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中医望鼻之鼻黄

时间: 2023-11-02 21:31:03

鼻涕是黄的说明什么

1 鼻涕是黄的说明什么如果患者流黄鼻涕,可以从中西医的不同角度分析。

中医辩证分析:如果患者流黄鼻涕说明,大致可以说明患者是患有风热感冒。

西医分析:如果患者出现流黄鼻涕的现象,说明鼻腔内有细菌或病毒感染。

2 鼻涕的颜色变化说明什么如果一开始就流清涕,随后变黄伴随鼻涕量减少以及鼻腔变干燥,表明感冒在逐渐好转;如果鼻涕量没有减少,黄涕越来越浓,说明感冒加重了。

3 流黄鼻涕中医治疗中药配方:薄荷3克、芦根30克、板兰根15克、生甘草6天,每日一剂;或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每日一剂。

功效:此配方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的作用,对于治疗黄鼻涕有很好的疗效。

4 流黄鼻涕西医治疗流黄鼻涕说明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大多数采取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治疗,同时可以使用抗炎的滴鼻液辅助治疗。

中医里望闻问切是怎么望的?如题 谢谢了

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色、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局部的变化征象了解相关的病变。临床上,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无严格区分。在具体步骤上,可先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进行分部望诊。 望诊,即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全身局部的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见望神)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 1、有神(得神)病人目光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清晰,反映灵敏,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尚足,病情轻浅,预后良好。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望面色以面部颜色光泽变化为主要内容,包括面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与出现的部位,可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和病邪所在的部位。(见望面色) 1、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望形态: ①望形体。主要是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和躯干肢体外形。 ②望姿态。即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行为动作。如面唇指趾颤动,若为热病属热盛动风,若为内伤杂病属血虚阴亏;四肢抽搐痉挛,颈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痉病,多见于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等证。手足运动功能失常和各种疼痛症状,也可通过望姿态推断出有关病证。 望头面颈项: 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与手足三阳经循行交会之处,足厥阴肝经亦上行于头。脑居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的中枢。脑为髓海,为肾所主。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于面,故心之华在面。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实际上望神、望色也以头面部为主。望五官:五官(目、耳、鼻、口、舌)与五脏气血盛衰有关,望五官神色形态变化,可直接诊察脏腑病变。 ①望目。