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治疗伤寒验方(民间偏方:中医常识伤寒的诊断及治疗的制作方法)

时间: 2023-11-02 14:36:25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部不适,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和相对缓脉。本病又称为肠热病(enteric fever)。

1、伤寒劳复(身热,尿赤如血色)。用胡黄连一两、山栀子二两(去壳),加蜜半两拌匀,炒至微焦,研细,再加猪胆汗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另取生姜二片、乌梅一个,浸在三合童便中,半日后,去渣留尿,加温,饭后将药丸送下。

2、伤寒劳复(按:指伤寒病后,身体未复原而性交,引起旧病复发)。用鼠尿十四粒、韭根一大把,同煮开,去渣,再煮开二次,温服,得汗即愈,无汗可再服一剂。

3、伤寒发狂,胡言乱语。用铁粉二两、龙胆草一两,共研细,磨刀水调服。每服大人一钱,小儿五分。又方:用蚯蚓泥,凉水调服。又方:吞生鸡蛋一枚,有效(症见热极烦躁)。

4、伤寒无汗。用代赭石、干姜,等分为末,热醋调匀搽在两手心上,然后紧握双拳夹在大腿间。盖被静卧,汗出病愈。

5、伤寒尿涩,小腹胀满。用石燕研细,葱白汤调服半钱。以消胀为度。

6、伤寒咳逆。用雄黄一钱、酒一杯,同煎,病人趁热嗅其气。

7、治伤寒头痛。用连须葱白半斤、生姜二两,水煮,温服。

8、伤寒搐搦(汗出不止,手足抽筋)。用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共研为末,滴酒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捏扁,放足心下,外以葱白包住,扎好,在热水中浸脚,浸至膝部最好。水冷须换热。以遍身出汗为度。每隔三天,照此方治疗一次。

