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古代脉圈的意义和不足

时间: 2023-11-02 15:52:08

儒术在古代有何作用,为何汉代统治者的定国之本都是儒术?



战国时期天下纷争不断,各诸侯国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扩充壮大自己的实力,基于这种复杂的时代大背景下,诸子百家学说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并在古代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一笔。但是到了汉代,交相辉映了一个时代的各家学说却逐渐走向消亡。只有儒家思想经历了秦代焚书坑儒之后不但未曾湮灭反而奠定了其在封建王朝正统思想中的尊崇地位。

汉初社会思想控制的松弛,使得儒家学说得到迅速发展。到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达到了顶峰,经学与政治被紧紧绑缚在一起,为政治统治所服务。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并深深影响着此后的各个时代,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传统中国的社会现实适合儒学的发展1、儒家思想诞生的社会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保持着尚农的传统,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指导了两千年封建王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一现象的产生追根溯源是因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两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符合农业的萌芽与发展,并形成了古代社会人们以农耕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文化品格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大规模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因此产生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部落的社会组织。经过时代的发展,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血缘制度确立,统治阶层按照血缘的嫡庶尊卑划分等级,使得整个国家形成了明确的等级秩序。血缘身份与政治身份相关联,父权、族权、政权相结合,造就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而儒家学说就诞生于这种社会格局背景之中。

中国儒学正是最典型的反映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条件下,适合于传统社会结构需要的是安土重迁、遵天命、敬王权、尚宗法、崇礼义、重伦理、兴教化以及维护大一统的思想文化体系。只要社会以农为本的经济制度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不发生变化,儒学就会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

2、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但不同于其他六大诸侯国一直处于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崛起于西北边陲地区以武立国的大秦,文化底蕴苍白,血缘宗法关系淡薄,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如何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负狂妄的秦始皇单纯的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主张以法学为主导思想,无视各血缘宗法制度与习俗,强行推行政府法令,激化了中央政权和地方宗族之间的矛盾。

秦朝苛刻刑法的实施,搅乱了社会尊卑上下的等级秩序,动摇了社会稳定的根本。而汉代吸取了秦朝失败的教训,意识到以伦理亲情作为立足点的儒家学说思想才最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最有利于以血缘关系建立的政权的稳固,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也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历史背景中最终被确立。



二、汉初的经济现状与社会的形式的变迁1、汉初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的影响

西汉自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一直在推崇贯彻黄老学说中“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日益增多,封建社会秩序安定,实现了有名的“文景之治”的社会局面。但当朝统治者对社会放任自由的方式,激化了社会矛盾,甚至发展到威胁政权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巩固。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农业生产严重崩坏,吏治日益腐败,社会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2、社会形式的变化促使黄老思想的消亡

汉初黄老思想的推行同样使得各分封的诸侯国得到了极大的利益,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宽松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使得汉文帝时期出现了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最终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战乱被镇压后,异姓诸侯王被消灭,同姓诸侯王的实力也大为削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虽然皇权不再像以往那样受到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但皇权和地方豪强的矛盾依然存在,此时再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疑是本末倒置,不再适合地主阶级中央政权的需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三、 汉代社会统治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内政外交策略上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

“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汉初经过一系列的休养生息,仓廪充实,府库富饶,民风醇厚,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喜乐升平的想象,但在美好的表象下却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西汉建立后,分封各诸侯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王实力急剧膨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虽然最终各诸侯王被覆灭,但并未在体制上根本解决隐患的存在,到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外交策略上,汉代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北方匈奴的侵扰。汉高祖刘邦征讨匈奴却被围白登山,命悬一线,最终通过贿赂匈奴君臣才得以狼狈而归。因此汉朝初期的几十年对待匈奴的外交策略都是以“和亲”为主。汉武帝继位后,雄才伟略好大喜功的特点再加上国力雄厚的客观条件下促使他一定会奋起反击匈奴,清除边患,开疆拓土,建立不世之功。

内外国政上的实施必须确保统治者权利的稳固,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首先要做到思想舆论上的导向,为实现他的伟大抱负,汉武帝需要确立一个权威的思想为他的政治作为服务君权至上的儒家思想必然会被推崇,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2、独尊儒术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各种政治需求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但这种政策用于国计民生问题上既不能促使人民建立稳固的伦理等级观念,也不能使政权控制分散的小农经济,而其放任自由的特点刺激了豪强富族兼并土地,抢掠民财的贪婪之心,激化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清静无为的政治手段已经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

