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Battesti提出一个综合性诊断标准。根据此标准可以正确提高诊断。但这一标准较繁琐。1985年我国结节病科研组提出了诊断标准和Battesti诊断标准基本相同的重点突出,临床工作中容易掌握。内容如下:
1.结节病临床诊断
(1)结节病是一种多种器官及组织受损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应排除结核病及淋巴系统肿瘤或其他肉芽肿性疾病。
(2)X线检查 可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称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肺内网状、片状或结节状阴影。
(3)Kvein实验呈阳性反应。
(4)组织活检病理证实或符合结节病。
(5)高血钙、高尿钙、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浆免疫球蛋白增高。
(6)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增高。
上述标准中的2、3、4条为诊断的主要依据,而1、5、6条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病理诊断依据
(1)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形成的肉芽肿。结节均匀分布,形态、大小相一致。
(2)结节内不发生干酪样坏死,偶见小灶性纤维素性坏死。
(3)结节内常见多核巨细胞(朗罕氏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常同时存在),结节内少量淋巴细胞散在。
(4)巨细胞内偶见舒曼小体或星状小体。
(5)抗酸染色阴性。
(6)嗜银染色结节内及四周有较多的网状纤维,而结节灶中网状纤维多被破坏。
(7)结节内有时可见薄壁小血管。
【辅助检查】
结节病为全身性疾病,大多数病人贫血,血液中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嗜伊红细胞增多。急性期血沉增快,慢性期血清球蛋白增高。α-2,β和γ球蛋白增高明显。肝或骨骼损害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往往增加。脑磷脂凝集试验通常阳性。高血钙发生占1/3。
1.结核菌素试验大多数为阴性或弱阳性。
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kerting enzyme;ACE)测定 Lieberman指出活动期结节病病人血清ACE水平显著增高。ACE是一种存在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结合糖蛋白,能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有升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使血压增加。
3.X线检查 肺门淋巴结常常肿大以显示肺部特征性的改变。肺纹理增粗,点状及结节状阴影。远端指趾骨可见海绵状空洞损害。
4.Kvein试验 是一种特异性细胞免疫异常反应。方法如下:在无菌操作下,将结节病淋巴结的组织捣碎,加入生理盐水稀释成1∶10浓度后,用纱布过滤,滤液在60℃下消毒两小时,经过需氧和厌氧培养及豚鼠接种而确定无菌后,加入等量的石炭酸的生理盐水,稀释成含0.25%石炭酸的抗原,试验时,0.1~0.2ml抗原于前臂内侧注射皮内,6周后,在注射部位作皮肤活检,如有典型的结节病,病理学改变则为阳性。结节病患者对Kvein试验阳性率达90%以上。健康人及其他病患者的假阳性率很低,只占6.5%,因此本试验诊断价值很高。随着疾病缓解,此试验可转为阴性。
【鉴别诊断】
结节病需要鉴别的皮肤病有:寻常狼疮、结核型麻风、皮肤白血病、晚期梅毒、硬斑病、硬红斑、皮肤利什曼病、面部肉芽肿、深部红斑狼疮、环状肉芽肿、结节性黄色瘤、多形日光疹、类脂性渐进性坏死、结节性红斑、淋巴细胞瘤、蕈样肉芽肿及网织细胞增生症。
Kvein试验及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有鉴别价值。