民间偏方:中医常识伤寒的诊断及治疗的制作方法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
一伤寒的诊断:
1.流行病学:当地伤寒流行,患者无伤寒病史与伤寒菌苗接触史,有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大多为3-4×109/L左右,并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为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随病情好转而逐渐上升。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10-20%有黑便或肉眼血便;大便潜血阳性者更多。
△血培养:是本病确诊的依据。第7-10病日血培养阳性率可达90%,第3周降为30-40%,第4周常为阴性。故应在体温上升阶段,抗生素应用前作血培养,要提高阳性率。采血量不应少于5毫升。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宜。
△粪便培养:在本病任何阶段,均可从粪便中分离到病原菌。第1周时阳性率10-15%,第3-4周时可达80%左右。3%患者粪便排菌可超过1年。
△尿培养:第3-4周培养阳性率较高,约25%。
△免疫学检查:肥达氏反应用于本病诊断已近90年。病后1周出现O、H凝集素,第3-4周时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而递增,第4-6周达到高峰。约10%患者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应用标准抗原检测,未经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时有诊断价值。病程中应逐周复查,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上升4倍以上才有意义。O凝集素增高提示为沙门氏菌属感染,而H凝集素则可鉴定沙门氏菌组别。预防接种后,H凝集效价明显上升,可持续数年之久,在其他疾病时可出现“回忆反应”。肥达反应的特异性不强,故评价时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近年来有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抗体,较肥达氏反应特异、敏感和快速。
二伤寒与其他几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1.粟粒性结核:长期发热,呈消耗病容,中毒症状显著,与本病表现相似。但该病盗汗及呼吸道症状较突出,脉搏增快,胸片可见大小一致对称均匀分布的结节性病变。抗痨治疗有效。
2.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可有发热,全身中毒表现,白细胞总数不高,甚至相对缓脉等酷似伤寒的表现。但该病往往先有胆道、泌尿道或用腹腔内感染等原发病灶。病程中易出现休克、DIC等。白细胞总数虽不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可检出致病菌。
3.病毒感染:热程可长达10-14天以上,白细胞总数不高;一般肝脾不大。肥达反应和细菌培养阴性。病程有自限性。
4.何杰金病:热型多样,多汗,有肝脾肿大及淋巴结肿大。但无明显毒血症状,白细胞不高。确认需有淋巴结病理检查为依据。
5.布氏杆菌病:长期发热,肝脾肿大,粒细胞正常或低下。有与牧畜(牛、羊、猪)接触或饮用未消毒的乳制品史,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波浪型),常有转移性关节疼痛或肌痛,出汗较多。血或骨髓培养可分离出布氏杆菌,Wright凝集反应可呈阳性。
6.恶性网状组织病:本病也可见持续发热、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但病情进展快而凶险,出血与贫血显著。同时骨髓中可见异常增大的网状细胞,胞浆丰富,核染色质细而成网状,多有核仁并有淋巴样、单核样及多核巨细胞等异常类型的恶网细胞。
7.斑疹伤寒:也有发热、皮疹、脾肝肿大。但本病发病急骤,体温上升迅速。脉搏也增速,皮疹增多,脱落后有色素沉着。白细胞在正常范围或稍增,中性粒细胞常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外斐氏反应阳性。应用特效抗生素(氯霉素、四环素等)后24-48小时体温即可退至正常。
8.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短程自退,热渗(肿)并存。皮疹多呈出血性,肾脏损害早而严重,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与血小板减少。临床呈五期经过。
三现代医学治疗:
1.一般护理: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轻度活动到逐步恢复正常生活。随时观察体温、脉搏和血压变化,注意身体各部位的卫生,防止褥疮与肺部感染。饮食应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恢复期病人饮食亢进忌吃质坚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发生。
2.药物治疗:
△氯霉素:每日2-3次,每次0.5克,口服。当体温降达正常后1-2日可减为半量,疗程14-21日。间歇疗法可减少复发率,初用量与上同,当体温降达正常后再用3日,停药5-7日,再用半量约1周,总疗程同上。用药期间应定期(1周)查白细胞计数。
△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每次2片,口服,疗程为2周左右。对磺胺过敏、肝肾功能减退与孕妇患者慎用,后者服本品期间停止哺乳。
△氨苄青霉素:限用于白细胞显著降低(3×109/L以下)或对以上两药治疗无效的伤寒患者。由于本品在淋巴液内浓度很高,且以活性形式自胆道排出,具有肝-肠循环作用,因此对胆囊感染、孕妇和带菌者尤为适宜。分3-4次肌注或静脉滴注,疗程为2-3周。
△呋喃唑酮:复发率较低,对造血系统无明显影响。每日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减半量服用5-7日即可停药。但它退热慢、对胃有 *** 并可能导致末稍神经炎。
△甲砜霉素:为本病次选药物,结构和氯霉素相似,在体外的抗菌效能较氯霉素略弱,对骨髓的毒性不着,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疗程与氯霉素相同。
四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气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面色黄滞,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10克,半夏9克,赤茯苓12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豆豉12克,厚朴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身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身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白腻或白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气化湿、佐以淡渗。
方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脘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方药:连朴饮加减。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山栀10克,淡豆豉10克,芦根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身热壮盛,口渴引饮,面赤大汗,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象洪大。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白虎汤加减。知母12克,生石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5.热入营血型: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血,舌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血散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生地黄20克,赤芍15克,黄连10克,山栀子10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6.气虚血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大便出血,量多,身热骤降,颜面苍白,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气固脱止血。
方药:先服独参汤,后用黄土汤加减。灶心土30克,生地黄20克,白术12克,制附子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7.气阴两伤,余热未清型:
症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神疲懒言,或低热不退,脉细弱,舌质嫩红,苔黄而干或光剥无苔。
治法:益气生津,清解余热。
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竹叶10克,生石膏、太子参各15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淮山药20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20克。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五对伤寒的预防:
△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隔离病人及带菌者。患者停用抗生素后1周,每周作尿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尤其要注意保护水源,注意饮食消毒,做好粪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处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在本病流行区可进行预防接种。国内常用伤寒、副伤寒甲、乙的三联混合菌苗。成人每周1次,连续3次,分别以0.5毫升、1.0毫升、1.0毫升菌苗作皮下注射。为维持足够的免疫水平,每年应加强注射1次,接种后2-3周,O凝集素效价即上升,维持数月,而H凝集素效价持续较久。预防接种可大大降低发病率。

