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
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病(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NCL)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神经元有脂色素沉积,引起进行性变性。临床有癫痫发作(肌阵挛发作为主),运动障碍,视觉减退和认知缺陷。根据起病年龄可分为几型,但分型方法尚不统一。
婴儿型NCL起病于9~19个月,视神经萎缩、肌阵挛发作、共济失调、智力低下均发生较早且很严重。基因在染色体lp32,编码软脂酰基蛋白硫酯酶,这是一个溶酶体酶,参与蛋白分解过程中的去脂作用,分解掉半胱氨酸残基上的脂肪酰基。
晚婴型NCL在2~6岁起病,有智力低下,共济失调,晚期出现视力障碍;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都可见到,2~3Hz光刺激有光阵发反应;基因在染色体11p15,编码抑胃肽不敏感性溶酶体肽酶。
少年型NCL,又称Batten病,是NCL中最常见的一型,4~10岁起病,有视觉障碍、共济失调、智力低下;除肌阵挛发作外,还可见不典型失神和全身强直阵挛型发作;基因在染色体16p12.1,编码一个有438个氨基酸的蛋白,其功能不明;此基因有多种突变,说明有明显的等位基因异质性。此外,NCL的芬兰变异型,基因突变发生于染色体15q21-23,其功能不明。
【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
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PME)是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肌阵挛性癫痫。起病年龄不定,3~65岁(5~14岁)不等。特点是进行性肌阵挛发作和全身性惊厥,智力低下,共济失调,肌病,耳聋等。症状在各例轻重不等。EEG背景变慢,爆发棘慢波,多棘慢波或弥漫性δ波,有的呈光敏性。
本病由线粒体DNA点突变引起,发生于赖氨酸转移RNA基因,或由于在核苷酸8344位点上有腺嘌呤与鸟嘌呤转换,或由于在核苷酸8356上有胸腺嘧啶与胞嘧啶的转换。这种突变使细胞能量的产生和利用发生缺陷,而细胞兴奋性的控制与能量代谢有密切关系。
癫痫分类曾经历多次变革,以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推出的癫痫分类标准为例,该标准将癫痫分型为:发作类型、癫痫类型及癫痫综合征。
首先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不明起源的发作。
第二,将癫痫分为四个大类:局灶性、全面性、全面性合并局灶性以及不明分类的癫痫。
第三,基于癫痫发作类型、脑电图、影像特征等信息,有时可诊断相应的癫痫综合征。如:①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属于全面性癫痫,其中特发性指未发现明确病因。②自限性局灶性癫痫:多儿童期起病,最常见的是伴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
癫痫是一组由不同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的综合征。也可以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特发性癫痫病因不明,继发性癫痫大多能够找到病因,对临床表现提示为继发性癫痫,但尚不能明确病因的称为隐源性癫痫。
继发性癫痫的病因主要包括:脑外伤、脑血管病、肿瘤、感染、寄生虫、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药物和毒物等。
