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切诊的定义及内容

时间: 2023-11-02 14:17:01

12年中医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病案书写格式

三、中医病案的书写格式

(一)门诊病案

由于门诊病人较多,诊病的时间较短,因此门诊病案书写一般不要求过于详尽。但病历的主要内容必须具备,其格式简述如下:

门诊首次病案书写格式及内容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工作单位 就诊时间

问诊:

主诉:

病史:

望、闻、切诊:

辨症分析:

诊断:(病名后的括号内写证型)

治法

方药:(方名、药味及剂量)

医嘱:

医师签全名:

年 月 日

(二)住院病案

住院病案格式的内容和要求

住院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婚否

民族 籍贯

职业 工作单位

家庭住址 入院日期

病史陈述者 病史采集时间

发病节气 家属姓名

电话号码

(1)问诊

①主诉:简炼,提纲式地记录病人自觉最痛苦的一个或几个主要证候及其部位、性质、特点、时间等。

②现病史:较详细地记述发病时间、诱因、主要证候、伴随证候、治疗经过及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还要围绕主症,按“十问”了解一般情况。

③既往史:了解过去的健康和患病情况。

④个人史:个人的嗜好、性情、喜恶及居住条件、劳动卫生、预防注射等。妇女还应询问月经、婚育情况。

⑤家族史:了解病者家属成员的健康情况及已故成员的死亡原因。

(2)望诊:

①全身:

神:神志是否清醒,精神如何。

色:指气色。面色是否正常,有无病色。如青、赤、黄、白、黑,或鲜明、暗晦、枯涩等。

形态:指形体动态,高矮、胖瘦、强弱、胸廓的宽厚与狭窄,皮肤的润泽与枯燥,注意有无天柱骨倒,肌肤甲错,龟背、鸡胸,震颤,瘫痪,浮肿以及头面部,四肢,行走坐卧等是否正常。

②分部:舌象:应详细描述。

描述头面、毛发、目、鼻、耳、唇口、齿、龈、咽喉、颈、胸、腹背、皮肤、手(足)指(趾)甲等总部位的情况,小儿还应检查食指络脉。

排泄物:大便的颜色、量、形;小便的色、量;呕吐物的内容、色、量;痰涎的形、色、量。

(3)闻诊

①听:听声音,包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腹声、儿啼声、嗳气、呃逆、哮声、呻吟等。

②嗅:注意病人的口、鼻、身体有无异常气味以及了解大便,小便,经带的气味。

(4)切诊

①切脉:详细记述脉象,如左右,寸、关、尺,或浮、中、沉脉,有差别时必须记录清楚。

②按诊。头面部、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的温度、湿度;有无触痛拒按;腹部有无积聚痞块;颈、腋、腹股沟处是否有瘰疠,瘿瘤、肿物等;耳穴、体穴之压痛,虚里跳动,水肿压痕等。

(5)专科应有的检查,如外科,五官科等检查。

(6)四诊摘要

(7)辨证分析

(8)诊断:

中医病名(证型)

西医病名

(9)治疗计划

①治则

②方药及其它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其它外治法。

③调护

实习医师

住院医师(签全名)

主治医师

年 月 日

望闻问切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的时候医学没有那么发达,中医就是依靠望闻问切来帮助人们治疗疾病的,其实这种方法开始时候对于很多西医来讲都是不能理解的,望闻问切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我们相信的了解过就知道其实望闻问切真的是很有依据的。

一、望,就是从病人的眼睛或是脸色等等身体部位看疾病,如果人的眼睛没有神,多半是有病的征兆了,如果一个人的眼睛明亮,同时脸色还很好,声音也很洪亮流畅,就说明了这人比较健康;中医无论是从眼睛还是鼻子,或是从舌头其实都是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的,也就是说人体的五官就会透露出你的健康情况的哦。

二、闻,闻就是用鼻子和耳朵来聆听病人的身体现状,像是通过说话的声音、咳嗽的声音、或是呼吸声音中都是可以听出一些问题的。如果身体中的气粗声高、重浊的一般是寒症;如果声音低沉多数都是因为身体的气虚造成的;同时如果用鼻子闻的话,可能会涉及到口腔和其他分泌物的味道,如果有口臭或是汗臭的情况,多半说明了身体湿热;如果身体的味道有腥味或是气味不重的属虚症。

三、问,现在人们去看医生还是会被医生问道很多问题的,像是出汗或是咳嗽,或是排便或是饮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人们在看病的时候会被问道的东西,即使是小感冒也会被问很多的,因为不同的症状就预示着你病情也肯能是不一样的。民间流传的民歌是这样唱的: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均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带。

