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什么是疫病?

时间: 2023-11-02 14:41:56

疫病,是一种异常的病邪,自古以来,就有温疫、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疫疠之气的发生,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变化,加之污秽湿浊之物,腐化熏蒸而成。这种腐秽之气,随着空气流动而散布,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流行。疫病之气,虽然也属于外界的致病因素,但和六淫不同,它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因素。古人早就认识到时行疫病是杂气所感,非关风寒暑湿燥火,如《温疫论》中指出:“温疫之为病,非温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疫疠有以下特点:①发病急骤,病变较快。②流行性广,传染性强。③病情严重,死亡率高。④侵入人体的途径,多从口鼻而入。⑤无论男女老少,体质或强或弱,触之皆能发病。古人对此早有详细描述,如“五疫之至,皆相传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人感乖戾之气而发病,则病气转相传易,乃至灭门”。说明古代对疫病的传染性和严重性,早就有明确的认识。

疫疠致病可以散发,也可以形成瘟疫大面积的流行,如大头瘟、白喉、烂喉丹痧、霍乱、天花等传染病。

瘟疫一词常常出现在古装剧里,它是什么病,有什么症状?

古装剧中出现的瘟疫通俗说来,就是现代的传染病。而瘟疫指的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类传染性强的病症。瘟疫的出现主要是由容易传染且感染性强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引起的,非典、鼠疫、天花、流感也属于一种瘟疫。

至于瘟疫的症状,在古籍《丹溪心法·瘟疫五》中有记载,里面记录得了瘟疫的人的特点是发病很快,一旦发病死亡率特别高,而且容易出现一开始怕冷继而浑身发热,还会伴随头疼、舌头发白等症状出现。

在我国古代,瘟疫常出现于恶劣环境中,如战后尸横遍野之时微生物和病毒大量生长容易引发瘟疫。同时,在类似旱灾、洪水这样的天灾过后,也容易出现瘟疫。古时每每天灾过后,生态环境一定程度被破坏,这便意味着当时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因而极易出现病菌、微生物等大量繁殖的情况,而古代环境卫生难以维护,一旦病菌入体,便容易引发瘟疫。

同时,瘟疫在我国古代的各个朝代皆有记载,如春秋时期的《吕氏春秋·季春纪》中就有说:“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书中指明,在我国春秋时期的时候,人们对瘟疫就不陌生,并且已经摸索除了瘟疫的一些规律,继而侧面表明我国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对瘟疫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春秋时期的古人发现,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有出现瘟疫的可能,而时令之气不正时,即天气反常之时,就容易出现瘟疫。可见,瘟疫无论出现于何时都害人不浅,由古至今,人类都在与瘟疫斗智斗勇。

请问作物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是什么?

1、性质不同:早疫病属真菌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晚疫病病菌以菌丝体在带病的马铃薯块茎内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危害并越冬。

2、特点不同:早疫病主要为害作物的茎、叶、果等部分,以叶片和茎叶分支处最易发病。晚疫病往往是茎秆、叶片、果实同时迅速发病。

3、颜色不同:晚疫病茎秆变深褐色且呈腐烂状,叶片上有水浸状不规则病斑,叶背面的病健交界处多生白霉,果实尤其是青果上生有油渍状稍凹陷的病斑。早疫病的病斑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是该病的典型识别症状。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收薯、藏薯、切薯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减少贮藏及田间初侵染源。?

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

4、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在马铃薯生长期加强病害监测,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深埋销毁,同时在中心病株周围用药进行喷雾,间隔7~10d喷施一次,连喷3~4次。若雨水频繁,喷药间隔期适当缩短,增加喷药1~2次。

-晚疫病

-早疫病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