(1)婴儿痉挛症。婴儿痉挛症是不同病因导致的婴儿期癫痫,常伴精神运动发育迟滞。1841 年,由West 首先报道,也称West 综合征,本病病因不清,特发性婴儿痉挛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患儿多在1 岁前发病,高峰为4 ~ 7 个月,男婴多见,通常表现特征性痉挛、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及高波幅失律EEG 三联征,痉挛为屈曲性、伸展性、闪电样或点头样,常为多种类型组合。本病分为症状性及特发性两类,症状性多有脑损伤史或明确病因,表现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可见神经系统体征或神经影像学异常;特发性较少见,无脑损伤史、明确病因、神经系统体征或神经影像学征象。
婴儿痉挛症脑电图特征。各导联不规则、不同步高幅慢波,并伴以不规则尖波、棘波、棘慢波、多棘波,呈高度失律脑电图改变。
(2)Lennox-Gastaut 综合征(LGS)。也称小运动发作,是儿童难治性癫痫综合征,以某些类型癫痫发作、常伴精神发育迟缓及典型EEG 改变为特征,占儿童癫痫4.2% ~ 10.8%。Gibbs 等(1939 年)首先描述LGS 的EEG 特点,与典型失神发作每秒钟3 次棘慢波综合(SSW)相比,LGS 为每秒钟2.5 次以下棘慢波综合,称小发作变异型(PMV),提示慢SSW 患者有严重的难以控制的癫痫发作。其后Lennox 和Gastaut 详细论述其症状与EEG 变化关系,后人命名为Lennox-Gastaut 综合征。
症状性LGS 病因包括产前、围生期及产后因素、先天性脑发育及代谢异常、感染、外伤等,10% ~ 20% 的病例出现LGS 前曾患婴儿痉挛症。
通常4 个月~ 11 岁发病,4 岁前多见,1 ~ 2 岁最多,男女之比1.4 ∶ 1 ~ 3.3 ∶ 1。常伴精神发育迟滞,60% 的患儿有脑病史。
患儿同时出现两种或以上发作是LGS 重要特征,常见强直性发作和非典型失神发作,也可见失张力发作、肌阵挛性发作、GTCS 和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很频繁,常发生癫痫状态。
20% ~ 60% 的LGS 患儿发病时即有智能障碍,75% ~ 90% 发病数年后有智能障碍。智能障碍与发病早晚有关。半数患儿出现行为异常,表现多动症或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半数患儿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无异常,其余可伴脑瘫、言语异常等神经功能缺失。
发作时EEG 背景活动异常,有< 3Hz 棘慢波,常可见多灶异常。
通常清醒时EEG 背景活动异常,每秒钟1 ~ 2.5 次棘慢波综合(SSW)是显著特征,常普遍同步出现,一侧性也相当常见,少数为局灶性分布,额部最显著。
主要临床类型特征如下。
①强直性发作。一般为轴性强直,表现仰头、点头和全身挺直,有时难与West 综合征区别,短暂发作可不伴意识丧失,反复发作有意识障碍,睡眠中多发,尤其Ⅱ期睡眠。发作时EEG 伴双侧中至高波幅每秒钟10 ~ 25 次快节律暴发,前部导联显著,特别是慢波睡眠期(NREM),持续时间短暂,有时为临床下放电。爆发放电前常可见低平背景活动或普遍棘慢波综合放电。
②非典型失神发作。见于半数患者,表现凝视或眼球上转,正进行的活动中断。与典型失神发作相比,发作不突然,停止过程缓慢,意识不完全丧失,可伴自动症和自主神经异常,持续数秒至十余秒。
发作时EEG 显示不规则广泛每秒钟2 ~ 2.5 次棘慢波综合,与发作间期棘慢波综合常难区分。
③失张力发作。多见于婴儿,肌张力突然消失无法保持身体姿势,使患者突然跌倒及外伤,瞬间发作可无意识障碍,严重发作时有意识丧失,持续数秒。发作时EEG 可见棘波、尖波、慢波或棘慢波综合。
④阵挛性发作。表现全身或部分肌阵挛性抽动。无强直发作,可伴意识丧失。发作多在NREM 期,EEG 为普遍每秒钟10 次活动,混有棘慢波综合放电。
⑤非典型失神发作持续状态。发作持续出现,意识呈混浊状态,其间可有失张力、短暂全身肌阵挛发作等,又称小发作持续状态,见于14% ~ 50% 的LGS 患者。
(3)少年型脑苷脂沉积病。又称少年型(Ⅲ型)Gaucher 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葡糖脑苷脂贮积病。目前已发现,本病患儿存在lq21 ~ 31 区1448 位核苷酸等位突变。患儿多在10 岁内发病,神经系统表现慢性进行性智力减退、小脑性共济失调、痫性发作如肌阵挛癫痫,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震颤和肌张力障碍等。
EEG 表现弥漫性6 ~ 10Hz 复性棘慢波和节律性尖波,6 ~ 10Hz光刺激可诱发肌阵挛发作。