四、切,就是中医中的把脉了。把脉是老中医的拿手好戏了,切脉部位多在寸口,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因五脏六腑的脉都会合於此脉,可以从脉象看出身体五脏和气血运行的情况,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

拓展资料: 虽然说老中医用的望闻问切可能没有某些仪器测量的那么准确,可是也是一种很好的诊病的方法,现在医生有了先进的仪器一样还是会使用望闻问切的。如果你也感兴趣可以自己学习一些望闻问切的知识了。

脉诊的源远流长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到了汉代,脉诊就更加普遍了。《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淳于意(又叫仓公,约前205—?)就曾跟从他的老师公乘阳庆学习脉法达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阳庆传给他的《扁鹊脉书》。从《史记》记载的淳于意看病的“诊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看病必先诊脉。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可以看出脉诊已经广泛用于临床,并且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更加实际的学问。此后,我国古代脉学著述不断增多。许多名医都精通脉学,例如,明代的李时珍对脉学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等书。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脉学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种。其中虽有重复,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古代脉学的发展。
源流述要
脉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属切诊。切诊是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诊断方法,虽居四诊之末,但它最具中医特色,是四诊中唯一直接触到患者人体的重要诊法。其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文献之众多,涉及医学范围之广泛,都是望、闻、问三诊所不能比拟的。
切诊主要指切脉,亦称脉诊。脉诊的起源几乎与中医学的历史一样悠久,其创始者已无从查考。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记“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为据,认为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鹊时代。《淮南子》指出:“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秘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盐铁论》亦称:“扁鹊抚息脉而知疾之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乏而调阳。”说明扁鹊至迟在西汉时已被公认为名闻天下的诊脉专家。
扁鹊之后,善诊脉者首推西汉初年的仓公淳于意。《史记》称其“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淳于意曾指出:“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史记》所载仓公25则诊籍,涉及脉象20多种,后代常用脉象名几乎都可在诊籍中找到。仓公脉学来源于其师公乘阳庆所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而其本人又以“上下经五诊”等脉学书籍教授“喜脉来学”的杜信等人。诊籍中多处出现的“脉法”,也可能是当时流传的脉学专著。可惜这些古脉书早已散佚,没有流传下来。
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脉书,是张家界汉墓出土的简书《阴阳脉死候》、《脉法》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阴阳脉死候》、《脉法》等。据专家考释,这些简帛书所涉及的诊脉部位有两类:一是诊内踝上方五寸及内踝直上方的动脉处;一是诊下肢足少阴及上肢手太阴、手少阴三处动脉。而涉及的脉象只有盈与虚、滑与涩、静与动三组六种。此外,还有涉及预后判断的三阴脉死候脉象等。这些脉法较之《内经》,更为单纯简略,属于仓公、《内经》之前的古脉法。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保存脉学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医学经典。有关脉学理论及诊脉方法的专论,就有《玉版论要》、《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玉机真脏论》、《三部九候论》、《论疾诊尺》等篇,内容涉及脉诊方法、时间、部位及脉学的生理、病理变化等许多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脉学的水平。关于诊脉的部位和方法,记有“十二经诊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以及“尺肤诊”、“色脉诊”、“色脉尺诊”与色诊相结合的诊法等。《内经》记载的脉象远比后世复杂得多。典型的脉名就有:浮、沉、大、小、滑、涩、细、疾、迟、代、钩、盛、躁、喘、数、弦、濡、软、弱、轻、虚、长、实、强、微、衰、急、散、毛、坚、营、石、搏、静、紧、结、动、短、缓、绝、横、瘦、徐、少、平、揣、鼓、革、促、劲、洪、满、疏、格关溢覆等,再加上非典型的、复合的以及一些难以索解的脉名脉形,总数有近百种。这些复杂的脉名,一方面反映了《内经》细大不捐,搜罗广播,是脉法形成阶段的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内经》脉法急需规范统一完善的机括。关于脉象主病,《内经》的论述也很详瞻,涉及各个方面。在形式上它以四时脉、真脏脉、平脉、病脉等进行分析说明,不仅明确地论述了脉象形态及临床意义,而且还对生活起居、气候环境、时令季节、昼夜变化等因素对脉学的影响也作了交代。总之,《内经》虽非脉学专著,但它所记载的丰富多彩的脉法内容,既是对脉学形成早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又为脉学的规范发展准备了充足的素材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内经》作为最古老的脉学经典,既具有史料价值,又是中医脉学发展的奠基之作,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理论和临床上的实际意义。
