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癫痫之脾病辨证

时间: 2023-11-02 12:58:26

1、脾气虚弱

辨证要点: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眩晕时作,动作迟缓,面色萎黄不华。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病因病机:多由饮食失调,或劳倦损伤,或吐泻太过所致,变可由其它疾病的影响,如肝病乘脾犯胃,导致脾胃虚弱。脾胃之气不足,则受纳和健运不利,故食欲不振,纳少,食后胀满,大便溏薄;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无以充养,故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脉缓弱无力。

2、脾气下陷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语言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则胀,脘腹重坠,便意频繁,或久泄脱肛,或子宫下垂等。

病因病机: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业,也可由久泄久利或过度劳倦所致。脾气不升而下陷,清阳之气不能上煦于头,故目眩头晕;中气虚弱,宗气化生不足,故气短,语言低怯,倦怠乏力;脾不健运,故食入则胀;气虚无以固表,故自汗出;中气下陷,升举固摄无权,故脘腹重坠,便意频繁,或脱肛或子宫下垂等。

3、脾不统血

辨证要点:便血,肌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等,同时还可兼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

病因病机:多由于病久脾气虚损,或因劳倦伤脾,以致中气虚而统摄无权所致。脾气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虚则气弱不能统摄,以致血液不能循经而行,溢于肌肤,则见皮下出血;溢于胃肠,是为便血;渗于膀胱,则为尿血;气虚则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4、脾阳不振

辨证要点:目神呆滞,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按喜温,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而多。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

病因病机:脾阳不振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伤害脾阳所致。因阳虚而生寒,故又称脾寒证。脾阳虚则运化无权,故纳减腹胀,大便溏泄稀薄,证属虚寒,故脘腹疼痛喜按喜温;中焦虚寒,故口淡不渴;阳虚无以温煦,所以四肢不温;水显不能运化,故小便不利,流溢于肌肤则肢体浮肿;渗于下则白带清稀而多。

5、痰湿困脾

辨证要点:表情呆板,神识迷蒙,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泄,头痛如裹,身重或肿,肢体僵直,面色黄晦,舌胖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因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处潮湿,遂使寒湿内侵;或因内湿素盛,中阳被困,以致寒湿内生所致;脾为寒湿所困,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故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泄;寒湿滞于经脉,阻塞外荣,所以肌肤、面色萎黄不泽;寒湿内困,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

6、脾胃湿热

辨证要点: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泄,小便短赤不利,或面目肌肤发黄,或常皮肤发痒,或有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故脘腹痞闷,呕恶厌食;湿热交阻而下迫,故大例溏泄而不爽,小便短不利;湿热郁蒸,故皮肤发痒,胆液外泄,则面目肌肤发黄;湿邪粘腻,湿热互结,故身热起伏,不为汗解,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

7、胃肠积热

辨证要点:兴奋躁动,心烦懊恼,甚或谵妄狂越。脘腹灼热,渴喜冷饮,口中臭秽,牙龈肿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因病机:胃肠积热与情志郁火相并,扰乱神明。

中医之六经辩证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共计398条和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具特色

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这也引起了后人的无尽想象和发挥。

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辨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

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当然,所谓六经辨证,其实是张仲景所建立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的一个载体。

一、太阳病

太阳病篇主要论述太阳表寒虚实证治,它以恶寒、发热、头项背腰强痛、脉浮为主症。无汗而喘、脉紧者,属太阳经表寒实证,宜用麻黄汤以峻汗逐邪,开表宣肺;汗出而脉缓虚弱者,属太阳经表寒虚证,宜用桂枝汤,以缓汗养正,调和营卫。这是太阳经证。

若太阳表寒由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被阻,水蓄不行,而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者,宜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利水。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血蓄不行,而现少腹硬满,小便自利等症者,宜用桃核承气汤,以攻下瘀血,甚至可用抵当汤。这是太阳腑证。

在太阳经表寒虚实证中,不仅有头项、背、腰强痛的太阳经脉的病象,还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通身肢节疼痛等寒邪束表、卫阳郁遏的病象,并多伴有咳喘等肺失宣降表现。如:麻黄汤所主治的表寒实证的咳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所主治的表寒虚证的咳喘;小青龙汤所主治的表寒里饮的咳喘;麻杏甘石汤所主治的表热迫肺的咳喘等。这是因为太阳主皮肤而统卫气,肺主气,属卫而外合皮毛,太阳、卫分和上焦肺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病在太阳,势必牵连肺卫的缘故。