当今社会,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在这个肿瘤随处可见的时代,甲状腺结节也让许多患者“谈结色变”,认为结节就等同于恶性肿瘤。其实这种忧虑大可不必,所有甲状腺结节中,只有5%左右的结节才是恶性肿瘤,另外95%的结节可以是退行性变、炎症、良性肿瘤、钙化、纤维疤痕组织、血肿、囊肿或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正常甲状腺内出现的细胞增生引起的肿块,其质地、形态以及血供情况与正常甲状腺不同,大约有80%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通过B超检查发现的。那B超报告中的哪些特征对于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帮助呢?一般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鉴别: 首先要看的就是结节内是否有钙化。由于大约80%左右的恶性肿瘤内有钙化,而只有大约50%的良性结节内才有钙化,因此钙化是一个甲状腺癌的重要标识。当然,并非所有类型的钙化都提示甲状腺癌,这其中还可以细分为:1)微钙化:表现为后方带或不带声影的点状强回声,大多为沙粒体或髓样癌内部淀粉沉积物继发的钙化和纤维化,在大约40%~60%的甲状腺癌内可有此表现;2)边缘钙化:指的是位于甲状腺结节边缘部位的钙化,常见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是良性结节的标志;3)粗钙化和钙化斑:是指单个粗大钙化灶,且在钙化区域超声未显示甲状腺结节,常见于甲状腺良性病变,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等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中。许多老年人的甲状腺内粗钙化、边缘钙化或钙化斑,大多是由于甲状腺组织退变、炎症以及营养不良造成的。 有文献报道,以45岁为年龄分界,甲状腺结节的钙化与良恶性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02)。也就是说,年轻患者(90%的恶性肿瘤的回声不均匀。虽然也有2/3的良性结节的回声不均,但一旦B超发现的结节回声均匀,基本上可以认为其恶性可能很小了。3)囊性成分不均匀。一般来说,囊性成分越多,良性结节的可能性越大。那些含纤维分隔的多房性囊性、呈“蜂窝状”图像的结节基本就可以肯定是良性结节了。而小的囊性结节内有强回声伴后方增强,即伴“彗星尾征”伪像的囊性结节也是良性结节的特征性表现。而囊实性成分混合的结节,尤其是囊壁有结节状隆起,囊壁厚度不均匀者都要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了。4)低回声结节。几乎所有的恶性结节和大部分(约90%)的良性结节都是属于低回声结节,一旦发现结节内回声属于等回声或高回声的,基本可以看作良性结节处理了。5)结节内血流表现。各种良恶性结节内均会有血流表现,但恶性结节还是有其特异性的。一般恶性结节内的血流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显示为多血供型,而且结节内血流紊乱。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特点是可见血流在结节间穿行、绕行;而腺瘤的内部血流信号呈点状或条束状分布;当发现腺瘤周边血流信号较丰富时,一般提示是囊腺瘤。6)颈部淋巴结肿大。除了甲状腺结节本身的特征表现以外,颈部淋巴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别证据。一般来说,正常肿大的淋巴结在B超上表现为椭圆型,并可见淋巴门或脐结构。如果发现甲状腺结节同时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且肿大淋巴结的淋巴结门结构消失、囊性变,或淋巴结内出现微小钙化,血流信号紊乱时提示此结节为恶性且已伴有淋巴结转移。需要指出的是,B超对颈部血管周围转移的淋巴结比较敏感,但对甲状腺周围转移的淋巴结(中央组淋巴结)不是很敏感,这可能与B超的工作原理有关。 综合说来,如果发现一个甲状腺结节属于低回声实性结节伴微钙化、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血流紊乱,则其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将超过90%。如果同时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伴淋巴结构异常,则更应高度怀疑恶性肿瘤,必要时可以直接手术确诊。而发现的结节属于高回声、边界清晰、回声均匀、囊性成分较多且颈部淋巴结无异常时,其为良性结节的可能性也将超过九成。有文献报道,纯囊性结节和由多个小囊泡占据50% 以上结节体积、呈海绵状改变的结节中,几乎100%为良性。 最后再提一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与结节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直径小于lcm甚至只有1~2mm的结节中,恶性并不少见。结节的良恶性也与结节是否可触及无关,是否可触及仅和结节生长的部位有关。