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目部的五脏相关部位称为五轮(见五轮八廓),故望目不仅可以望神,而且可诊察五脏病变。 ②望耳。耳为肾之窍,又为手足三阳经分布结聚的部位。望耳主要观察耳廓色泽、形态及分泌物状况(见耳廓望诊) ③望鼻。鼻为肺之窍,属脾经,与足阳明胃经有联系。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孔干燥多为阳明热证。 ④望口唇。脾开窍在口,其华在唇。唇色红润,说明气血调和、胃气充盛。若唇色淡白为血虚,淡红为虚寒,深红为实热,青黑主气滞血瘀等。口唇干裂为津液不足,口角流涎是脾虚或胃热。此外,望口唇对口糜、口疳、髻风、茧唇等病也有直接的临床意义 ⑤望舌。舌为心之窍,舌通过经脉、经筋,直接或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见舌诊) ⑥望齿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手足阳明经脉络于齿龈。 7.、望咽喉。咽喉是呼吸、进食的要道,与肺、胃有关。正常人咽喉色泽淡红润滑,畅通无阻。若咽喉溃烂,周围红肿,多为实热证;扁桃体溃烂化脓为乳蛾,因肺胃热盛所致。若咽喉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称为伪膜。伪膜坚韧而不易剥离的,多为白喉。望前后阴:通过观察病人前阴、后阴进行诊断的方法。前阴为男女生殖器及尿道的总称,后阴即肛门。 望皮肤: 皮肤为一身之表,卫气循行其间,内合于肺,具有排泄汗液、调节体温、抵御外邪侵袭的作用。 ①望皮肤色泽。 ②望皮肤形态。望脉络:通过两手鱼际、食指、指甲络脉的形色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 1、望食指络脉。又称望小儿指纹,多用于3岁以内小儿,以其形状、色泽、粗细、长短等变化为主。 2、望指甲。指甲是筋之余,为肝胆之外候。肝藏血而主疏泄,因此望指甲可测知气血盛衰及其运行情况。 3、望鱼际络脉。鱼际为手掌大指本节后肌肉丰隆处,手太阴肺经循行于此,且与胃经气血盛衰有关。望鱼际络脉主要是望色,如青属寒、赤属热等。 望排出物 : 包括望呕吐物、痰、涎、涕、唾、二便、经带、脓液等的形、色、质、量。 ①呕吐物。清稀无臭,以寒证为主;秽浊酸臭,以热证为主;见有不消化食物夹杂,并有酸臭味,多属食积;见有清水痰涎,伴口干不欲饮,舌苔腻,多属痰饮。呕吐黄绿苦水,为肝胆湿热;如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为胃热、肝火引起,或有瘀血。 ②痰。色黄黏稠、结而成块,属热痰;痰白清稀、多泡沫,属风痰;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属寒痰;痰白滑、量多而易咯出,属湿痰;痰少而黏,难于咯出,为燥痰。痰中带血而色鲜红,多由阴虚火旺、热伤肺络所致。 ③涕。鼻流浊涕是外感风热,流清涕是外感风寒,久留浊涕不止是鼻渊之征。 ④唾涎。口角流涎不能自主,质清量多,以脾虚为主;如口流浊涎黏稠,则为脾胃湿热;小儿流涎可因虫积、胃热引起。吐出唾沫而量多,多因胃寒、食积或肾虚饮泛而致。 ⑤二便。大便如酱为大肠积热,似鸭粪而稀为虚寒,稠黏为热盛津伤,干结为津亏,兼夹红白脓液为痢疾,兼夹不消化食物为食积或脾虚。小便深黄而混浊,或白如米泔水样,是湿热下注;色白而清长,为肾阳虚;色红而浊,为尿血。 ⑥月经。月经量多,质稠或夹血块,色深红,多为血热;若量多,质稀,色淡红,多为气虚;月经色暗,兼夹血块,多为瘀血;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或深或淡,为肝气郁结所致。 ⑦带下。妇女阴道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或淋漓不断等,即为带下病。若带下色白为寒湿,色黄为湿热,赤白相兼为肝经湿热,各色相兼称为五色带,为妇科危重病证。若带下清稀为虚寒,稠黏为实热,呈涕唾状为脾虚夹湿,似脓液状为内痈等。 ⑧脓液。为皮肉的液状腐败物,多见于外科疮疡。若脓色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盛而排邪外出;若脓色黄白质稀,色泽明净,为疮疡顺证,是正气胜邪的表现。脓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火热内盛;若脓色绿黑,质稀,为毒邪内陷,病情深重。 望诊的重点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诊。因面、舌的各种表现,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脏腑功能变化,而全身神气的存、失又是生死吉凶的重要指征。在临床上,掌握望神、望色和望舌,并结合形态、头面五官、皮肤等望诊方法,