太阳病篇虽以论述太阳伤寒证治为主,但也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只是未出方治而已。可见《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这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源头。不过这里的所谓“温病”,也是属于广义的伤寒。《伤寒论》讲述的就是广义的伤寒,当然也包括“温病”。后世叶薛吴王,另立温病学派,一时间似有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之势。然而归根结底,寒亦伤寒,温亦伤寒,寒温还是一体的。

太阳病是《伤寒论》条文最多、篇幅最大,几乎占了全部条文的一半。其中以太阳风寒本证及其兼证的麻、桂两大法为主,包括麻黄汤法及其加减法,桂枝汤法及其加减法,并详述其由表入里而遍涉各经的变证治法。在其兼变证治的论述中,不仅备载了太阳病涉各经的理、法、方、药,而且显示了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虚则多传少阴的传变规律。我认为,古人著书立说,限于篇幅,往往有所详略,举一而反三。仲景特以太阳病为例,详述辨证论治之方法,其他各经,三阴三阳,皆可类推。因此,太阳病篇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点所在。

二、阳明病

阳明病篇主要论述阳明里热虚实证治。阳明病的主症:但热不寒,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其脉洪大而充实有力的,属阳明经实热证,宜用白虎汤,以清热救津;脉洪大而空虚无力的,属阳明经虚热证,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益气。

由于阳明经脉起于鼻中,上抵额颅,络目挟鼻而布于面,故多伴有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面赤、目赤、鼻干等症。若阳明里热由经入腑,阳 明腑中燥热结实,而现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脉实等症者,属阳明腑实热证,宜用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之类。若因阳明热极而现手足厥冷脉滑等热厥证者,仍应随宜采用白虎、承气以清下其实热。若因阳明里热下迫而现热利不止者,则宜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止利。若因阳明腑热日久,灼伤太阴阴液,而成脾约之证,则宜用麻子仁丸,以润下之。

值得注意的是,阳明病虽以论述伤寒化热入里的里热证治为主,但也有里寒证治,如所谓“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即是一例。

三、少阳病

少阳病篇主要论述少阳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少阳病的主症: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头角掣痛,脉浮弦。这是由于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耳中,抵头角,布胁肋,故呈现上述少阳经腑之气不舒的表现,宜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症无虚象,则方中去人参。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治法本禁汗下,但如少阳病兼太阳表寒或阳明里热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和、汗兼用;或大柴胡汤,和、下兼施。

若属少阳胆腑里热炽盛,而现胁痛、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数等症者,宜用黄芩汤以清解之。

四、太阴病

太阴病篇主要论述太阴脾脏虚寒证治。太阴病主症:但寒不热,吐利不渴,腹满时痛,脉沉迟缓。宜用理中汤,温补脾阳,以化里寒。由于脾为湿土,脾脏阳虚,必生内湿,故太阴脾脏虚寒证,必有内湿为患,而其主方理中汤既能温中祛寒,也能健脾燥湿。

若见太阴里寒而兼太阳表寒,形成表里俱寒证者,则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以温中为主,兼解表。

由于太阴脾为湿土,而阳明胃为燥土,故太阴脾病,多见里虚寒湿证;而阳明胃病,多见里实燥热证。且因脾胃同处中焦,相为表里,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临床上,既可由阳明胃里实燥热证转化为太阴脾里虚寒湿证,也可由太阴脾里虚寒湿证转化为阳明胃里实燥热证。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治法上,应加以相应调整。

伤寒邪入少阴,损伤心肾阳气,多见亡阳虚寒脱证,由于心火乃命火之焰,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故少阴阳虚,以肾为主。因为少阴伤寒,动摇了人身阳气之根本,故生命极其危殆。前人有云,“少阴病是生死关”,此之谓也。

若因少阴里虚寒极,以致阴盛格阳,而现身大热,反欲得衣,脉浮大而按之虚空,或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宜用通脉四逆汤,以通脉回阳。或加猪胆、人尿,以反佐之。

