期间,易感儿应少去公共场所,以避免传染。 2.发现患儿应及时隔离治疗,直至腮肿完全消退。有接触史的易感儿童留观3周,可用板蓝根15-30克煎服,或服板蓝根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连服3-5天。 3.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忌肥腻、辛辣、坚硬及酸性的食物。 4.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复感染外邪。 5.保持口腔清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