上乘《内经》,下启《脉经》,对脉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伪托秦越人所撰的《难经》。《难经》内容简洁,篇幅不大,但其论述脉诊的内容却十分丰富。全书专论脉学的部分就有22难,加上其他兼论脉学的部分,大约占了全书的1/3。所论脉学内容,包括脉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正常反常脉象等。特别是书中首先提出并基本完成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不论在方法还是理论上,都是对《内经》脉法的重大突破和超越。客观地说,《内经》已对寸口脉给予了高度重视,,“人迎寸口诊法”、“尺寸诊法”均和寸口相关联,为脉诊独取寸口提供了理论基础。《难经》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完成了脉诊方法的改革。独取寸口的诊脉法不仅诊察方便,易行实用,关键还在于它能准确地解决脉诊的定性问题,而这点又恰好是辩证施治最简要的指标。此后一千多年,脉诊就是沿着独取寸口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脉诊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确立了脉证合参,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临床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张仲景的脉学思想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各种脉象划分为阴和阳两大类,对于临证辨别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具有重要意义。其诊脉方法以寸口脉为主,而又有所发挥,还经常结合不同病证诊察“趺阳”、“太溪”脉,合称为仲景三部脉法。观察三部脉象可以推测肾气盛衰及胃气的存亡情况,对判断病情的吉凶逆顺可以提供可靠的依据。书中论及的脉象多达七八十种,单纯脉近20种,后代的常见脉名几乎都可以在两书中找到。因此,仲景之书虽非脉学专著,但在改进诊脉方法和在脉证结合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
与张仲景同时的华佗,精通脉法,“治其病,手脉之候,其验若神”(《三国志·魏志》),也是脉学发展的有功之士。传世的《中藏经》虽非华佗亲著,但书中保存了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与经验是肯定无疑的。反映在《中藏经》一书中的脉学成就,有几点值得注意的:一是提出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脉法,并有较系统阐述;二是丰富发展了阴阳、脏腑脉法,使其更趋完善、系统;三是区分寸关尺三部,明确了其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四是在脉象论述中不仅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还广泛运用了五行学说,这是与仲景脉法显著不同的。华佗脉法是《脉经》诞生之前,脉学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脉学的规范统一和继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脉学发展到魏晋时代,不仅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诊法更为简便实用,而且凭脉辨证、脉证并重,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大,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丰富的脉学内容散见于各家的著作之中,难免互兹偏见,混乱不一,况且“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学习掌握,传播教授,均很困难。因此,如何将分散混乱的脉学内容规范统一起来,使其自成体系,将深奥的脉学知识加以科学整理,阐释发挥,晰其奥,阐其微,使其通俗易懂,便于学习掌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晋王叔和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顺应时代的需要,撰写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脉经》的脉学成就是巨大的,它不仅辑集载录了《黄帝内经》以来,扁鹊、张仲景、华佗以及“王、阮、傅、戴、关、葛、吕、张”等历代诸家的脉法论述,而且通过其分析归纳,系统整理,对诊脉方法、脉学理论及脉诊临床意义作出了统一规范或明确阐释,使脉学更趋科学实用。在诊脉部位和方法上,《脉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独取寸口”的诊法,首次提出腕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这一寸口三部定位法,清楚地划分了寸关尺的部位和各占的长度,并且明确了左手寸关尺分主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主肺脾命门等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这不仅解决了寸口脉诊的有关技术问题,而且使独诊寸口法在分布主病方面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内容。