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疗痢疾的单方验方很多,现摘录其中一部分,以供患者参考使用。
马齿苋:100~150g,加水煎服,每日两次;或鲜马齿苋捣汁半杯,加蜂蜜两匙,隔水炖,空腹分两次服,治疗菌痢(湿热痢、寒湿痢)。
凤尾草:30~40g,加水250ml,煎至100ml左右,再加白糖或冰糖5~10g,分3次口服,治疗菌痢(湿热痢、寒湿痢)。
蔓荆叶:取鲜叶250g,加水800ml,煎一个半小时,滤出药液,浓缩至150ml,分3次,一日内服完,治疗菌痢(湿热痢、寒湿痢)。
柞树叶:取鲜叶室内风干,用500g切碎置入铝锅或砂锅( 禁用铁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滤出药液。内服每次100ml,每日3次,或用100m l加少量水稀释后作保留灌肠,每晚睡前1次,治疗菌痢(湿热痢、寒湿痢)。
辣蓼叶:用干叶100~150g,水煎,4~6小时服1次,一日总量为200~300g,鲜叶加倍,服至症状消失,再服1剂,治疗菌痢(湿热痢、寒湿痢)。
柿子:取柿子洗净切片晒干,炒黄研末,每次5g,一日服3次,开水送服。可治急性菌痢。
鹿衔草:干叶200~250g,加水1000~2000ml,文火煮沸30分钟,滤出药液,分6次服完,每日3次,10~15 天为1疗程,连服1~2个疗程,可治慢性菌痢(休息痢)。
扁豆花:取扁豆花60g炒焦,水煎两碗,连服2次,第二日再服1次,有健脾利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初起。
干姜:取干姜,切如大豆大,每次服6~7粒,米汤送服,每日4次,可用治寒湿痢,症见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腹痛,里急后重,脘闷纳呆等。
青辣椒籽:取辣味重的青辣椒籽300g,晒干研末,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服9g,有温中散寒、收敛止泻之功,可用于治疗久痢脱肛。
石榴皮茶:取石榴皮15g,洗净切片,加水煎服,每日代茶频饮,可用于治疗休息痢,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大便夹有粘液或见赤色。
地锦草合剂:地锦草250g,加水1500ml,煎至1000ml,滤出药液,药渣中再加水1000ml,煎至500ml,合并上述两液,浓缩为1000ml,冷却后加入复方樟脑酊20ml。服法:每日3次,每次100ml,治疗菌痢(湿热痢、寒湿痢)。
银蒜茶合剂:紫皮大蒜1000g,茶叶(普通土茶)1200g,银花320g,生甘草120g。将大蒜去皮,用绞肉机绞碎后,加少许凉白开,用纱布挤其汁;茶叶用2000ml沸水浸泡半小时,过滤取汁;甘草、银花加水1600 ml ,用瓦罐以文火煎煮,浓缩成800ml,以纱布过滤取汁。将以上三液混合,加入适量白糖或红糖及开水,配成4000ml,装瓶待用。成人每次20ml,一日3次,连服3~7天,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 (湿热痢、寒湿痢)。
大蒜粥:取紫皮大蒜30g,去皮,放入沸水中煮2分钟后捞出,然后将粳米100g淘净放入大蒜水中煮粥,待粥成后,把大蒜放入粥中,煮至粥稠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空腹热食,10~15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二疗程。
1.急性细菌性痢疾
(1)一般治疗隔离、卧床休息、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2)支持和对症治疗退热、止吐以及止痉药缓解腹痛等,另外应该按脱水程度给予液体疗法。
(3)抗菌治疗近年来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耐药的痢疾杆菌菌株日益增多,最好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可选用阿米卡星、第三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等药物。
2.中毒性菌痢
(1)降温止惊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可用地西泮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或用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钠。
(2)抗休克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改善微循环。
(3)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降颅压,每6~8小时一次,疗程3~5天,或与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剂量同上。若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4)抗菌治疗同急性细菌性痢疾。
