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4日,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宣传的主题是“防控糖尿病,保护你的家庭”,以家庭和个人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为中心,提倡大众知晓个人和家庭成员血糖水平,呼吁全社会共同行动,防控糖尿病。
糖尿病防控已纳入健康中国行动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已经把糖尿病防控列为15项健康中国行动之一。由此可见,我国对糖尿病的关注已经从学术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如今,我国政府已经为控制糖尿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全民健康、控制糖尿病、健康中国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
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在胰岛素作用不足的情况下,不单会出现糖代谢紊乱,脂代谢也同样紊乱,还会引起血压、尿酸升高,以及脂肪性肝炎等临床表现。所以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高血脂、高血压,因为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压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
血糖、血脂、血压的合理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是基础,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用药,使其血糖、血脂、血压均达到控制标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中之重。
糖尿病患者还要注意定期筛查并发症,并发症早期时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但通过相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早期预警,能很好地遏制并发症发展,明显提高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在降糖药物的应用上,专家强调西医和中医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各有优势,应该利用这两种医学各自不同的优势,来达到降糖、改善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的效果。西药降糖配合中医药,自然能发挥“1+1大于2”的临床疗效。
养成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好习惯
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是减轻糖尿病病情的基础。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因首先是遗传,第二个便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跟肥胖相关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高脂肪、高热量饮食以及长期不运动相关联。
临床中,青少年患糖尿病比例正在逐年升高,患者的共性特征便是体型偏胖。从小养成的不健康饮食习惯和运动量不足,是造成青少年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专家提醒,父母对孩子从小不宜过度喂养,需要监督孩子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
那么,何为健康的运动方式呢,专家介绍,具有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才是有效的运动方式,能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
适合于大众的健康运动方式如快走或慢跑,同时需要在运动后让身体产生微热感,有汗出但不能大汗淋漓,心率也需达到一定数值。其中计算心率的方法,可用数字170减去自身年龄,比如60岁的老年人,运动后心率需达到110次/分,这样才被视为有效运动。
中医学防治糖尿病功不可没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饮食结构、不良作息等种种因素造成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归属到中医消渴病范畴。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记载,黄帝曰:“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转为消渴。”《内经》中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的详细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发消渴的原因,而阴虚内热是主要病机。
专家介绍,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特色优势主要为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在改善症状、降糖及阻止或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方面皆有一定疗效。
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生是在阴虚的基础上,加上饮食不节、喜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外因作用下发病,脏腑涉及肝、胆、脾、胰、肾、胃。即阴虚是糖尿病发生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癥结,血虚是造成合并症的主要原因,阴阳两虚是发展的趋势,湿热阻滞是病程中的变证。因此中医多采取补肾健脾、调肝和胃与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因此,在治疗上强调阴阳平衡,整体调节,从而达到恢复胰腺功能,起到双向调节作用,既降糖又可预防。
中医治疗糖尿病另一个优势是坚持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病征,甚至不同的季节及生活环境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因人而异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不同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调整血糖,降低血黏度,进而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对于控制血糖,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选择采用西药控糖,见效快,效果好,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会对自身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于是想采用中药来控制血糖。
中药和西药控制血糖哪个好,中药可以单独使用控制血糖吗?
客观来说,不管中医西医,都不能根治糖尿病。两者各有各的优点。 西药药效快,作用明确,但是不良反应明显;中药虽然起效慢,降糖效果略逊一筹,但是更注重辩证施治和整体调理,在改善自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但是口干,疲乏无力,实则是肾阴虚,中医主张采取补肾养阴清热利湿的药物,反而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对于糖尿病前期或早中期,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独立使用中药来控制血糖,而且并非每天服用中药汤剂。当血糖异常升高或波动较大时,服用汤剂;而当血糖控制稳定后,则改为水丸,长期维持。而对于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十分困难,胰岛功能明显减退或衰竭时,可用西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
哪些中药可以起到显著改善血糖的作用?
1、黄连
黄连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的作用,黄连素与传统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比较,其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黄连中的提取物黄连素具有良好的降血糖的作用,黄连素对胰岛D细胞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降糖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肝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进而抑制了血糖的升高。除此之外,黄连还具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
2、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具有显著降血糖的作用和降血脂的功效。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黄芪不仅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同时对于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葛根
葛根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渗疹、升阳止泻的作用。葛根中含有黄酮类具有降糖作用,其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缓慢而持久。有相关的研究表明静脉滴注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
4、五味子
五味子中提取物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能明显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 提高正常糖耐量,而木脂素类可抑制醛糖还原酶,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5、苦瓜
苦瓜总皂苷有减弱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缓解糖尿病症状。苦瓜可以降血糖,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坚持不了,尤其是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吃了苦瓜反而导致胃部不舒。所以,运用苦瓜降糖,要根据体质辨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比较好,而并非拿来就吃。对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吃苦瓜就不合适
