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meningitis)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那么,这种疾病该如何与其它相似疾病相鉴别呢?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应与以下疾病相区分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以散发为主,无皮肤瘀点、瘀斑。肺炎链球菌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继发于肺炎、中耳炎和颅脑外伤;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多见于婴幼儿;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继发于皮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常继发于腰穿、麻醉、造影或手术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易发生于颅脑手术后。
2、结核性脑膜炎: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晚,无皮肤瘀点、瘀斑,脑脊液细胞数以单核为主,蛋白质增加,糖和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可查到抗酸染色阳性杆菌。
1.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2.普通型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特点分别为: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 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皮疹,通常为瘀点或瘀斑,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如坏死累及皮下组织可留瘢痕。多数患者12~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 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 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多成对排列,或四个相联。传播途径
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在病程初期仅可压务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细胞数常达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显著增高,糖含量常低于400mg/l,有时甚或为零。暴发型败血症者脊液往往清亮,细胞数、蛋白、糖量亦无改变。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
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可比较的很多很多。。治疗跟类型都有很多异同。。
症状
总述
?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有畏光、畏寒、肌痛以及一些局部神经系统病变,如偏瘫、失语等症状。
典型症状
1.病毒性脑膜炎: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头痛、畏光、肌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乏力等,并可有脑膜刺激征。
2.细菌性脑膜炎:
1)化脓性脑膜炎:
感染症状:发热、寒战或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表现等。
脑膜刺激征: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腰穿时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有的在临床上甚至形成脑疝。
局灶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有比较特殊的临床特征,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血症时出现的皮疹,开始为弥散性红色斑丘疹,迅速转变成皮肤瘀点,主要见于躯干、下肢、黏膜以及结膜,偶见于手掌及足底。
2)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所致。颅内压多较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1~2周。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脑实质损害: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脑神经损害: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老年人的特点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较多。
3. 真菌性脑膜炎:
早期可有不规则低热或间歇性头痛,后持续并进行性加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常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
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有明显的颈强直和Kermig征。少数 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人格改变、记忆衰退。大脑、小脑或脑干的较大肉芽肿引起肢体瘫痪和共济失调等局灶性体征。大多数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如视乳头水肿及后期视神经菱缩,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室系统梗阻出现脑积水。由于脑底部蛛网膜下腔渗出明显,常有蛛网膜粘连而引起多数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常累及听神经、面神经和动眼神经等。
并发症
1.脑水肿:是大脑细胞内或细胞外空间的过量液体积聚。表现为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晕眩,严重者还有癫痫发作和昏迷。
2.脑积水: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分泌过多而致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蛛网膜下腔扩张,其典型症状为头痛、下肢无力、起步或步态站立不稳、尿失禁、共济失调、反应迟钝、进行性自主语言躯体活动减少。严重者伴有大小便失禁、进行性痴呆、卧床不起 、便秘、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
3.癫痫:是一组发作性疾病的总称,在受到了某种刺激以后,诱发病灶的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引起临床上的一系列的症状。有的表现为失神发作,即非常短暂的一过性的神志障碍,还可以有抽搐发作、惊叫、咬破舌头、口吐白沫、跌倒、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痉挛发作。
就医
总述
脑膜炎严重会损害患者大脑功能,应该及早就医,控制症状,避免脑实质进一步损害,防止影响神经功能。尤其是对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等更要考虑是否患有此病可能。
就医指征
1.如若接触过结核感染患者并有典型发热、头痛、呕吐表现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2.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神经功能减退、偏瘫、失语等情况时请及时就医。
3.发生意识障碍、癫痫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1.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
2.如果为结核性脑膜炎控制症状后去感染科。
医生询问病情
1.有哪些不适?
2.发热多少度?
3.是否有感冒病史或者结核病人接触史?
4.是否有偏瘫、耳鸣、麻木等不适?
5.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检查
1. 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包括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性实验,根据对脑脊液的检查,对于脑膜炎的诊断尤为重要。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可达(10~1000)x106/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2)细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常为(1000 ~ 10 000)x16/L;蛋白质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 2mmol/L;氯化物降低。涂片革兰染色阳性率在60%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在80%以上。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压力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数显著增多,常为(50 ~500)x106/L,蛋白质增高,通常为1 ~2g/L,糖及氯化物下降,典型脑脊液改变可高度提示诊断。脑脊液抗酸染色仅少数为阳性,脑脊液培养出结核菌可确诊。
3)真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查压力常增高,淋巴细胞数轻度、中度增多,一般为(10 ~ 500)x106/,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脑脊液离心沉淀后涂片做墨汁染色,检出隐球菌可确定诊断。脑脊液真菌培养亦是常用的检查方法。
2.头部CT/MRI检查
能够通过直观的影像学图像进一步脑膜炎的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MRI诊断价值高于CT,早期可正常,随病情进展MRI的T1加权像上显示蛛网膜下腔高信号,可不规则强化,T2加权像呈脑膜高信号。后期可显示弥散性脑膜强化、脑水肿等。
结核性脑膜炎:CT和MRI可显示基底池、皮质脑膜、脑实质多灶的对比增强和脑积水。
真菌性脑膜炎:CT和MRI可帮助诊断脑积水。多数患者的肺部X线检查可有异常,可类似于结核性病灶、肺炎样改变或肺部占位样病灶。
3.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象的变化可以提示炎症可能,对疾病类型也有一定帮助。
化脓性脑膜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加,通常为(10~30)x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偶可正常或超过40x109/L。结核性脑膜炎:血常规大多正常,部分血沉可增高。
4.血培养检查:化脓性脑膜炎培养阳性。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