提醒您:伤寒的诊断及治疗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伤寒论》——大柴胡汤

用了下药造成误治,柴胡证仍在的话,先给小柴胡汤。服了小柴胡汤后发生了“呕不止”的情况。呕不止是剧烈的呕吐反应,区别于小柴胡汤的“喜呕”。且有“心下急”,心下是胃的区域,感觉急结,里面有食物堵住了。

这都是因为病人有柴胡证,本来就上下不能交通,同时又有宿食积滞,堵在了胃肠里,于是形成了少阳和阳明的合病,此为大柴胡汤的方义。既然是少阳阳明的合病,阳明如何治呢?在大柴胡方后面的加减法里有提到,大柴胡汤是要加大黄二两的,没有大黄不成其为大柴胡汤。枳实加大黄,已经略具承气汤之意了,只是没有厚朴芒硝,用药发热量也轻些。大柴胡证的热是在中下焦,主要表现为便秘或腹泻,所以只是“郁郁微烦”,区别于小柴胡证的上热心烦。

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去了党参炙甘草,加了芍药、枳实和大黄组成的。加芍药是引津血下行,且去腹痛;加枳实、大黄是泻肠胃之实。去了党参炙甘草是因为肠胃有积滞有热,所以不用这种滋补的东西,只保留大枣和生姜建中。用生姜是因为有呕,当然也是因为胃虚。大柴胡汤的积滞不同于承气汤证,大柴胡汤有胃虚,是胃虚不能运化的瘀而生热、寒积化火的积滞;承气汤是真正的实热证的积滞,所以大柴胡汤里可以有生姜。

说到这个大柴胡主治胃虚而有火的积滞,我和大家来分享一个医案,是我前段时间治的一个,很有代表性。是一个痔疮出血的医案。张金文,男,青年。自述:痔疮出血疼痛,出血量很大,走路都受影响。刻诊:便秘干结,胃有些返流,大腿根部酸痛,腰酸痛。脉不稳定,时而亢躁,时而缓弱。平时食肉多,运动少。患者提供的症状不多。里证有便秘;表证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证却不明显。不明显不等于没有,往往不明显是最考验医生功力的时候,也是考验医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人体的时候。我是这样的考虑的。脉时而亢燥时而缓弱,或可理解如疟状,病在进退之间,类似于往来寒热,邪实津虚;胃返流是呕的类似证,其原理一样是胃弱,半表半里证是胃弱邪入引起的;我说过,《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可以统脏腑经络体系的,我们也可以参考经络辨证。

大腿根部两侧疼痛,为肝胆经。胆为厥阴,肝为少阳,络的是半表半里。综合来看可以视为有半表半里证。且失血而脉弱,又有痔疮肿痛便秘,寒热夹杂,情况复杂。不管多复杂,总之是有三阳并病,那就是治从少阳。便秘痔疮严重,便秘是阳明,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加减。

一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厚朴20大枣3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桂枝20当归20四剂

首先说为什么用干姜,因为脉虽然不稳定,总体来讲是偏虚弱的,干姜能温中救津液。桂枝当归是行血的,所谓血无止法,出血证通俗说是由血行不畅而溢出,通畅的水管和河流都不会外溢,哪里堵住了才会外溢。病人偏虚证,桂枝当归适用。这就是为什么止血药大多是活血药,比如三七。吴茱萸苦辛温是降胃之逆的。厚朴不用讲,下气宽肠。现在来看看效果。四剂未尽出血即止;便秘基本缓解;大腿根部疼痛减轻;痔疮还会痛;小便时微有涩痛感。

二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熟大黄5厚朴20大枣2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肉桂20当归20滑石20(包煎)四剂

滑石寒滑而除下焦湿热,且润滑尿道涩痛。现在来看效果。患者服完后告诉我痔疮基本好了,小便涩痛也消失。痔疮这个病很难短期除根,嘱病人多吃素多运动善后。所以治病不可拘泥,有胃虚中虚,就可用姜,有大肠湿热就可用大黄。这其中并不矛盾,有是证用是药,这才是经方法度。