少阴病篇虽以论述寒化证为主,但也有例外。如患者心中烦而不得卧,是心火亢上、肾水亏下,寒从热化,则宜用黄连阿胶汤,以泻心火而补肾水。另一种情况是,心移热于小肠,肾移热于膀胱,出现烦渴不眠,小便不利,甚至溺血者,宜用猪苓汤,以育阴、清热、利水。

由于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关系密切,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也可互相转化。太阳病可转化为少阴病,少阴病也可转化为太阳病。因此前人也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

六、厥阴病

厥阴病篇主要论述厥阴经脏虚寒证治。厥阴经寒,而出现但寒不热,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者,宜用当归四逆汤,以温通血脉;若厥阴经寒而兼脏寒,即所谓当归四逆汤证而“内有久寒者”(如肝寒犯胃的脘腹冷痛症),则宜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双解其经、脏之寒。

若厥阴肝脏虚寒收引其经脉,而不热、头痛喜按喜温、干呕吐涎沫、脉沉弦迟等症者,则宜用吴茱萸汤,温补肝阳以化里寒。若因厥阴肝寒而现少腹痛引入阴筋者,则宜用吴茱萸汤合四逆汤,以两温肝肾。因为肝肾同源,病至少腹痛引入阴筋,即为“缩阴”危证,此时不仅肝脏虚寒,肾阳亦必不振,故治疗时应兼顾肝肾,暖肝温肾,才能转危为安。

厥阴病热利证,虽因湿热邪踞大肠,实与肝火失疏有关,故下痢里急后重,宜用白头翁汤,以清解湿热,疏泄肝气。后世治痢,注重调肝,其理也发源于此。

厥阴病还可见上热下寒所致的蛔厥证,其病机重点在于下寒,故宜用乌梅丸,以温脏安蛔。

由于厥阴肝和少阳胆相为表里,关系极其密切,故其为病,常互相牵连,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化。如,少阳病,兼见心烦、惊悸、谵语等症,用柴胡加龙牡汤,属少阳病邪陷厥阴之证;厥阴病,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则为厥阴病转出少阳之证。所以,这也叫做“实则少阳,虚则厥阴”。

传播健康、传递爱。

全身抽筋是什么病?

