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鼠疫的概述

时间: 2023-11-02 22:22:43

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

病因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5日。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一)腺鼠疫: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

(二)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三)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四)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升高。

(2)尿:尿量减少,有蛋白尿及血尿。

(3)大便:肠炎型者呈血性或粘液血便,培养常阳性。

2.细菌学检查:采淋巴结穿刺液、脓、痰、血、脑脊液进行检查。

(2)细菌培养。

(3)动物接种。

3.血清学检查。

治疗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局部分泌物或痰培养(每3日1次)3次阴性,肺鼠疫6次阴性。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严格的隔离消毒。

2.饮食与补液。

3.护理。

(二)病原治疗: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

2.庆大霉素。

3.四环素:对链霉素耐药时可使用。

4.氯霉素:对小儿及孕妇慎用。

5.磺胺嘧啶:磺胺只对腺鼠疫有效,严重病例不宜单独使用。

(三)对症治疗。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