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
一、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症见喘促心悸,不得平卧,咳痰清稀或呈泡沫,面浮肢肿,畏寒尿少,脘痞纳呆,面唇青紫,舌淡胖质黯,苔白腻或水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健脾,泻肺利水。方选真武汤合桑苏桂苓饮加减,药如制附片10g、桑白皮10g、苏子10g、葶苈子10g、桂枝10g、猪茯苓各15g、白术10g、泽兰10g、泽泻10g、赤芍10g、益母草30g。
二、气虚血瘀痰阻
症见喘息气短,动则尤甚,咳嗽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伴口唇暗淡,脘痞纳呆,倦怠乏力,舌淡暗,苔薄腻或白滑,脉细滑。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平喘。方选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药如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桃仁10g、杏仁10g、炒苡仁30g、防风6g、当归10g、桔梗6g。
三、气阴两虚,痰瘀阻络
症见喘憋心悸,动则尤甚,咳痰量少,质黏难咯,唇甲紫绀,心烦失眠,声低气怯,少气懒言,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淡暗,苔少或薄腻,中间剥脱,脉沉细或细涩。
治法:益气养阴,化痰通络。方选生脉饮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药如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0g、清半夏10g、南北沙参各15g、知母10g、贝母10g、炙杷叶10g、当归10g。
四、阴虚血瘀痰凝
症见喘息气短,咳嗽痰少,色白或黄,质黏难咯,伴口燥咽干唇暗,形体消瘦,身热心烦,夜寐欠安,舌红或暗红,苔少或苔腻,脉细滑数。
治法:养阴清热,和血化痰。方选金水六君煎加味,药如当归15g、熟地(砂仁拌打)15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金沸草10g、知母10g、贝母10g、海浮石10g、炙杷叶10g、丹皮15g、丹参15g。
五、肝肾阴虚,痰蒙清窍
症见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甚或昏迷,或躁烦谵妄,肢体瞤动,舌质暗红或红绛,舌体瘦小,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柔肝熄风,涤痰开窍。方选一贯煎、菖蒲郁金汤合涤痰汤加减。药如生熟地各15g、山萸肉20g、玄参10g、菖蒲10g、郁金10g、清半夏10g、胆星6g、茯苓10g、竹茹10g、枳壳10g、酒军6g。
六、痰湿蕴肺,气虚血瘀
症见咳喘较前明显减轻,但仍痰多,常因痰而嗽,痰出咳平,色白或呈灰色,质黏腻或稠厚成块,伴胸闷脘痞,呕恶纳呆,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质淡暗,苔白腻,脉细滑或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咳。方选平胃二三汤(平胃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如苍白术各10g、陈皮10g、清半夏10g、茯苓15g、厚朴6g、苏子梗各10g、炒莱菔子10g、炒枳壳10g、白芥子6g。
七、痰热壅肺,气阴两伤
症见喘息胸闷,咳嗽气短,痰多质黏色黄,咯吐不爽,或有腥臭味,或痰中带血,伴口干便秘,心烦失眠,乏力懒言,舌质红,苔少或薄腻,中有剥脱,脉细滑或滑细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平喘。方选小陷胸汤合清气化痰汤加减,药如全栝楼30g、黄芩10g、清半夏10g、桃仁10g、杏仁10g、枳实10g、知母10g、贝母10g、漏芦10g、连翘10g、山栀子10g、南沙参10g。若痰黄如脓或有腥臭味者,多为合并肺痈表现,可酌加芦根15g、茅根15g、生苡仁30g、鱼腥草30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以清热解毒,化痰消痈。
八、风热犯肺,肺失宣肃
症见咳嗽气促,喘逆胸闷,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常伴恶风身热、头痛口渴、鼻流黄涕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肃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药如桑叶10g、桑皮10g、菊花10g、杏仁10g、连翘12g、炙麻黄6g、生石膏30g、桔梗6g、前胡10g、牛蒡子10g。
中医经验方、偏方:
[方一]