你好;注意一般是羊癫风
中医看癫痫

中医认为癫痫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民间,人们习惯把癫痫病叫“羊羔风”、“羊癫风”、“猪婆风”等等,叫法虽然不一样,但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根据对病人发作症状的直观认识来起名字。很显然,这其中也贯穿了一种基本思想,即抓住了癫痫病人发作时抽风这个基本特征来进行概括,虽说不上是科学的概括,也没有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征,但却是以症状为依据的。
中医传统上把癫痫称作痫证或痫病,癫痫是后来的叫法。早期医书上,医家多把癫、狂、痫混称,没有划出一个分明的界限。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癫、狂、痫均属精神、神志方面的疾病,但三者又各有其显著的特征。癫和狂主要表现为精神错乱,以动作失常、情感障碍、幻觉幻想、意识紊乱为基本特征。医籍中多以阴阳不同来划分癫和狂,精神抑郁,静默痴呆,语无伦次者属阴,为癫症;精神亢奋,狂躁刚烈,打骂破坏者属阳,为狂症。痫症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严重者一发作就会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口吐涎沫,四肢抽搐,发作过后又和正常人无异。
严格讲,传统中医并没有给癫痫下一个很准确、很科学的定义,虽然祖国医学对癫痫的认识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列有“婴儿病痫方”专条,较为详细地记载着用“雷丸”、药浴治疗癫痫病的方法,并分析了“痫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腹大”等一些证候特点,但始终在理论概括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的发病原因?
传统中医很早以前就对癫痫的发病原因做过解释和分析,其具体内容散见于医学典籍中,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先天因素:
这种认识类似于西医说的原发性癫痫。传统医书上把它称作“胎痫”,意为胎里带来的。譬如大脑发育不全,脏腑功能先天不足等等,当然还包括遗传因素在内。
②饮食起居因素:
多指饮食不注意节制,冷热无常,寒暑侵入。比如经常过量食用肥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过多食用生冷及不卫生的食物等,都可能成为病因。中医讲究饮食有节,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都要靠津液气血输布,而这些全靠脾胃功能完成。饮食无节制,造成运化失职,积成痰饮,蒙蔽心窍,必然引起癫痫。
③精神因素:
是很重要的发病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突然受到惊吓,心情长期抑郁,过分的激动、愤怒、伤感等对人造成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形成发病的内环境。《黄帝内经》上说过,愤怒容易伤肝,过分的喜悦容易伤心,思虑过多会伤脾,忧伤过分会伤肺,恐惧太甚易伤肾。过度的精神刺激会造成体内气机紊乱,导致脏气不平,特别是突然惊恐,更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④劳作因素:
劳作失度也是致病原因之一。用脑过度必然造成大脑亏损,心神失养,强度太大的体力劳动往往使人体力不支。在这些情况下,病邪极易侵入,因为此时人体抗病能力降到最低。传统中医典籍上的劳,还特指房事不节,本虚而致病。
⑤跌仆产伤:
指的是发生意外造成的伤害和小儿出生时受到损伤。
这些伤害极易形成各种内外伤害,尤其是脑部受损,如遇到适当条件,便会导致癫痫。
除以上病因外,中医认为:许多疾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也会转为癫痫。上述各项为什么会以癫痫病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
中医典籍上把癫痫称作“癫疾”、“颠疾”。有些医书据此而下论断说早期的医学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癫痫病是大脑的病,理由是“颠字的意思是头顶,也就是头。”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还缺少确凿的论据,要弄清癫痫病是脑病还是脏腑病这个问题,还得做些必要的讨论。
中医典籍上比较明确地提出癫痫病是脑部病变的是清代名医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一书中曾比较系统地阐述过他的观点:癫痫病发作是元气一时不能向上转入脑髓,病人抽搐时正象是活人死脑袋。说他是活人,腹中有气,四肢抽搐;说他是死脑袋,脑髓没气,耳朵聋了,眼睛向上翻就象死人。有的人先喊一声然后抽搐,是因为脑中无气,胸中的气没地方走,突然冲出来。正抽搐的时候,胸中有漉漉的响声,是因为津液还在气管里,脑袋无气,因此有这种声音。抽搐后头痛昏睡的原因,是气虽然转到脑子里,但是还不足以使人清醒。他从大发作的症状入手分析,证明了大脑是发作的根源。虽然他的分析并不象现代医学认识得那么透彻,但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祖国医学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把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称为“五脏神”,而把脑作为“总众神”的神。认为五脏神气通于脑,五脏神气之所以能上通于脑,是以经络为传导之路的。也就是说,五脏能够通过经络与大脑联系在一起。
近代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医学说的发展,人们对于癫痫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基本上统一了认识:癫痫病是脑部病变引起的。脑部病变分两种情形,一是大脑本身发生病变,二是脏腑病变引起大脑病变。这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中医治疗癫痫病主要从肝、脾、肾三脏立论这个问题。

脏腑病变为什么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统领全身,它用来维持功能的气血、脑髓等必须靠五脏来生产、供应,也必须靠五脏的功能来协调。这样,一旦脏腑产生病变,必然会传导至大脑,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病。

心脏病变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脏的作用是主持血液循环,它向泵一样不断地把血液供给大脑,以维持大脑的正常机能。大脑正是靠心脏提供的血液来维持本身的健康,进行生理活动,支配人的意识、思维、情感和运动。
心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心血不足,心脏功能衰竭,不能满足大脑供血,大脑因缺血缺氧便会出现功能障碍;心血管瘀滞,出现供血障碍,大脑失去维持正常生理机能的保障,也会导致大脑发生病变。传统中医也认为痰迷心窍,心神无舍,可引起大脑病变。

肾病为什么会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化生脑髓,从而使大脑充实不竭,保证脑功能正常,因此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中医有些治法,比如填精益髓、补肾健脑,就非常能说明肾与大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肾脏出现下列情况都可能引起大脑病变,导致癫痫:肾脏先天不足,不能生成足够的精髓,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自然形成脑病;久病不愈,肾脏亏虚,得不到所需的滋养和补充,引起脑室空虚;肾劳过度,达不到生理平衡,形成肾精不足,引起脑髓不实;肾有病不能主水,多生痰饮,上犯脑神,出现昏迷、抽搐、头痛等症状。所以,有些专家认为各种癫痫都是肾经病,确实有一定的理由。