(4)少年型家族性黑_性痴呆。家族性黑_性痴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数患儿有犹太遗传背景,为15 号染色体长臂(15q23-q24)突变导致氨基己糖苷酶A 缺陷。患儿4 ~ 10 岁发病,首发症状为进行性视力减退和视神经萎缩,可出现各种类型发作如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或全面性强直- 阵挛发作等,以及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智能减退等。
早期EEG 可见弥漫性慢波背景出现阵发性高波幅慢波暴发,伴多相棘波,晚期出现低波幅慢波活动等。
(5)樱桃红斑- 肌阵挛综合征。樱桃红斑- 肌阵挛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已证实神经氨酸沉积症患者存在10q23 基因突变,导致β -N- 乙酰神经氨酸酶缺陷,使神经系统出现因溶酶体贮存所致功能受损。
多在8 ~ 15 岁发病,可见进行性视力减退,晶体混浊,眼底检查可见樱桃红色斑,小脑性共济失调及周围神经病等。发病后数年内出现肌阵挛、多肌阵挛和意向性肌阵挛。
EEG 出现弥漫性10 ~ 20Hz 正相尖波, 肌阵挛发作时为10 ~ 20Hz 同步放电。
尿可检出涎酸寡聚糖增高,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中可见溶酶体贮存物。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可见明显涎酸酶缺乏。病理检查可见肝脏星形细胞、肠肌丛神经元和脑神经元内贮积物。
(6)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以下3 种类型。
① Lafora 小体肌阵挛癫痫。也称Lafora 病,是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6 ~ 19 岁(平均14 岁)发病,多以强直- 阵挛发作起病,之后出现不规则肌阵挛发作,闪光、喧闹和接触等刺激可诱发轻微肢体抽动、粗大肌阵挛或局灶性发作,智力衰退早期出现,迅速进展,数月或数年后病程晚期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肌痉挛和不随意运动等锥体束、锥体外系体征。
EEG 病初正常,以后出现非特异性短阵暴发性多棘波发放,背景活动正常,睡眠不诱发;出现小脑、锥体束及锥体外系体征后EEG 出现典型改变,背景活动慢而无节律,出现快速广泛多棘波或棘波,晚期可见特征性光敏性放电。腋窝汗腺或肝脏活检可见特殊多聚糖体,是多葡聚糖组成椭圆形胞质内嗜碱性沉积物。
②肌阵挛性癫痫伴蓬毛样红纤维(MERRF)。或称MERRF 综合征,是母亲遗传的线粒体DNA 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病。多见于5 ~ 15岁儿童,通常在10 岁后或更晚发病,有明确家族史,以肌阵挛性癫痫发作为特征,可伴强直- 阵挛性发作、小脑性共济失调、智能减退、痴呆和肌病等,可见矮小、神经性耳聋、视神经萎缩、足畸形如弓形足、腱反射消失、深感觉障碍和内分泌失调等。
EEG 背景活动正常,可见双侧棘慢波和广泛多棘波,弥漫性δ波暴发,光刺激敏感。CT 和MRI 检查可见弥漫性脑萎缩、白质损害、基底核钙化和低密度灶等改变;肌活检光镜可见明显破碎或蓬毛样红纤维,有助于确诊。
③ Unverricht-Lundborg 综合征。本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6 ~ 18 岁起病,病情进展迅速,平均病程2 ~ 10 年。首发症状为肌阵挛性抽动,意识清醒时出现自发性动作性肌阵挛,不规则,不同步,对光刺激等敏感,可合并强直- 阵挛发作、小脑性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和痴呆等。
脑电图异常可先于临床症状,表现双侧同步棘慢波和多棘慢波暴发,进行性散乱的背景节律,光刺激可出现双侧4 ~ 6Hz 暴发性尖波和复性棘波。视觉诱发电位高度异常。脑CT 检查正常,脑脊液中GABA 含量减低。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