中医治疗鼻炎

[摘要]过敏性鼻炎是由各种特异性过敏源引起的多发性鼻病,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本文结合t临床,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之下,遵循天人相应的规律,并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分析、归纳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辨证论治;治标以缓其势;固本以逐陈疴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是由各种特异性过敏源引起的多发性鼻病,其临床表现为连续、频发的鼻痒、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及不闻食嗅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伴见头痛、耳鸣、听力障碍等全身症状。属中医“鼻鼽”、“鼽嚏”范畴。由于本病病症顽固、病程长、迁延难愈,可导致患者情绪失调、失眠、食少、疲乏、注意力减退等,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学习,并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笔者综合临床实践,将过敏性鼻炎的辨证论治思路略陈如下:
1.祛风脱敏。治标以缓其势
中医学认为,鼽嚏始发,多外邪为患,即所谓“外有非时之感”。肺位至高,为脏腑之华盖,通过息道直接与外界相通,其在体系皮毛,皮毛为一身之表,易感外界风邪寒气及病邪异气,故肺脏受邪,肺气被伤,失于宣肃,鼻窍不利;或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是发生鼻鼽的主要原因。又“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表现为发病迅速、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急性鼻窦炎的中医治疗与调护

急性鼻窦炎,中医称为急鼻渊,是发生于鼻窦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患,以发病急,鼻塞,流脓性鼻涕,头痛,发热等为主要表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少年为多,对青少年的身心 健康 影响极大,应加以重视。中医药在防治急性鼻窦炎方面,有着悠久的 历史 和良好的效果,此介绍如下。

一、病因与症状

对于急性鼻窦炎的发病与症状。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论述。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中医认为,急性鼻窦炎多由起居不慎,过度疲劳,致使风寒、风热邪毒侵犯人体,循经犯肺,上蒸鼻窦;或嗜食辛辣炙煿或肥甘厚味,致火热内生,或邪热内犯胆经,循经上犯鼻窦而病。其它如拔牙、急慢性鼻炎、鼻腔手术等往往可诱发病邪侵犯鼻窦而导致急性鼻窦炎的发病。

急性鼻窦炎发病后,主要表现为:

(1)鼻塞:单侧或两侧持续性鼻塞,严重者可有嗅觉减退。

(2)鼻涕黄稠量多(浊涕下不止):即流脓性鼻涕,量多粘稠,难以擤尽,若鼻涕流向咽部,可引起咽部不适,咳嗽,恶心等。

(3)头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一般位于头顶、前额、鼻根、面颊或枕部。

(4)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全身困倦,口干,便秘等,小儿患者症状较成年人严重,可见高热,呕吐、腹泻、咳嗽等症。X线拍片可见鼻窦粘膜水肿,或积有脓涕等。

二、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急性鼻窦炎发病急,病程短,鼻塞重,脓涕多,多属实证、热证。临床根据病情轻重与所处阶段不同,一般采用清热宣肺、清泻脾胃,清肝利胆等方法进行治疗,大多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肺经风热证:本证主要见于急性鼻窦炎的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鼻塞,鼻涕黄,量较少;头痛、发热、轻微恶寒、咳嗽等,检查多见鼻粘膜红肿,鼻腔积有黄稠鼻涕,额面相应鼻窦部位有压痛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宜疏风清热,宣肺通窍。方药可用银翘散合苍耳散加减。常用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菊花、蔓荆子、竹叶、薄荷、白芷、辛夷、炒苍耳子等。

(2)脾胃积热证:本证多见于急性鼻窦炎的中后期,主要表现为鼻涕黄浊量多,鼻塞较甚,嗅觉减退,前额头痛明显;发热,口渴,口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检查多见鼻黏膜鲜红,鼻道脓涕较多;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治疗宜清泄脾胃,解毒除涕。方药可用清胃汤合黄连解毒东加减。常用药物如生石膏、升麻、黄连、生地、丹皮、大黄、黄芩、白芷、薄荷、甘草等。

(3)肝胆湿热证:本证多见于急性鼻窦炎的中后期。主要表现为鼻涕黄绿,粘稠量多,涕味腥臭,鼻塞较甚,嗅觉减退,头痛明显;或有发热,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耳鸣,小便黄赤;检查多见鼻黏膜红赤,鼻甲肿胀,鼻道脓涕较多,病变窦窍相应头面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疗宜清泻肝胆,燥湿排脓。方药可用龙胆泻肝汤合奇授藿香丸加减。常用药物如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草、丹皮、藿香、薄荷、菊花、甘草等。

三、预后与调护

急性鼻窦炎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大多可获痊愈。但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引发中耳炎、咽喉炎、气管炎等,严重者尚可引发颅脑感染,导致严重后果,或引发眼内感染、导致视力下降等。若失于治疗尚可转变为慢性鼻窦炎,致使病变经久不愈;若脓涕流入咽部,可致咳嗽等;因此,一旦发生急性鼻窦炎,应尽早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病的发生。婴幼儿患病,病情往往较成年人严重,而且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更应引起重视。

在调养护理方面,一旦发生急性鼻窦炎后,应注意休息,防止受冷,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煎炸油腻食品、禁烟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鼻涕黄量多者,可适当饮用菊花薄荷茶(菊花15克、薄荷3克、茉莉花1克。用开水泡茶饮),以利脓涕排出;鼻塞严重时,亦可用薄荷煎水熏鼻,以改善鼻腔通气,切忌用力擤鼻,以防脓涕走窜,变生它病。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