肝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认为“肝藏血”,肝脏的功能在于调节血液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它对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肝荣则脑健,肝衰则脑病。反过来说,人的感情和肝脏关系极为密切,比如怒为肝志,怒则气血逆乱,逆乱之气血易随肝气勃发而上举,使脑部发生病变而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
《内经》上说各种抽搐,都属于肝病。肝脏出现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部病变,导致癫痫:肝脏主管疏泄,对调节大脑血流量和疏通气机起关键作用,肝阳上亢,化风内动,能上扰清阳,也会挟带痰浊逆动,蒙蔽心神,激起大脑病变;肝气郁结,疏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会造成情志不畅,也极容易化为邪风,上犯大脑引起昏仆、抽搐等病症。

脾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认为,脾主管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脏生理功能正常,其他脏器才能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功能。《灵枢》上说五谷津液通过脾脏转化为营养物质,再运送到身体各部位,补充脑髓。
由上可见,脾脏有病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脾运化失职,大脑失去必要的营养物质,导致功能失调。脾病还会直接引起胃部消化不良,生热、生风,生痰浊,导致大脑病变从而形成癫痫病源。

肺病为什么会引起脑病导致癫痫?
中医学说认为,肺主诸气而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输布到机体的各部分。由此可见,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保障了机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肺部发生下列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脑病,导致癫痫:肺主气,气助血行,气虚滞容易形成大脑气血难以得到补充的病理现象,从而使大脑功能产生障碍,发生病变;肺气不利,浊气上逆,干扰清明,也会导致功能紊乱,而出现昏迷、倒地等症状。

传统中医把癫痫病分为几类?
传统中医著作中,医学各家对癫痫病的分类驳杂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按病源分:
也就是按照得病的原因对癫痫进行分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明代方贤的五分法。他在《奇效良方》一书中,把癫痫分为风痫、食痫、惊痫、痰痫、饮痫五类。这种分法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2)按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分:
持这种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医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根据发作时患者发出的叫声,把癫痫病分为五类:犬痫、羊痫、牛痫、鸡痫、猪痫。这种分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如果发作时不发出叫声,便不在五类之中了,可见分法不严谨。
(3)接五脏所属分:
就是看患者发病源于哪一脏器,也就是说是哪些脏器病变而引起癫痫。这种分法应是从病理和症状这个角度考虑的。
这种分法,明朝医家鲁伯嗣是代表。他把癫痫分为心痫、肝痫、肾痫、肺痫、脾痫五种,并附带说明了发作症状。他在《婴童百问》一书上解释了他的分法。面红、眼睛直、吐舌、咬牙、烦躁不安、气短的叫心痫;脸和嘴唇发青、眼睛向上看、手脚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痫;脸发黑带有晦气、眼睛向上看、嘴里吐沫、身体僵直如尸的叫肾痫;脸白如土、眼睛发直、象受了惊吓似的跳动摇头、嘴里冒沫的叫肺痫;脸色发黄、眼睛发直、肚子胀、下泻、四肢僵硬的叫脾痫。
把发作症状和病理结合起来给癫痫病分类,基本上可以从中医典籍上找到理论根据,也符合中医的临床观察经验,确实有独到之处。所以,后世医家也有人沿袭这种分法的思路,加以提炼,提出新的分法。
(4)按阴阳分:
是癫痫分类中最简洁的一种,只把癫痫分成阴痫、阳痫两类。阴痫属于虚寒症,患者体质虚弱,每次发作时间较长,发作周期也长。阳痫属于实热症,一般情况下患者体质比较强壮,每次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比较频繁。

现代中医如何给癫痫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中医典籍的分类方法,对癫痫病有了更明确的分类。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种:
(1)分为阴痫、阳痫或者实证、虚证两类。这种分法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的阴阳两分法。
(2)把癫痫分成风痫、惊痫、痰痫、食痫、热痫、瘀痫、虚痫、虫痫等类,是根据病因来分类的。上述几类,散见于医籍中,古代医家已有论述,只是未加系统概括。现代医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体系,这其中有医家独到的见解,但总体上说来还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继承。
(3)把癫痫分为肝风痰浊、肝火痰热、肝肾阴虚、脾胃虚弱四类。这种分法,从肝、脾、肾三脏立论,体现了当前中医对癫痫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分法。

