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后世脉法时代的学术的背景及其影响

时间: 2023-11-02 15:49:21

金朝四大名医之首张从正简介,张从正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人物经历 张从正,睢州考城县人,幼年从父学医,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勤奋自坜,弱冠成器;中年时代,即成一方名医。他用药也以寒、凉为多。他以为风寒等是在天之邪气,雨露等是地之邪气,最容易使人染病。饮食的酸苦甘咸等是水的各种邪气,也是致病的原因,认为这些病因都不是人体内所应有的,一经致病;就应当祛除体外。祛除方法采用汗、下、吐三法为要,凡风寒痼冷等所致,疾病在下,可用下法;凡是风痰宿食所致,可用吐法。他行医奔波于陈州介徐州、开封、归德数十府、州、县,医疾救亡,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敬仰。

金宣宗兴定年间,谕诏从正,补太医,因非其所愿,不久辞职归里,后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今在《儒门事亲》中五卷之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个人作品 在学术上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

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

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思想 张从正将疾病产生的病因总归于外界不同邪气的侵袭。他强调邪气致病,并非忽略人体之虚,或者忽略在疾病过程中有正虚的—面。他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邪气的作用,若先补其正气则真气未旺,反而助长邪气的作用,更损伤正气,反而使人体正气得不到恢复。就象鲧治理洪水以筑堤之法,由于不疏通河道,反使洪水得不到控制。祛邪之法有似于治洪水疏通河道,反而使邪气得以祛除,正气得以康复。所以张子和提出了攻邪即是扶正的辨证关系,认为“不补之中,真补存焉”。其祛邪理论强调了人体应以气血通达为常。他认为,“《内经》一书,唯以血气流通为贵。”因此,张子和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陈s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的观点,认为通过攻邪之法,可以调畅气机,疏达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正因为张子和十分重视邪气致病和气血流通的理论,因此,其对补法的运用十分谨慎。强调补法的运用应当针对病情,不能滥用。反对无病之人滥服补药,对于患病之人,认为邪未去而先投补,则往往会以粮资寇,反而助邪伤正,只有对纯虚无实的患者,才可使用补法。至于具体补养正气的方法,张子和认为应当十分重视食补,也即“养生当论食补”的著名论点。正因于此,张氏又十分重视人体之胃气的盛衰,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食补的效果,保护胃气,使水谷得以消化,人的正气就能够恢复。

临床经验 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 *** 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应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风痰、宿食、酒积等在胸膈以上的大实大满证均可应用。如伤寒或杂病中的头痛,痰饮所造成的胸胁刺痛、失语、牙关紧闭、神志不清、眩晕恶心等,由于病邪在上,均可用吐法。当然,他所称吐法,不仅仅指涌吐而言,“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具体应用上,一般情况下,凡吐至昏眩,可饮用冰水可解,没有冰水,服用凉水亦可。此外,有一些不适应使用吐法的患者,如性情刚暴、好怒喜淫、信心不坚、病势临危、老弱气衰、亡阳血虚、自吐不止,诸种血证等,均在禁用吐法之例。

对于下法,不仅局限于通泻大便,“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即将通达气血,祛除邪气,使之从下而行的多种治疗方法统归于下法。由于张氏对下法的概念范围的扩大,因此张氏下法的适应范围亦是十分广泛的。诸如胃肠部有各种结滞;伤寒大汗之后而因劳而复发,热气不尽者,杂病腹中胀满疼痛不止而内有实邪者;目黄、九疸、食劳及落马、堕井、打扑、闪肭、损伤等外伤引起者,均可选用下法。此外,张氏还列举了三十味常用攻下之药,诸如大戟、牵牛、芫花、巴豆、甘遂等峻烈攻下之品均在其列,而且对一些毒性药物的应用,提出应当慎重,既强调其治疗作用,又注意其弊端与副作用,可见其应用是十分娴熟的。

学术评价 张从正承袭《内经》及张仲景学说,私淑刘河间之学,创 “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的攻邪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发病学理论。

在临床上,张氏吸取和发挥了前人理论,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应用范围,促进了治法理论的发展,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在情志治疗方面很有特色,为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有所贡献。

张氏的攻邪理论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常规用药规律,为后世温病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后世影响 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最早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的是

最早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的是《黄帝内经》。

一、《黄帝内经》的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成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的内容十分广博,除医学理论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成果。

并将这些知识和成果渗透到医学理论之中,遂使该书成为以医学为主体、涉及多学科的口著,历来受到广大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的重视,成为中、外学术界的研究对象。

二、成书时代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价值影响与中医渊薮

一、价值影响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不仅仅是一部经典的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

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着哲学、政治、天文等多个方面学科的丰富知识,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二、中医渊薮

《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它的显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

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古代脉法存在的不足

中医看病都会用到把脉,通过脉象了解一个人的情况,而脉象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古代把脉的脉象存在不存在什么不足呢?有哪些不足呢?下面就由我给大家介绍下古代脉法存在的不足吧。

1、受历史条件影响的不成熟性

古代脉法是脉法的稚生时期,在富有创造性,生命力的同时亦暴露了它的不成熟的问题。例如方法名称的多样而又不能完全统一,存在一些概念不清的,甚至于是使后人不易或无法理解的东西等等。在这段时期内,几乎是一人一个方法,一书一个方法,还有一种著作中同时并列几种方法的情况。《难经》号称单纯主张独取寸口法,但书中亦有某些涉及遍诊性质的方法存在,所以我们应当在肯定古代脉法的同时,亦要看到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2、向被取寸口法发展并非完全合理

古代脉法确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由于由定位向定性的转化与“执筒驭繁的要求,因此逐步向独取寸口的单一方法发展。在古代脉法的后期,这种方法已经趋于完成,于是亦就失掉了若干宝贵的全身性检查的有价值的内容。所以若干古法的佚失,并不是从王叔和著《脉经》开始,亦即后世脉法造成的,而是在古代脉法阶段自己逐渐否决掉的,这种做法当然有其历史的,自身学术的,以及临床辨证需要的根据,但是从全面上看,显然是对脉法有“削足适履之嫌的,使脉法趋于简单化和带有一定脱离实际的倾向。

古代脉法是从无到有,并且使脉法灿烂发展的'阶段,它的成就是主要的,但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稚生时期的不足。其中遍诊的思想和方法内容没有得到继承与发展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亦应当是后世脉法得不到巨大发展的关键所在,否则全身性的查体必然会得到很大的发展,以时间之长,与实践之多,全身性的“切诊早就应当从各方面完备起来了,而不会两千年来,中医在检查病人时接触到人体的只不过是摸摸桡动脉面已。

中医常见的脉象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

动脉:动脉摇摇数在关,没头没尾豆形圈,动主惊悸心空虚,汗出发热阴阳参。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血、气、痰、食、饮停留一种治病由。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凭脉验证如明镜,《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