3.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生活规律,避免过饥过饱,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2)抗菌治疗选用药物见急性细菌性痢疾,采用间歇疗法(7,4,4,4,4),即用药7天,停4天,再用4天,停4天,再用4天,总疗程23天。若大便次数不多,但性质不正常者,有黏液脓血便,或细菌培养阳性,可选用中西药保留灌肠。
(3)对症、支持治疗如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营养不良性贫血等。
(4)微生态疗法双歧杆菌制剂等。
(5)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谷氨酰胺等。
(6)中药辨证施治。
急性痢疾者宜食物品有。
大蒜
口服生紫皮蒜,每日3次,每次1~2个。《哈尔滨中医》1965年第3期以及国内多种医学杂志均有报
道:单食生大蒜,经数百例观察,平均治愈率为95%以上,体温平均1~2天降至正常,里急后重平均2~5天消失,大便平均2~4天恢复正常。
苋菜
能治赤白痢疾。《本草图经》云:“紫苋:主气痢。赤苋:主血痢。”《本草纲目》中亦说:“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凡痢疾初起,宜用红苋菜煎水服食,也可参考《寿亲养老新书》中的“紫苋粥”法:“治产前后赤白痢:紫苋叶一握,粳米三合。上先以水煎苋叶,取汁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
萝卜
民间常用白萝卜250克,挤取汁,加白糖30克,再用开水冲服,口服2次,全愈为止。汪颖《食物本草》亦云:“生捣服,治噤口痢。”也可选用《普济方》中的办法:“治诸热痢,血痢及痢后大肠里痛:萝卜,截碎,研细,滤清汁一小盏,蜜水相拌一盏,同煎,早午食前服。”
马齿苋
能清热、解毒,善疗热痢脓血。宜用马齿苋60~90克(鲜品加倍),同扁豆花10~12克。水煎加红糖,1日分2次服。《圣惠方》中亦载:“治血痢:马齿苋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合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服淡食。”
苦瓜
俗名癞葡萄。苦寒清热,能疗痢疾。《福建中草药》介绍一法:“鲜苦瓜捣烂绞汁一杯,开水冲服。”
山楂
善于消积导滞。《医钞类编》载:“治痢疾赤白相兼:山楂肉不拘多少,炒研为末,每服一、二钱,红痢蜜拌,白痢红砂糖拌,红白相兼,蜜砂糖各半拌匀,白汤调,空心下。”山东医学院《医药学报》1971年第1期介绍,单用山楂治疗24例急性菌痢,全部有效。齐齐哈尔医学院也曾用山楂100克煎服治疗菌痢30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或好转。
杨梅
能和胃消食,适宜急慢性痢疾之人食用。唐代食医孟诜曾说:“杨梅能涤肠胃,亦能治痢。”可用杨梅50~100克,煎水服。江西《中草药学》亦载:“治痢疾,杨梅浸烧酒服,或用五钱煎服。”
荠菜
适宜急性和慢性痢疾者食用。《日用本草》载:“治痢疾,荠菜叶烧存性,蜜调服。”民间多用鲜荠菜100克,水煎服。
茶叶
能化痰、消食、解毒。唐·孟诜的经验:“治血痢,好茶1斤,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
之。”所以,茶叶适宜急性和慢性痢疾之人食用。《上海中医药杂志》、《新医学报》等均曾介绍,单用茶叶治菌痢,无论急性、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
金银花
善于清热解毒,热毒血痢者宜之。《惠直堂经验方》介绍:“治痢疾:金银花五钱,红痢以白蜜水煎服,白痢以砂糖水煎服。”
槟榔
热带民族多用来当茶果供宾客,亦适宜急性痢疾者食用,可用槟榔10克,配合马齿菜10克,煎水
代茶饮。
橄榄
性平,能清肺、消积。《日华子本草》认为它能“下气止泻”。近代有报道,单用鲜橄榄煎水频服,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49例,收到满意效果,一般2~3天即愈。所以,患有急性菌痢之人,食之亦宜。
螺蛳
性寒,有清热利水作用,对急性热痢之人宜食之。如明·李时珍说它“利大小便,治痢疾”,《玉楸药解》也认为螺蛳能“清金利水,泄湿除热,治痢疾”。因其性质大凉,热痢宜之,而虚寒久痢则非所宜。
落葵
俗称木耳菜、胭脂菜。性寒,味甘酸,有清热、滑肠、凉血、解毒的作用。《本草纲目》中说它“利大小肠”,《岭南采药录》亦云:“治湿热痢。”凡急性痢疾者,食之颇宜。
扁豆花
能健脾和胃,清暑化湿,尤以夏季急性痢疾之人,食之尤宜。《本草便读》中曾说:“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日泄痢等证。”《四川中药志》也认为,扁豆花“治下痢脓血,夏日腹泻。”据报道,单用白扁豆花100克煎服,治疗细菌性痢疾13例,仅3例无效。经实验证明,其煎液可抑制痢疾杆菌生长。
萝卜缨