好,先讲到这,休息十五分钟,接着讲大柴胡汤。刚才有朋友问道药的问题。先说大黄,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一般来讲,药制后气便减,味便厚。更易走下焦。承气汤里的大黄就是注明酒洗的。这是酒大黄,熟大黄比酒大黄更温和。取其缓下,一般用它。枳壳和枳实,性质差不多,枳壳温和些,枳实峻烈些。

好,接着讲大柴胡汤的加减。在临证上,如果热象明显,生姜也可以去掉,甚至可再加生石膏,只留大枣建中即可;如果水饮明显,则可以将生姜换成白术;如果肠胃有腐浊,可以将生姜换成藿香佩兰。如果有大柴胡证且寒象明显,是寒积化火的肠胃积滞,则可以将生姜换成干姜。经方要如此灵活加减才更能效如桴鼓。大柴胡之所以能如此广泛的运用,是因为有半表半里证,同时有下焦瘀滞的局面非常多见。这种下焦瘀滞不仅限于肠胃积滞,也包括淤血。芍药和大黄的组合就是可以祛瘀血的。经方大家胡希恕很擅于用大柴胡治疗各种疾病,甚至有“大茶壶”(谐音)的外号。胡老常用用大柴胡治疗哮喘、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的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往往伴有淤血证,大柴胡里的芍药和大黄的都能下淤血。当然,可以再加当归、川芎、丹皮、桃仁等去淤血的药,显效更快。

前面我说过,大柴胡再疑难症重症上很常用,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个这样的病例。曾某、女、成人。刻诊:脖子上长了个肿瘤,手摸有小芒果大小。汗出多,尤其是晚上。胸中和脖子略有阻塞感,偶有气窜感。大便二三日一行,略不爽。脉象左右皆浮燥,沉取略偏虚;右脉偏有力。病人害怕是恶性的,要去医院检查,又惧怕手术,因为脖子上神经血管太多,手术不好做。我说要不先吃中药治一段时间,管它是什么,只要吃中药能消掉不就没事了吗。下面说一下辨证思路。病家证不多,亦不是很明显。胸塞可以理解为胸肋苦满范畴;便不爽是阳明。可以从大柴胡论治。汗出多,太阳病,桂枝汤。那就是大柴胡合桂枝汤加减。

柴胡25黄芩15生半夏50大枣15枳实20厚朴20白芍15藿香10大黄6桂枝15炙甘草15生石膏60夏枯草15生锻牡蛎各25

先说为什么去生姜加生石膏,因为脉浮躁,且右脉略显有力。这是有标热,加石膏。散坚结,牡蛎石膏夏枯草半夏皆有此效。为什么加藿香?因为是夏天,中焦易湿阻。这是考虑到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可以考虑,但前提必须是人体的反应,病人舌象湿滑。

《伤寒论》体系是以人体实实在在的证为依据的。我不是反对五运六气,我反对的是抛开人体的实证谈五运六气。我们治的是人体,治的又不是天地。证轻药也轻,除半夏牡蛎外,剂量都不重。现在来看效果。服药一周后,瘤子明显缩小。大便通,去大黄,再服。前后共服药十五剂,瘤子用手基本就摸不到了。病势已去,停药。嘱其注意生活规律,心情舒畅,多食海带散结。不久后瘤子完全消失。大柴胡汤里新出现一味没讲过的药,枳实。枳实这味药是橘类的幼果,其味香烈而苦辛,是破气药,上能破胸之气满;中能消痞导滞;下能破大肠之气闭气结。和厚朴作用相近似,只不过厚朴温厚,枳实峻烈。厚朴苦温,香味淡厚而非浓烈,苦走下,厚也走下,在经方中主要用于除腹满;枳实主要用于去胸满。二药常同用。

《伤寒论》笔记36| 病后调理方-栀子豉汤及变方

八四、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这一条辨是张仲景在用经方治证时,病治好了,还有一些后遗证,用来收尾的,很简单的处方,用到食用的豆豉,可谓药简力专。