结节病(Sarcoidosis)又称肉样瘤病,还有Boeck肉样瘤Schaumann良性淋巴肉芽肿病和Besnier冻疮样狼疮等名称。为一种慢性肉芽肿病。坚实无破溃又无自觉症状的皮肤损害外,还可侵入粘膜、淋巴结、骨骼及身体内部器官而称全身性类肉瘤病。结节病为病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疾病。肺癌(尤以小细胞癌和腺癌)晚期可出现周围淋巴结转移肿大,两者鉴别很重要。主要通过以下进行鉴别:(1)肺结节病Ⅰ期主要侵犯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肺部体征少。而肺癌可因肿块阻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或肺炎,或侵及胸膜引起胸腔积液,可出现病灶侧呼吸音减低。(2)肺结节病的 X线表现最具特征性,90%-95%表现为肺门两侧对称性肿大,部分病例可伴侧气管旁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境界可以清晰地区分出圆形或马铃薯形。仅有一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者只占1%~3%。肺癌以肺内肿块伴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占63.7%,仅肺门淋巴结肿大只占11.8%,同时双侧肺门淋巴结大只占4.9%。小细胞癌有90.3%出现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约3/4的肺癌患者表现为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3)纤支镜检对鉴别肺结节病和肺癌有重要作用。对活检阴性的患者应尽量行TBLB或BAL。在结节病患者 BALF 中若淋巴细胞>28%,CD4 / CD8阳性细胞>3,可作为结节病活动期和指标。在纤支镜下肺鳞癌主要表现为桑椹样或菜花状,而小细胞肺癌主要为息肉状成结节样。小细胞肺癌管腔狭窄最常见,占87.8%。腺癌的粘膜肿胀和增厚较鳞癌常见。肺癌的支气管腔狭窄大多因管壁本身病变如粘膜肥厚、浸润或肿块生长等造成,而肺结节病多因外压性所致狭窄。支气管镜刷检和活检同时进行,可弥补单项检查之不足,大大提高诊断阳性率。肺结节病只有靠粘膜活检或肺活检,刷检无确诊价值。(4)实验室检查对鉴别有帮助。
结节病男女患者之比为1:1.72,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本病常无先兆。约半数在体检中发现。全身器官均可累及,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视其累及的器官而异,但缺乏特异性表现。大多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重者可致死亡。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27%)、不适(15%)、咳嗽(30%)、呼吸困难(28%)、胸痛(15%)。多为缓慢发病,亦可急性发病,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节性红斑,发热及关节病变,称为Lofgren综合征。
1.肺部症状:肺是最常累及的器官,92%的病人胸片异常,但多无症状。如有症状,则为咳嗽、咳痰、胸闷、气促,也有少数患者发展至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心病,表现为渐进性呼吸困难和发绀。胸膜累及时,多出现单侧的胸腔积液,胸水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常在4—8周内自行消退。常有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此外其他部位的淋巴结也可触及,如颈部、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2.皮肤症状:30%结节病患者累及皮肤,发生率为25%。约20%皮损先于系统表现,50%皮损与系统表现同时发生,30%皮损可于系统表现出现10年后再发生。皮损多种形态,有丘疹、结节、斑块,呈淡红、紫红或紫褐色,常为多个,表面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微薄鳞屑,损害向周围扩展,中央消退凹陷,边缘呈环状隆起。可经数月数年,最后完全消退。可分:
①结节性红斑型:见于本病早期,红色触痛结节,好发于四肢伸侧,有发热、关节痛 尤以年轻女性胫前部多见,皮疹为红、肿、热、痛的皮下结节,可伴有发热、关节痛、肺门淋巴结肿大、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此型预后良好,80%皮损在6个月消退。
②丘疹型:为针头至黄豆大半球状丘疹,数目不等,多至数百,密集,损害类似于汗腺瘤、睑黄疣、扁平苔藓及毛发上皮瘤,见于眼睑、颈、四肢;
③结节型:蚕豆大圆形结节,1个或数个,黄红色、紫红色,中央萎缩,表面毛细血管扩张。
④斑块型:见于两颊、鼻、四肢、肩部,为表面扁平而轻微隆起的大分叶状结节性斑块;
⑤冻疮样狼疮:鼻、颊、唇、耳、指(趾)、膝部有硬蓝紫色发亮斑块,冬季加重;
⑥银屑病样:边界清楚的斑块,上有银屑病样鳞屑;
⑦环状型结节病: 好发于面、颈部。前额、面部、项部,损害形成环状。
⑧瘢痕型:好发于原有癍痕处。使原有的陈旧性瘢痕高起,范罔逐渐扩大,沿瘢痕部位扩散,呈结节状或条状,表面光滑,呈黄棕色或紫红色。病程为慢性经过,部分可自行消退。
⑨其他类型:少见型有色素减退、鱼鳞病样、斑秃、硬斑病等;临床上多型皮损也可同时存在,构成混合型。
3.眼部病变:最常见的是虹膜睫状体炎,结膜、视网膜、泪腺也可受到侵犯。这些病变可引起视力障碍及眼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慢性损害偶可导致患者失明。结节病出现虹膜睫状体炎,同时伴发腮腺炎及面神经麻痹时,称为Heerfordt综合征。眼病可发生于该病的不同阶段,甚至可见于肺部病变痊愈之后,因此主张对结节病患者都行裂隙灯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后者有助于诊断、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结节病的眼色素膜炎与结核性眼色素膜炎有时很难鉴别,两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均可有虹膜睫状体炎、钙盐沉着、玻璃体混浊等,因此需结合全身症状、胸部表现、免疫学检查等,才能确定诊断。占1/4~1/2。主要为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巩膜、视网膜和视神经均可受累。
4.神经症状:结节病几乎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但诊断比较困难。最常受累的是面神经。此外,还可出现神经肌病、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等临床表现。若损及下丘脑或垂体后叶则引起尿崩症。
5.肝脏受累:常无症状,有时患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需组织活检才能确诊。30%~70%患者外周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下常见,淋巴结光滑、质硬、活动、无压痛;5%~40%有肝、脾肿大,肝内结节形成,肝功能异常。
6.肌肉组织:发生肉芽肿的患者也常无症状,或者有局部疼痛、触痛、肌痉挛、假性肌肥大、皮下结节。偶尔出现筋膜炎,也有报道出现对称性近端肌肉肌力减退。活检显示非干酪性肉芽肿,伴淋巴细胞浸润、肌细胞坏死修复。高钙血症者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偶尔钙化。
7.指(趾)骨囊性变:据报道14%的患者可出现这种改变,但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不是由结节病引起的。头骨、脊椎骨也可形成溶骨性或硬化性病灶。骨髓病变多见于慢性病例,常无症状,骨皮质多完整,偶尔见病理性骨折。某些病人溶骨性改变与冻疮样狼疮或多发性指(趾)炎有关。
8.关节病变:据统计2%~38%病人有关节炎、关节周围炎或关节疼痛。急性发病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发热、结节性红斑者,89%有关节症状。表现为:①关节周围红肿热痛;②对称性累及踝、膝等关节;③关节活动时常无疼痛或有轻微疼痛;④x线检查仅显示软组织肿胀;⑤关节腔渗出液少,一般仅为轻度炎症。⑥针吸滑膜活检常为轻度非特异性滑膜炎;⑦症状自限,可在2周至4个月内完全消散,仅少数发展为慢性关节炎。
但结节病多为慢性起病,关节炎症状少见,即使晚期累及多个器官,关节症状亦较轻,且容易消散,不留后遗症。有时病人会出现腱鞘炎;偶尔还会出现杵状指和肥大性骨关节病。小儿结节病短期也可出现无痛性关节炎,其典型表现为大量黏稠关节液和有触痛的腱鞘积液。滑膜炎时x线检查可显示破坏性病变,滑膜活检可发现肉芽肿。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