即萝卜叶。性平,味辛苦,有理气消食作用,急性菌痢食之颇宜。《滇南本草》中认为它能“治赤白痢疾”,《本经逢原》中还曾介绍:“治初痢:萝卜苗叶阴干,赤痢砂糖调服,白痢糖霜调服。”
荸荠
性寒,有消积清热化痰的作用。《本草求真》说它“治痢”。《本草纲目》还认为可“主血痢”。《唐瑶经验方》中还介绍:“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
君达菜
俗称甜菜。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唐本草》早有记载:“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热,又止热毒痢。”《本草拾遗》亦云:“捣绞汁服之,主冷热痢。”凡急性痢疾患者,食之颇宜。
蕺菜
又称鱼腥草。性寒,味辛,能清热解毒,对急性痢疾患者,尤为适宜。《滇南本草》中说它“治大肠热毒”,《岭南采药录》亦云:“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近代药理试验也证实蕺菜有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作用。
此外,急性菌痢之人还宜服食冬瓜、蕹菜、绿豆、赤小豆、丝瓜、瓠子等。
急性痢疾,如湿热痢、寒湿痢及疫毒痢,只要及时正确地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如果失治或误治,则可迁延而成慢性痢疾,或邪毒内陷,内扰神明,而为厥脱神昏之变,甚或死亡。
(1)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腻微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方用芍药汤加减,初起时一般去肉桂加银花。
赤芍15g,当归9g,黄连5g,槟榔5g,木香5g,生大黄9g,黄芩9g,金银花10g,炙甘草 5g。
全方具有清热解毒、调气行血的作用,为治疗湿热痢的主方。
若痢疾初起,伴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脉浮数等表证者,可用解表法,方用活人败毒散。方中以党参10g坐镇中州,为督师之帅,以二活(羌活10g,独活10g)、二胡(前胡10g,柴胡10g)合川芎10g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8g宣中焦之气,茯苓8g 渗下焦之湿,桔梗8g开上焦之痹,甘草6g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
如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则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
葛根15g,黄芩9g,黄连9g,炙草6g。
如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黄连、木香),以调气清热。
本病多夹食滞,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舌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
本证热重于湿者,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口渴引饮,治宜以白头翁汤(见中医久泻治疗)清热凉血解毒为主,酌加银花10g,地榆10g,赤芍10g,丹皮10g等。
若湿重于热者,痢下白多赤少,胸宇痞闷明显,可合胃苓汤(见中医暴泻治疗)同用。
(2)疫毒痢:症见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为主方,可加丹皮10g等以加强凉血解毒止痢之功。
若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燥者,为热毒侵入营血,宜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30g,生地30g,赤芍12g,丹皮9g),另服紫雪丹或至宝丹2~3g,以清营凉血开窍;若热极动风,痉厥抽搐者,加羚羊角粉0 3g(磨汁或研粉服) ,钩藤10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以熄风镇痉;暴痢致脱者,应急服参附汤(人参9g,熟附子6g)或独参汤,先回阳救逆,俟脱回之后,再据证治疗。
(3)寒湿痢:症见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腹痛拘急,里急后重,饮食无味,胃脘饱闷,头重身困,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
治宜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用胃苓汤加当归10g,木香6g,炮姜10g,枳实10g等。
本方具有健脾温化、行气和血的作用,是治疗寒痢的主方。因痢疾最忌利小便,故泽泻、猪苓可减去不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