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人群易得肺栓塞。一类是遗传性易栓症者,另一类叫获得性易栓症者。前者因有基因改变等内在因素,后者因年龄增长、生活方式改变等而患病。具备内外因素而患病者大有人在,因此事先对这些病人作出判断是重要的。
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常继发于各类手术,外伤以及长时间卧床者,老年人及血液粘稠度增高者也容易形成,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发绀,严重时出现肢体坏死,也常导致致命性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 脱落容易随血液到达肺部,导致肺栓塞。
前几天看到一条让人觉得很可怕的新闻,那就是一名女记者本来只是脚崴了,结果过了十二天之后居然去世了,很多人表示很奇怪,难道崴脚也会威胁到生命,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脚崴了才去世的,主要的原因是肺栓塞,可能大家对肺栓塞不是很了解,那肺栓塞到底是什么呢?
1、肺栓塞隐秘而凶险
一、什么是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者其分支,造成肺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引起肺栓塞的栓子种类可以有很多,比如血栓、空气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肿瘤栓塞等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血栓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肺栓塞的主要血栓来源,其中最多见的是来自双侧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的血栓。
二、崴脚跟肺栓塞有什么关系?
静脉血栓形成有几大条件:血流瘀滞、静脉血管壁损伤或血液高凝状态。以下这些情况都是容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1、活动减少
瘫痪、重症疾病、手术等原因致使长期不适当的卧床,都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健康人平时久坐,下肢体活动减少,缺乏腿部肌肉收缩对静脉血液回流的驱动力,导致下肢血流淤滞,也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所以,久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或在办公室久坐不动等也都是容易诱发血栓的风险哦。
2、严重创伤
遭受各种严重创伤、下肢骨折、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脊髓损伤等的患者,都是发生血栓栓塞风险最高的人群。
3、心血管疾病
近期有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心肌梗死等病史,或有慢性心衰或呼吸衰竭的病人,发生肺栓塞的风险也明显增高。
4、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中心静脉置管等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公认的易患因素。
5、年龄增长、吸烟、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这些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新近被发现也是静脉血栓栓塞的易患因素。
三、肺栓塞隐秘又凶险
急性肺栓塞可以说是令临床医生非常头痛的一个疾病,不仅仅是因为它病情凶险,还因为其非常隐秘。
1、症状没有特异性
肺栓塞起病急,最容易引起的就是呼吸衰竭和血液循环的障碍,其的症状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栓塞的部位及患者是否存在心、肺等器官的基础疾病。
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或胸痛,也有的表现为晕厥、咯血、咳嗽等症状。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紫绀,右心衰竭等现象。较轻的肺栓塞也可能基本没有症状,只是在诊断其他疾病或者尸检时意外发现。
上述症状和体征很多心血管疾病都可能出现,所以没有特异性,这导致了急性肺栓塞的诊断非常困难,很容易被漏诊误诊。
2、难以被检查出来,易被漏诊
单从患者的症状和体格检查,很难发现肺栓塞的蛛丝马迹。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这些常规检查也难以确诊。过去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能够确诊的肺栓塞并不多。
现在许多检查都能够普及了,包括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肺动脉血管造影等,这些都是能够帮助确诊的有力工具,但是这些检查一般比较昂贵,患者不容易接受,很多基层医院也不具备相应的检查条件。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急性肺栓塞被漏诊风险仍然很高。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年龄、既往病史、症状是否严重、有无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等情况综合评估肺栓塞的风险。根据风险程度的不同推荐患者来进行不同检查。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家属一定要重视、理解和配合检查。
四、如何才能预防凶险的肺栓塞?