对癫痫病较好的中医分类是哪一种?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主张将癫痫分为风、惊、痰、食、虚、瘀、滞七类。因为这种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与发作症状结合,对治疗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非常具体。现将各类癫痫的主要症状和病因分述如下:
(1)风痫
症状:脸色发青、发紫、脖子发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眼向上看、肢体僵直、抽搐吐沫。发作前有头晕目眩、头痛、恶心、肢体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阳亢盛,有痰火,感受风寒,闭阻经脉;或肝功失调,风寒外侵,肝风内扰,血虚郁闭。
(2)惊痫
症状:突然昏倒、神志丧失、肢体强直、抽搐,多数发作前惊叫。轻者神志不清,神情呆滞,有无目的行为。
病因:胎儿腹中受惊,先天胆气不足,或出生后暴受惊吓,则遇适当条件发病。因高烧惊厥,治不及时或未治愈而转为癫痫。因肝肾虚弱,经受突然刺激或长时间强刺激,受惊发病。
(3)痰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脸色发青、口唇青紫、手脚抽搐、身体僵直,并伴有异常叫声。
病因:一是温热积久,灼伤津液,蓄成痰饮。二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积为痰饮,或由进食生冷油腻过多,消化不良,积为痰饮,遇诱因发为癫痫。
(4)食痫
症状:脸色发青、脘腹胀满、腹痛、恶心、呕吐、大便秽臭或便秘。发作时两眼发直、四肢抽搐,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儿哺乳不节,伤及脾胃。二是母乳有问题,或者含有较强的刺激成分,如酒精或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成分等,伤及小儿脾胃。三是常人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尤其易转为痰痫。
(5)虚痫
症状:平素脸色发白或脸色晦黯,常头晕目眩、腰酸腿软,或肢体乏力、耳鸣、失眠、精神萎靡不振。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失神、四肢颤动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者神情呆痴,无行为意识。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脏器不健,若生活调理不当,遇饮食、寒热、情感等刺激因素发病。二是久病不愈,造成肝肾亏虚或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导致精血不足,脾胃虚弱造成运化失职,饮食聚积生痰,蒙蔽清窍。三是外伤、产后失血过多或贫血等因素带来不足之症。四是积劳成虚,不胜外邪。
(6)瘀痫
症状: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侧肢体抽搐、局部肌肉抽动、两眼直视或向一侧斜视,有时伴有尖叫声,有些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发作过后体乏无力。
病因:一是脑外伤或是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综合征。二是部分脏器由于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证,影响血液循环。三是气滞脉络,造成气血不畅。
(7)滞痫
症状:发病前常表现出忧郁、焦躁、容易生气乃至发火、胸满腹胀或者腹痛难忍。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轻者失神、脸色苍白或蜡黄、目光呆痴、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觉地蠕动。
病因:一为气滞,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气难消,肝气郁滞,或者气滞胸膈。二为脾胃失调,多生津液,阻遏气机。三为肠道不畅,清气不举,浊气难下,或因宿便滞留,津液难通,浊气上逆。四为经脉阻滞,气机不畅,甚而导致清窍失养。 一.动脉硬化。年龄增大、动脉硬化,血液的供应相应出现障碍,一旦气候转变,天气变冷,这种障碍就会更加突出,于是手脚就会出现抽筋的现象。这就是中老年人半夜脚抽筋的主要原因。

二.血脂高。因为血脂高,血液粘稠度高,血液的流动减慢,这样就更容易出现半夜脚抽筋。

三.缺钙。缺钙也是比较常见的原因。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比较多见。一旦身体缺钙,不但中老年人,即使是年青人也会抽筋;不仅晚上,白天也容易出现抽筋的现象。

四.心脏病。尤其心功能不全的人会使手脚抽筋加重。因为全身的肌肉营养要依靠心脏搏出血液供应,心脏功能不全,血液的供应当然会比较差一些。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