在脉学理论的建设方面,《脉经》重点对脉象的名称和形态描述加以规范统一,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且对每种脉象的形态作出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对各种反常脉的病理意义亦作出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样,《脉经》所载脉象由于名称划一,指标明确,临证实用,易于推广,因而得到广泛承认,并成为后世脉法的准则。在脉诊临床联系上,《脉经》把脉象主病与证候辨识结合起来,使脉法成为临床使用的诊断技术,使脉象成为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从而提高了脉诊的临床价值及意义。后来脉诊几乎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帜,这与《脉经》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总之,《脉经》的撰成,完成了对古脉法的改革和完善,使脉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而《脉经》被誉为脉学之圭臬、脉学发展的里程碑,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脉经》所确立的脉法规则及原则,沿用至今近两千年,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脉经》收载编辑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除《内经》、《难经》及仲景、华佗之书外,尚有《脉法赞》、《四时经》等,其中有的原书已经散佚,幸赖此书得以存其吉光片羽。因此本书对于研究古代脉学,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脉经》不但对中国医学有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早已流传阿拉伯、土耳其、朝鲜、日本等国,对世界医学也有很大影响。
《脉经》以后,脉学长期处于继承、补充的状态,有时略有发展,但始终没有重大的前进和突破。《脉经》以后出现了不少脉学专书,虽无超越《脉经》之作,但在普及和完善脉学知识方面,亦有许多可观者。这些著作大概可分为两类:一为歌诀型的通俗本,一为提掣性的提要本。
歌诀型的读本,首推六朝高阳生伪撰的《王叔和脉诀》。全书用七言歌诀写成,计有脉赋、诊入式、五脏六腑脉法、七表八里九道脉类、诸病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长短歌诀二百余首。该书以歌诀形式阐述脉理脉象,内容要而不繁,文字通俗易懂,易记易诵,极其通行,对普及推广脉学知识有过较大影响。但由于书系伪撰,文词鄙俚,向为学者所垢,导致历史上对《脉诀》的批判竟长达数百年之久。其实公正地说,《脉诀》原无大错,除了在脉类中遗漏了数脉以外,其余无论是脉名、独诊寸口,还是三部分主脏腑及诸病脉法,皆系祖述数和原意,并有所发挥。而七表八里九道脉的分类,为高阳生首创,后代宗之者也不是没有,如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朱肱的《类证活人书》、杨士瀛《医脉真经》、原题朱丹溪著的《丹溪脉诀指掌》、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张璧的《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并治法》即是。
《脉诀》之后,以歌诀为体,或以“脉诀”为名的,还有唐代杜光庭的《玉函经》、宋代崔嘉彦的《崔氏脉诀》及其衍生链。这是与《王叔和脉诀》不同的另一“脉诀”系列。
《玉函经》原名《生死歌诀》,今存元刊崔嘉彦注释本。全书共3卷,仿《叔和脉诀》体,为七言歌诀。曹秉文序称:“书中专论脉理,辨五色,察五气,辞虽简而义则深,又得紫虚真人崔嘉彦详加注释,更觉洞彻本源。”其内容以论死脉为主,兼论各脉主病,对根据脉象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有许多独到的阐释。在古脉书多佚的今天,本书对研究古代脉法具有较大参考价值。同时,崔氏注中引有许多古佚书,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崔氏脉诀》以四言韵语形式写成,共682句,内容大体包括脉的生理、脉与阴阳气血营卫的关系、诊脉部位、诊脉方法、六部配脏腑、上中下配三焦、七表八里九道脉、中风伤寒等各种杂病脉、六经病脉、妇人小儿脉、四时五脏脉等,提及的脉象有27种。由于该书以《难经》浮、沉、迟、数四脉为总,以风、气、冷、热四气主病,提纲掣领,言简意赅,因而备受历代医家重视。书成不久,崔氏弟子刘开即加修订而成《刘三点脉诀》。金代李杲曾为此书批注,后收入《东垣十书》中。明代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予删订,改名为《四言举要》、时珍辑入《濒湖脉学》中。李中梓亦据是书修订为《新著四言脉诀》,收入《医宗必读》中。明末清初王绍隆、潘辑又据李言闻删订本增补注释而成《医灯续焰》。还有康熙、乾隆刊印黄熺注释的《四言举要》、王道纯修订的《脉诀四言举要》、黄宫绣修订的《新增四言脉要》等。《崔氏脉诀》系列的形成及传承延续,无疑为脉法的传授、推广做出了贡献。
此外,历史上围绕伪《王叔和脉诀》的辩证批驳,不仅繁荣活跃了学术,带动了脉学的普及发展,同时也涌现出象《脉诀刊误》、《濒湖脉学》、《脉诀汇辨》等以辨正《脉诀》名世的脉学著作。这些辨正之作,辨伪证真,纠谬改错,不遗余力的征引《脉经》原文及《内经》、《难经》、张仲景的脉学论述,作为批判的武器,对《脉诀》逐条求证驳难,正本清源。这样的批驳,不仅澄清了疑惑错讹,同时更加彰明扩大了《脉经》的影响。尤其李时珍《濒湖脉学》在驳正《脉诀》内容的基础上,亦沿用《脉经》的歌诀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叔和之学,既解决了一般习医者的教材需要,又防止了《脉诀》的“谬种流传”,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脉学著作,即使今天仍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书。