预防肺栓塞,就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针对前面提到的各种危险因素,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避免久坐久站久睡,腿部要多活动。卧床的病人要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行走中腿部肌肉交替收缩,能够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瘀滞。
可利用脚尖、脚跟或者活动踝关节的动作,促进小腿肌肉收缩。坐位或平卧时按摩小腿,或者下肢适当抬高,也有助于血液回流。(已经有血栓形成的患者要慎重,以避免血栓脱落)
多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高风险患者可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医用弹力袜的脚踝部位比大腿部位压力大,能提高血液流动的速度,起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作用,睡觉时请脱掉弹力袜。
某些特殊高危病人,比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者长期卧床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口服抗凝药物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以定期做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如果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可以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及时干预治疗。
2、肺栓塞的早期症状
(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及急促是肺栓塞早期症状之一,约84%~90%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可以有紫绀表现,紫绀与缺氧、低血压和体循环淤血有关。呼吸困难程度与栓塞的大小范围有关。
(2)胸疼
胸疼是肺栓塞的早期症状之一,75%为胸膜样疼痛,与呼吸有关,其成因是局部胸膜水肿和炎症渗出。一般认为小栓子累积部位靠近周边,易出现胸膜受累。胸膜样疼痛的出现可能代表着肺栓塞的存在。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即出现类似心肌梗死样的疼痛。约占4%与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有关。
(3)咯血
当有肺栓塞或充血性肺不张时,可有咯血。发生率约30%,多发生于栓塞24h内,量少,约数30ml左右,大咯血少见。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时咯血可能与支气管动脉代偿扩张有关。
(4)发热
约43%肺栓塞患者早期出现发热的症状,这种发热常为低热。个别患者体温可达39℃以上。可持续1周左右。其原因可能与肺梗死、肺出血、血管炎、肺不张或感染有关。
(5)咳嗽
肺栓塞早期有咳嗽的症状,不过不是大部分人都有咳嗽症状的,只占一小部分而已,大多为干咳,不是干咳时候也会有少量白痰,同时也可伴有喘息症状,再严重点了就会引起咳血的症状发生。
现在大家是否对肺栓塞有了大致的了解呢,引起肺栓塞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很可能是在不经意间引起的,平时大家要注意,肺栓塞对人的生命有有威胁的,上面我们也介绍了一些肺栓塞的早期症状,如果有这些情况出现要引起重视,最好是及时检查。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
血栓是血液里的一些成分发生聚集,形成团块,影响了血液的流动,出现血栓的原因主要是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内皮受损和血流流动速度的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
任何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增加、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因子减少、纤维蛋白溶解酶数量减少等原因可能导致血栓的出现。
常见导致血液成分改变的因素有:年龄的增高、血液循环中出现凝血酶、内毒素、免疫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先天性的凝血因子增高或结构异常,如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引起的血栓;人工心脏、人工瓣膜、人工血管、体外循环时凝血因子被激活,导致血栓形成;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如组织损伤、感染、过敏毒素、肿瘤细胞、免疫复合物、内毒素血症、炎症,都可促使组织因子释入血液循环,导致血栓形成。
血流因素
血流速度变慢、淤滞和血凝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心力衰竭、静脉受压、长期卧床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狭窄、受压而弯曲、血管分叉、瓣膜等原因导致血流紊乱造成涡流时,血细胞在涡流内滞留时间长,促进血栓形成。
血液及血浆黏稠度增高:当血液温度从37℃下降至22℃时,其黏度增高60%-70%,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球蛋白增高、血脂增高,均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栓的形成增加。
血管因素
高血压、高血糖、放射线、一氧化碳中毒、血乳酸增高、儿茶酚胺增高、病毒、细菌、内毒素、凝血酶、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免疫复合物、补体激活的产物、白介素等都可能导致。血管受损是引起血栓的重要原因。
血管受损后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可暴露,引起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栓让血管“梗阻”