病愈后病人不得眠,用栀子豉汤,该方主虚烦。若呼吸短,加甘草,若呕吐,加生姜。桅子和豆豉都是轻微的药,为 病后调理方 。

栀子 味苦,是花,质轻,去虚热;与黄芩黄连不同,后者是根,质重,入里。 豆豉 生胃的阴津,已经用过大枣、甘草,“心中”指胃,胃里怪怪的,“反复颠倒”,也说不出哪里不舒服。栀子豆豉汤去心中虚热,补胃的津液,用于 治疗虚症失眠 。

【神农本草】栀子味苦,寒,无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为泻火要药。

【倪师增补神农本草】豆豉色黑味咸无毒,形如心,色如肾,味咸入肾,故治火中之水,令水火相济。主治心中懊憹,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烦。

如何辨虚实? 虚热的人脉无力,重按就不见了,舌苔淡黄;实热的人舌苔黄且干裂。

“ 若少气者 ”,人没力气,加甘草滋补。甘草除了入脾(主四肢)、生肠胃津液外,这里用的目的就是担心肠胃里有坏死的食物,用甘草解百毒。

“ 若呕者 ”,加生姜。经方里去呕,有生姜,还有半夏,如何取用?张仲景大部分用生半夏止呕,同时用生姜解半夏的毒,会用半夏都是因为有停水,胃里有水。

水生万物,可以滋养人,也可以让人生病。正常人身体里的水是气化的水,是热水,一旦有冷水必须排掉,不排掉的话新水不会出来。水不够时会渴,病刚愈时元气刚刚恢复,胃火很小,大量的水下去,胃里会停水,其实口喝是好转的表现,应“少少与饮之”。当胃里有停水时,这个水是寒水,必须快速排掉,否则胃里若有宿食,再碰到寒水,食物就发酵烂掉,张仲景多用生半夏来利水。

这里为什么不用半夏 ?因为这里津液刚回来,还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把津液利掉,所以选了半天用生姜,生姜能止呕,又是食物,还能去腥。

栀子生姜豉汤只用于表邪下陷到胃或食物中毒造成吐,如果有下利,这汤剂就不管用了,要用葛芩连汤。一般来说,上吐下泻一定是热证,也就是西医讲的发炎了。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香豉四合绵裹。

用量与煎煮法:

栀子与香豉等量,各5钱。先煮栀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烂),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二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用量与煎煮法:

栀子与香豉等量,各5钱,甘草2钱。先煮栀子,再放豆豉(容易煮烂),四碗煮两碗,去滓,分温二服。

八五、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息,“栀子豉汤”主之。

有表证发汗后,被攻下了,感觉烦热,呼吸不过来,也是栀子豉汤证。

八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麻黄汤证发汗后,未痊愈,胃痛,也用栀子豉汤。

八四、八五、八六都是因为病人平时肠胃功能弱,一发汗津液不足出现虚热。

八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

用到干姜代表里虚,且是寒虚。上焦(肺)和中焦(胃)寒时都会用到干姜,如干姜附子汤,干姜管上中焦,不管下焦,炮附子管下焦。寒就是胃的蠕动慢(一吸两三至)。

攻下的药大部分是寒凉的,“身热不去”,外热里寒,用干姜温中,让肠胃的热度恢复,从而恢复正常的蠕动。生姜是散寒,没有温的力量。

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用量及煎煮法:

栀子豆豉等量,各4钱,干姜2钱。四碗煮两碗,去滓,分二服。

八九、凡用“栀子豉汤”,病患旧微溏者,下可与服之。

病人本身肠胃虚寒,大便微溏的,不开寒凉的药。栀子豉汤本身是寒凉的药,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可以加点干姜温中,或加白术茯苓去湿。

小结:

纵观以上六个条辨,凡太阳证,用汗吐下常规去表邪后,出现虚烦、虚热、胃不舒服者,均是因为平时肠胃功能不太好,或虚弱或里寒,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时时呵护好肠胃,尽量吃家里做的饭菜。那些长寿之人,都是在家吃自己煮的饭菜,即使粗茶淡饭,也能保证新鲜无添加,很多肠胃有问题的人多在外面吃饭。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