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阴虚邪恋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恢复期)

时间: 2023-11-02 19:11:07

症状:低热不退,午后为甚,烦躁不寐,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黄,脉细数。

治则治法:清热育阴,养心安神。

中成药:①知柏地黄浓缩丸,口服,1次8粒,1日3次;②大补阴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6g,黄芩10g,阿胶(烊化)10g,白芍10g,鸡子黄2枚,麦冬10g,石斛10g。加减:口干甚,加玉竹10g,生地黄10g以生津止渴;夜寐不安,加远志10g,莲子心10g以养心安神。

乙脑有什么症状?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简称为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引起的,经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状。重症病人可有呼吸循环衰竭,部分病人可留有后遗症。目前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乙脑已由传统的儿童传染病转向成年、甚至老年人。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4.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本病的发生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临床上将乙脑分为以下三期:

1.初期
急性起病,高热,头痛, 呕吐,倦怠及嗜睡。头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本期持续3~4天。

2.极期
此期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
(1)高热:所有病人都有发热,体温与病情成正比,常在1~2天内达高峰,39~400C以上,轻者3~5天,重者可达3~4周以上。
(2)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昏迷。意识障碍程度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经过顺利者,7~10天可恢复。
(3)抽搐:出现于疾病早期,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多见于小儿重症病人(50~70%).与高热同存。
(4)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有时可因呼吸道痰阻、呼吸肌麻痹等导致外周性呼吸衰竭。
(5)脑膜刺激征。
(6)其它:循环衰竭(多见于老年病人),应激性溃疡(多见于重症病人)。
本期持续4~7天,在发病7~10天左右,体温开始下降,病情迅速改善,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
体温在2~5天渐至正常,精神神经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恢复,部分病人在1~3个月才可恢复。个别重病人可有神志障碍,多汗,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等症状,且持续时间很长。

4.后遗症期
恢复期症状在6个月内仍未恢复,称为乙脑后遗症。
在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又分为以下4型。
(1)轻型:体温390C;轻度头痛,呕吐,嗜睡,无抽搐.病程5~7天。
(2)中型:体温39~400C;头痛,呕吐,嗜睡或浅昏迷,脑膜刺激症明显并有抽搐, 病理反射阳性.病程7~14天。
(3)重型:体温400C;昏迷,烦躁,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程可达2~4周。有较严重的恢复期症状。可有后遗症发生。
(4)极重型:体温400C以上,深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多在3~ 5天内死亡。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注意精神、意识、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

2.对症治疗
(1)降温:可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时1次。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 高热不退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1次,同时加用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38℃左右。

(2)镇静剂的使用
安定:成人10~20mg/次,小儿每次0.1~03mg/kg,肌注,必要时静脉缓注,但不超过10mg。
水合氯醛:成人1.5~2g/次,小儿每次50mg/kg(每次不大于1g),鼻饲或保留灌肠。

(3)降低颅内高压
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g/kg次,15~30分钟静脉注射,每4~6小时一次。有脑疝者可用2~3g/kg。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

(4)呼吸衰竭的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
②给氧: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
③气管切开:凡有昏迷、反复抽搐、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反复吸痰无效者,应及早气管切开。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有抗炎、减轻脑水肿、解毒、退热等作用。主要用于重型病人,氢化考的松5~10mg/(kg.日)或地塞米松10~20mg/日,儿童酌减。

(6)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预防】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龄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龄婴儿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参考资料:http://www.cmechina.com/cme/html/cme_K1000009/1603/

大脑炎的症状是什么?

“乙脑”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炎,是经蚊子传染的、夏秋季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源是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实本病存在。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
3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
④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著。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软化坏死灶。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左右。整个病程分为三期:
①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
②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皆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③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体可升高 ,称之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
(一)初热期 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二)极期 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 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 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 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 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 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博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
多数病人在本期末体温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严重并发症或脑部损害重而死于本期。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但经积极治疗,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4型:
1.轻型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无恢复期症状。
2.中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 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4.暴发型 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症状以轻型和普通型居多,约占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见,流行后期轻型多见。

完整版请看这里: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67130.html

乙脑的主要致死原因是什么?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临床表现
潜伏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一)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二)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向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可留在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主要原因: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