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鼠疫的病原学

时间: 2023-11-02 22:06:26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我国鼠疫杆菌共17个型,均以地方命名,如祁连山型、北天山东段型等。

本菌抗原结构复杂,已证实有18种抗原,即A~K,N、O、Q、R、S、T及W等,其中F1、T及W最重要,为特异抗原。F1为荚膜抗原,可用于诊断;131T抗原为鼠毒素,存在于细胞内,菌体裂解后释放,是致病及致死的物质。V/W抗原可使细菌在吞噬细胞内保持毒力,抗拒吞噬。T抗原具有外毒素性质,可作用于血管、淋巴内皮系统,引起炎症、坏死、出血等。

其他毒性因子包括鼠疫原(pesticin)、纤维蛋白溶酶、凝固酶与脂多糖内毒素等。

鼠疫杆菌在脓液、痰中和蚤粪、土壤中能分别存活10~20天和6个月至1年以上。细菌于煮沸后1~2分钟、55℃15分钟或日光照射4~5小时可被杀灭。5%来苏或石炭酸、0.1%~0.2%升汞等在20分钟内可将痰中病原菌杀死。

鼠疫要怎样诊断?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升高,中型粒细胞升高,嗜酸细胞下降至消失。病原学检查,淋巴结穿刺液、血液、脑脊液、痰等涂片或培养可查到鼠疫杆菌。血清学检查,患者抗体急性期滴度≥1:1.6或病程中滴度增加4倍以上可以确诊。

具体分型表现:(1)腺型:主要是急性淋巴结发炎,以腹股沟、腋下为主,淋巴结红、肿、热、剧痛,患者可因疼痛而被迫处于特殊姿势,淋巴结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化脓溃破,伤口愈合慢。

(2)肺型:咳嗽,呼吸急,口唇、面色发紫,胸疼,泡沫血痰,咯血,临终时可因呼吸困难、缺氧而全身高度发紫。

(3)败血症型:迅速昏迷,全身广泛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

(4)轻型鼠疫:表现为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很像上呼吸道感染,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压痛。

(5)其他型:皮肤型,在鼠疫杆菌侵入处红、肿,有黑色痂皮,易坏死而发生溃疡,与炭疽类似;脑膜型,高热、头痛、呕吐较重,烦躁、神志改变;肠型,有呕吐、腹痛、腹泻、下坠感、排黏液样血便;眼型,结膜充血、肿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咽型,扁桃体充血、水肿,有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

鼠疫的历史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大瘟疫[编辑]
主条目:查士丁尼大瘟疫
541年-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历史上第一次纪录的大流行。541年,鼠疫沿着埃及的培鲁沁(Pelusium)侵袭罗马帝国。鼠疫荼毒培鲁沁后,迅速蔓延至亚力山卓,再继续水陆贸易网扩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与整个拜占庭帝国。目前并未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导致帝国至少1/3人口死亡。严重影响该帝国经济税基与军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实力。
查士丁尼鼠疫爆发后,从541年-717年,鼠疫沿着海陆贸易网扩散到西欧与不列颠。首先是法国,543年法国西南部亚耳爆发鼠疫病情,接着547年鼠疫传染至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588年-590年的一次鼠疫横扫马赛、亚威农(Avignon),以及法国北部里昂地区的隆河流域(Rhone Valley),造成2500万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国,它使当时整个地中海贸易衰退。更造成许多昔日王国的势力因此消失,并改写整个欧洲的历史。
第二次大流行[编辑]
主条目:黑死病
黑死病在1346年-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那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那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在中国,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的大疫相信是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份。据估计,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一些史学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营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袭,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黑死病与鼠疫[编辑]
19世纪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发现鼠疫杆菌及鼠疫传播方法后,大部份医学及历史学家,都认为14至16世纪肆虐欧亚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质疑这种说法,认为黑死病只有部份特征与“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怀疑真正导致14世纪黑死病的,可能其实是另一种仍未被发现的病原体。
第三次大流行[编辑]
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广东爆发,并传至香港,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估计在中国和印度便导致约1200万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续至1959年,当全球死亡人数少于250人方才正式结束。

鼠疫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则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肺鼠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之一,病死率高,在流行病学方面危害也最大。病人除具备鼠疫的全身症状外,由于呼吸困难、缺氧,导致口唇、颜面及四肢皮肤发绀、甚至全身发绀,故有“黑死病”之称。

扩展资料

鼠疫的危害:

鼠疫的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鼠疫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不加治疗,病死率为30%-100%。鼠疫潜伏期较短,通常为1-6天,但个别病例可达8-9天。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普通人群。

人民网-我国现有11个鼠疫疫源地?甘肃省为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人民网-北京接诊的2名鼠疫患者得到妥善救治 防控措施已落实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