橘红10克,米粉500克,白糖200克。橘红研细末,与白糖和匀为馅;米粉以水少许湿润,放蒸锅屉布上蒸熟;冷后压实,切为夹心方块米糕,不拘时酌量食用。 本方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肺气肿,此种肺气肿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
[方二]
生石膏30克,杏仁泥10克,冬瓜仁20克,鲜竹叶lO克,竹沥20—30克。将生石膏、杏仁泥、冬瓜仁、鲜竹叶(洗净)共入砂锅煎汁,去渣,再分数次调入竹沥水,日分2叫次饮用。
本方宜泄肺热,化痰降逆,适用于痰热结肺所致的肺气肿。此种肺气肿的特点为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粘稠色黄或夹血色,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苔黄或腻,脉滑数。
[方三]
黄芪3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乳鸽1只。将乳鸽(未换毛的幼鸽)浸入水中淹死,去毛和内脏,放人炖盅内,加适量水,再人黄芪、白术、茯苓(洗净),置于蒸锅内,隔水炖熟,加少许食盐,味精。在正餐时食用,每天一次。
本方益肺止喘,适用于肺虚所致肺气肿。此种肺气肿的特点为喘促,气短不足以息,语气乏力,苔白滑或腻,脉细软。
[方四]
党参10克,黄芪9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甘草、半夏各6克,陈皮12克,苏子、莱菔子各9克,白芥于12克,大枣10枚。将大枣、陈皮除外,其余各药熬汤,除药渣,将其汤煮大枣和陈皮,开锅10分钟后,吃大枣,喝汤,去陈皮。
本方健脾益气,化痰平喘,适用于脾虚所致肺气肿。此种肺气肿的主要特点为喘促,气短不足以息,语言无力,痰多质稀,四肢倦怠,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滑或薄腻,脉细软。
[方五]
核桃仁50克,萝卜子(研粉)、冰糖各10克。
将冰糖先熬化,再加入上药拌匀,制成糖块,每日时时含化。
本方补肾平喘,适用于肾虚久喘。此种肺气肿为咳喘日久,短气息促而难以接续,动则大甚,痰吐起伴,伴有腰膝酸软,脉微细。
[方六]
黑苏子、陈皮、半夏、当归、厚朴各9克,沉香末(冲)、肉桂各2.5克,前胡、杏仁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除疲降气,适用于肺气肿。
[方七]
黄芩、瓜蒌仁、半夏、胆星、橘皮、杏仁泥;枳实、姜竹茹各9克。
水煎服,1日l剂,早晚服。
本方清肺化痰,运用于痰热所致的肺气肿者。
[方八]
沙参12克,麦冬、五味子、杏仁、玉竹、贝母各9克。水煎服,每日l剂,分2次服。
本方补气生津,适用于气津两伤所致的肺气肿。
[方九]
熟地、山萸肉、五味子各9克,肉桂2.5克,补骨脂、胡桃肉各9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补肾纳气,适用于肾虚所致的肺气肿者。
[方十]
苏子10克,白芥子9克,莱菔子10克,山药60克,人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本方扶正祛邪,降气化痰,适用于痰涎壅盛所致的肺气肿。
[方十一]
莱菔子适量,粳米2两。将莱菔子炒熟后研末,每次取1卜15克,同粳米煮粥。 本方化痰平喘,行气消食。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气喘,不思饮食,嗳气腹胀之肺气肿。
[方十二]
粳米60克,川贝5—10克,砂糖适量。先以粳米60克,砂糖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调人川贝母极细粉末5—10克,再煮二三沸即可。温热服食。
润肺养胃,化痰止咳。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咳嗽气喘等症。
[方十三]
射于10克,麻黄、白芥子、莱菔子各9克,苏子10克,皂荚12克,旋复花、紫菀、款冬花各10克,半夏、杏仁各9克。若外感风寒,痰从寒化,寒重于饮而咳重于喘者,加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白芍、甘草;饮重于寒并兼有郁热而喘重于咳者,加厚朴、石膏、细辛、干姜、五味子;饮寒并重而喘咳并重者,加生姜、细辛、五味子、大枣;外感风热,痰从热化,热重于饮者,加石膏、生姜、大枣、甘草;饮重于热者,加细辛、干姜、五味子、白芍、石膏;饮热并重者,加厚朴、石膏。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肺气肿,其临床主要症状如: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白厚腻、脉滑。
[方十四]
黄芩、桑白皮、金荞麦各10克,杏仁、半夏各9克,款冬花12克,苏子、贝母、黄连、山栀各9克。若痰多而粘稠,加瓜蒌、射干、海蛤粉;痰涌便秘、喘
你好,在中医疗法的治疗下,人们对疾病有了更加有效的抵抗措施,做好治疗保证患者的健康。中医治疗肺气肿是我国的肺病治疗方法,中医学上的一大进步,解除了中药治疗疾病时间长,药效不明显的弊端。中医治疗肺气肿是我们抵抗疾病的最好方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