,糖尿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之外,精神损伤,五志过激是其主要诱因;此外,与饮食所伤,体育运动缺乏,性欲不节,肾虚精耗等原因也有一定关系,且病程长,病势缠绵,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常用的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 猪胰1条,淡菜45--80克。先将淡菜(干品)洗净后用清水浸泡约20分钟,然后放入煲汤,待煮开10分钟后加入猪胰同煲。熟透后调味进服,亦可佐餐。 本方为糖尿病人的辅助治疗食品。 [方二] 糯稻杆10克。将其切碎炒煲,沸水泡,代茶饮。 本方适用于糖尿病口渴。 [方三] 菠菜梗100克,玉米须扣克。水煎,去渣,取汁,代茶常服。 [方四] 木耳、扁豆各60克。将黑木耳,扁豆共研成细面粉,每服9克,1日2--3次。 [方五] 猪胰脏1具,菠菜60克,鸡蛋3个。生将猪胰切片煮熟,再将鸡蛋打人,加菠菜再煮1沸。连汤食之,每日1次。 [方六] 山药60克,猪胰1条,食盐少许。前两味洗净切片,共炖熟,食盐调味。日1剂,饮汤食猪胰、山药。 [方七] 猪脊骨500克,土茯苓50--100克。猪骨打碎,加水煎汤约2小时,去骨及浮油,剩下3大碗,入土茯苓,再煎至2碗,去渣。日1剂,分2次服。 听说现在研究出了一个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的,胃转流手术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好的方法,胃转流手术是通过采用外科方式,改善患者肠道神经内分泌,调节胰岛内分泌功能,既降低了胰岛素抵抗,又促进了胰岛细胞增殖,解决了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衰退的情况,从而控制血糖,治好糖尿病。听说湖南军区医院糖尿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在这方面比较权威,你可以去咨询了解一下。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症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在中老年人中多见。它的可怕不只是疾病本身,更在于随血糖升高而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果早期忽视,不仅生活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还可能危及生命。
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一种以血管损害为主的肾小球病变。早期多无症状,血压可正常或偏高。其发生率随着糖尿病的病程延长而增高。
糖尿病早期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女子患糖尿病10多年,突然身体不适查出多种并发症
病例:患者xxx,女, 65岁,福州市人。患有糖尿病10多年。因早期没症状,没有重视。等确诊糖尿病,才开始吃药,由于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平时经常断药,血糖控制不佳,很少检查,不清楚自己血糖状况。
上个月因“左下肢沉重感、视物模糊、疲乏”到当地医院就医,全面检查发现:基底节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经过控制血糖、抗栓、降脂、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出院后遵医嘱继续服药,并结合中药调理,身体逐渐康复。
医生表示,由于患者及时发现治疗,没有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么多的并发症,原因在于平时没有监测,没能及时发现血糖升高及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带来严重结果,如视网膜病变严重会导致失明;大血管病变严重会导致中风、心梗,大中风会偏瘫卧床甚至死亡,严重心梗致死;微血管病变造成的糖尿病肾病严重会导致肾衰尿毒症,下肢血管病变严重会导致坏疽截肢等等,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
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方法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就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中医治疗糖尿病,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改善有独特的疗效。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而燥热愈甚,燥热愈盛而阴愈虚,阴虚与燥热之间常互为因果。阴虚燥热常常波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理论。处方用药重在解决阴虚燥热问题,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调整胰岛功能、纠正代谢紊乱、降低血糖、消除尿糖的思路。在治疗糖尿病时,以病为主,病证结合,取中西医之长,扬长避短,可以提高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2、中药理论与药理、毒理相结合。有专家认为,中药对改善糖尿病之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效果很好,但降糖作用有时不理想,未能充分利用70多种对血糖有影响的中药。临床用药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中药降糖作用,尽量避免使用升高血糖的中药。糖尿病人需要长期服药,应当避免使用有毒性的中药,以免加重肝肾的负担。在治疗糖尿病主症时,既要符合中医随症用药的原则,又要尽量选择有降糖作用的中药,不使用有升糖作用的中药。
3、治疗糖尿病与改善并发症相结合。治疗糖尿病要把中医宏观的证候与西医微观的病理变化结合起来,标本兼顾。中医认为,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血少,燥热伤气,进而出现“阴虚血必滞”,“气虚血必瘀”。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冠心病、中风、肾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耳聋、周围神经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病,都直接或间接与中医的瘀血证有关。中医常选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作为主要治法。
4、饮食疗法与锻炼相结合。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饮食疗法、运动锻炼与药物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许多糖尿病患者饮食不合理,存在着“四高三低”,即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盐,低钙、低纤维素、低维生素,没有采用宝塔型的食物营养模式。适当节制饮食、少食多餐,既可控制餐后血糖过高,还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
每日进食总量及三大营养素所占比例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准确计算、严格遵守。当患者肾功能尚好时,为了保持其精力、体力、免疫力,防止消瘦,可适当提高蛋白质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比例,可改善糖耐量和免疫功能。
怎样防止和减缓出现并发症?
专家表示,控制好血糖并经常监测相关指标,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老年糖尿病人,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很难避免,监测相关指标更为必要。
1、血糖。血糖控制平稳的病人每周监测1到2次空腹加餐后血糖。血糖波动大的病人要经常监测血糖,一天中全面的血糖监测点是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如有低血糖症状随时监测。
2、眼底检查。每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主要与病程和血糖状况有关。常见的有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眼底出血等,可能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3、糖尿病肾病。每6个月检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约30%-40%的1型糖尿病人,以及20%左右的2型糖尿病人,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标准是:尿白蛋白/肌酐 30mg/g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0mg/24h。
4、心脏病变。每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需要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自主神经电生理检测、冠脉CTA等。
5、神经病变。每6~12个月检查一次神经电生理检查。60%~70%的糖尿病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如四肢感觉减退、麻木、刺痛;腹胀、腹泻、便秘、尿潴留;阳痿、性功能下降;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等。
6、周围血管病变。每6~12个月做一次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大血管均会受累,下肢最为常见,可表现为足部皮肤发凉、足部疼痛、间歇性跛行,且皮肤易受感染,溃疡经久不愈,严重者引起坏疽导致截肢(趾)。
7、尿常规。每3~6个月检查一次。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尿白细胞等多项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间接反映血糖水平,还能较早地发现糖尿病肾病。
8、血压。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每天测量一次血压,有条件的最好每天进行多次测量;血压正常的糖尿病友最好每周测量一次血压。
9、血脂。每3~6个月检查一次。糖尿病往往同时合并脂代谢紊乱,通过血脂检查,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