人体血管是生命的通道,人体血管系统是由动脉和静脉连接而成的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全身血管单根排列全长约15万公里,可以绕赤道4圈。全身血液24小时的循环总里程约为26.4万公里,比长江、黄河长度相加的总和还要长20多倍。
正常血液具有凝血及抗凝血两个相互拮抗系统,两个系统维持动态平衡,使血液始终保持流动的液体状态,循环往复,长流不息。通过流动,它将人体所需的脂肪、蛋白质、糖和氧气等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但是,一旦因某种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例如:某些营养物质过剩时就会在血管内发生淤积),使凝血系统作用增强,血液会凝固成“血栓”,在血管内筑上一道“河坝”,使血管“河道”“梗阻”,从而形成血栓。
“不速之客”危害多
血栓这个听起来专业性挺强的名字,似乎与普通人的生活无关。但如果说到心肌梗塞和脑梗塞,就没有人会说不知道了。
血栓发病率高,危害更甚。资料统计,因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1%,远远超过肿瘤传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我国每年以血栓栓塞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和心肌梗塞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260万,平均每12秒就死亡1人。
血栓是血液中的“不速之客”,它可使血液这个“河道”断流,并引起远端相应脏器的严重缺血,造成一系列致残性的后果,甚至致死。
作为一种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血栓是一种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的全身性疾病,它可以影响上肢、下肢、内脏血管和颈动脉。当血栓发生于心脏部位时,可出现心肌梗塞;发生在头部时可造成脑梗塞;发生于下肢,则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动脉血栓。如果在街头遇到一个截肢的人,不少人会认为是骨癌或外伤所致。其实,也许是下肢血管栓塞造成的恶果。
血栓危害表现不一
据天津医科大学血管外科专家吴义生主任医师介绍,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心脑血栓的治疗,但对肢体血栓特别是下肢血栓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说,血栓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两类。而下肢血栓又分为下肢静脉血栓和下肢动脉血栓两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DVT)。
下肢DVT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生于髂静脉、股静脉,以突然发生的下肢肿胀最为多见。
单侧肢体一旦出现肿胀或下肢小腿后方出现疼痛症状,应考虑为下肢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血栓因其在人体不同的部位出现而表现不一。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的颅内处段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致使产生头昏、头痛、昏迷、瘫痪等。心肌梗塞形成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引起剧烈胸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休克甚至死亡;下肢DVT形成后,腿部会出现严重浮肿、疼痛及肢体障碍,进而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静脉)炎 。
形成原因:劳累、受寒(冷水激)、受凉,血脉阻滞,阻塞不通。
疾病发展:老烂腿,骨头坏死,截肢。
血栓诱发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多是由于血栓阻塞了冠状动脉血管,致使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抢救不及时直接导致死亡。
血栓诱发中风
脑梗死包括血栓和脑栓塞两种不同机制引起的血管阻塞,也即常说的中风。“脑血栓”指病理状态下脑血管的某个部位自发形成血栓,造成脑部血管堵塞、血液流通不畅。“脑梗”指的是脑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引起血管堵塞。二者都会造成血液流通障碍,大脑缺血缺氧,脑细胞坏死或者出现脑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导致昏迷、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病症。
血栓诱发肾衰竭
血栓可以在任何血管内生长。同时,血栓也能够脱落随血液流动。当血栓堵塞肾血管时,就会造成肾脏的供血和营养不足,同时肾小管的吸收过滤功能也受到了抑制,肾脏排毒的功能减弱,肾细胞开始坏死,最终导致尿毒症、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血栓诱发白内障、青光眼
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它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蛋白变性。血栓也能引起白内障,这是因为眼底动脉血管细小,当血液黏稠、流动缓慢就很容易导致形成血栓,而且一旦眼部血管被栓子堵塞,就会造成眼部的供血供氧不足,眼部细胞老化、局部营养不良,引起晶状体细胞变性、萎缩,导致白内障的发生,有的患者因此而致盲。同时,白内障的持续恶化,又会进一步造成青光眼,最终也会导致失明。
血栓诱发骨质疏松
血栓除了会造成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以及心、脑、肾、眼等器官组织出现致命危害,还会对骨骼的生长和代谢产生重要影响。骨骼表面附着一层骨膜,上面布满微小血管。当长期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久治不愈,血管内就容易形成血栓,致使血流营养供给出现中断,骨骼所需的大量营养也就无法供应,如钙、成骨蛋白、骨基质蛋白等严重不足,逐渐导致骨质疏松。
这个是我从新浪上看到的,专家解读为何身体里有血栓,望采纳,谢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