至于提纲掣领性的脉学著作,或扼要介绍脉学知识,或针对某一问题重点阐释,可谓层出不穷,代不乏述。
隋唐时代,据有关书目记载,脉学专著不下30部,可惜都已散佚不传,其具体内容已无从了解。但是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几部名著大量引述《脉经》内容的情况来看,说明《脉经》对隋唐脉学的影响是广泛的。
宋代,施发《察病指南》是现存较早的诊法学专著,内容以脉诊为主,兼及一般诊法。全书首论脉法基本理论、基本技巧,此按七表八里九道脉分类法,记述24种脉象的脉形主病等,末论诸病生死脉法及妇人、小儿脉法等,内容精要,颇切实用。尤其书中载有33幅脉象示意图,在《脉经》脉图久佚的情况下,实开脉象图示之先河,不仅对推广和传授脉法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完善脉学作出了贡献。
继《察病指南》之后,杨士瀛《医脉真经》亦是宋代较有影响的脉学专著。该书虽以《王叔和脉诀》为经,但能参以百家之言,去其谬而撷其精,尤其是三部九候、脏腑部位、脉病消息等内容,多有前人未发之间。
除上述两书外,传世的宋代脉学著作尚有萧世基《脉粹》、崔嘉彦《脉诀秘旨》、刘开《脉诀理玄秘要》、黎民寿《脉诀精要》等。但这些著作均收藏于日本国,国内只有个别抄本。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流派的形成,刘、李、朱、张四大家于脉学皆有所贡献,尤其在脉诊与临床的运用联系上,四家各以其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充实发展了脉证结合的内容。这一时期的脉学名著主要有:原题朱震亨实为李杲所撰的《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或称《脉诀指掌图》),滑寿《诊家枢要》等。《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从胃气为本的观点出发,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内容包括三部九候、七表八里九道脉、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男女诸病及诊脉截法断病歌等,有一定特色。惜其图过于简单,往往有图不达意之嫌。
《诊家枢要》为滑寿的匠心之作,书中论及脉理脉法、四时五脏平脉、三部九候之脏腑分属、诸种病脉,颇有新见。尤其书中“脉阴阳类成”篇,以两种相反的脉象对照比较的方法,对浮、沉、迟、数、虚、实、洪、微、弦、缓、滑、涩、长、短、大、小、紧、弱、动、伏、促、结、芤、革、濡、牢、疾、细、代、散30脉的名称、形态、主病进行了重点论述,条分缕析,简明扼要,颇切实用。
明清两代,脉学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许多医家对脉学都有研究,尤其以李时珍、张景岳、李中梓、李彦贞、周学霆、张璐、周学海等医家最享盛名。
李时珍的脉学成就前已述及,其《濒湖脉学》不仅作为批判伪《脉诀》的总结,而且作为脉学稳定发展的标志,所规范的27种脉象及其主病,为大多数医家所采纳,成为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
张景岳虽无脉学专著,但他在《景岳全书》中设“脉神章”专论,详述《内经》、《难经》、仲景及诸家脉义,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及胃气等,阐释至详,每有独到之见。
李中梓《诊家正眼》系其晚年经验久深之作,书中阐释脉学的基本理论,批驳高阳生《脉诀》的错误,介绍浮、沉、迟、数等28种脉象的形态主病,言简意明,辨精析详,且文字通俗,切于实用,流传甚广。
此外,朱栋隆《四海同春》,重视脏腑诊治及二十四脉辨别,“脉阐病源,药随脉定”,在脏腑脉证的辨治方面有独到贡献;梁学孟《国医宗旨》,主张按脉用药,突出了脉学的临床价值。
清代李彦贞(延昰)《脉诀汇辨》,汇集诸家脉学,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法,一方面批驳伪《脉诀》的错误,一方面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以脉参证,灵活运用脉法诊治疾病,很有特色。
周学霆《三指禅》,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脉学专书。周氏根据《内经》以平人定病脉的理论,以缓脉为诀,认为如能分清缓脉,即可提纲掣领,权度诸脉,并在缓脉的统领下,建立起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以微、细、虚、实等为22脉为对应网络的脉象系统,使人能清楚了解每对脉之间的差别特点,便于领悟掌握。书中还有40篇外感内伤疾病的脉诊专论,将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及其疾病的变化转归情况,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阐发,确定治法方药,颇且临床使用,最为医家推崇。
张璐《诊宗三味》专论脉理,首述脉学宗旨,次论脉位、脉象、经络,再详释32种脉象,并有口问、逆顺、妇人、小儿脉论等。全书论脉精辟,自成一家之说,在脉学上亦有较大影响。
周学海精于脉法,著有《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等脉学书四种,尤以《诊家直诀》最为著名。该书撷取《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历代医著中有关脉学的内容写成,实为《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全书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作为分析正脉、变脉的纲领,会通24脉,内容切要,足资临证参考。
还有贺升平的《脉要图注详解》、黄宫绣的《脉理求真》、卢之顾的《学古诊则》、沈金鳌的《脉象统类》、罗浩辑录的《诊家索引》等,均各有创见,各具特色,使脉学不断充实和完善。
(以上内容转引自高文铸主编《医经病源诊法名著集成》)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