汉朝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这些由宗族权贵组成的政治力量集团与统治君主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而儒家思想中有关巩固和强化宗法制度与思想的理论,以及关于继嗣制度的理论,明确加强了君主的权利,削弱了地方势力,建立起了统治阶层森严的等级秩序,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确立了思想依据



汉初的和亲政策虽然保持了汉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和平局面,但也助长了北方匈奴的嚣张气焰,以至于汉朝常年受到边患的困扰。儒家提倡的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哲学思想不仅符合汉武帝时期由被动妥协向主动出击的对外策略,也满足了汉武帝拓展汉朝版图的野心。

四、汉代儒学的改造与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的思想理论,他所推行的儒家学说不仅包含了苟子关于礼法并重、刑德兼用的理论,还大量吸收了墨家“兼爱 ”“尚同”的理论,而且其以《公羊春秋》为骨干,同时融合阴阳家、黄老、法家思想建立一个适应封建社会统治的新儒学体系。这种新儒学所体现的思想恰恰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新儒学强调君权的至高无上,但这仅仅依靠人的宣传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董仲舒哲学和政治思想的特点便是将人事与天意挂钩,阴阳五行与自然、社会现象紧密结合。他始终在强调君权天授的理论,将统治者神话为上天的象征,保证了君主神圣地位的不可动摇。

既然君权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忠君便是理所当然的。儒家强调“天地君亲师”的等级秩序,“君”的地位只在天地之下甚至高于至亲,这便把忠君的思想刻印了臣民的血脉之中,而董仲舒所强调的这种“忠”的思想在伦理道德层次完全符合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臣民忠君思想的要求,也坚定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决心。

古代诗人们的朋友圈是怎样的

古代的朋友圈内容,大略分两种。一种@博主;一种致敬博主。我们先聊第一种,第一种比较直观。稍后聊第二种。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这是原状态,以下是评论。
@高棅:以博主的水平,能写出这诗,不容易了。(《批点唐诗正声》)
@王鏊:君向潇湘我向秦,这句不错。不说怅别,意思却有了。(《震泽长语》)
@谢榛:写诗第一句要像放炮,一声hold住全场,才是开头的作法。屁股要像敲钟,带点余响。博主搞反了。我改改,你们体会一下: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四溟诗话》)
@陆次云:楼上智商堪忧。原结尾明明很好,楼上不懂装懂,可嗤,可鄙!(《五朝诗善鸣集》)
@贺贻孙:同楼上。放开头绝逼不行,放结尾才有味道。另,这不是博主的独创好么,唐朝流行这种写法。(《诗筏》)
@吴昌祺:楼上都好弱。其实第三句才是关键,说了你们也不懂。(《删订唐诗解》)
@周珽:说最后一句好的是什么审美?这么直白也叫诗!(《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尧衢:太沉重,没生趣。(清朝《古唐诗合解》)
@沈德潜:最后一句致敬韦应物《落雁》,可惜博主没学到要领。(《唐诗别裁》)
@黄叔灿:有盛唐的味道,和王昌龄、王维有得一拼。(《唐诗笺注》)
以上,属于第一种。直接评论,就事说事。第二种,是款曲暗通的。
比如一千年后,有个人叫南怀瑾,他和朋友分别,写一篇词,结尾说:“樽前酒醒荒唐梦,君向潼南我向滇。”这就是致敬,款曲暗通。
我们还以郑谷为引子,说道说道。以下就不注出处了,理由是,理由是我比较懒,上边注出处注累了。
@欧阳修:郑谷的诗很有意思,好句子也不少,但是格调不高。因为通俗,大家都拿来教小孩,我小的时候就读过,今天他的诗集已经失传了。
@苏东坡:黄州有个张大憨,脑子不正常,见人就骂放火贼,后来,稍微读了点书,一见到纸,就拿去写郑谷的咏雪诗。
东坡说的,是郑谷的《雪中偶题》:
@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苏东坡才高,但他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总喜欢鄙视人家。郑谷被他鄙视过很多次。
@苏东坡:“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这两句,是村儿里教小孩的水平。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