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以发热、皮疹、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疲乏、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治疗上没有特效药,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因此护理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登革热患者出现淤斑、皮疹时常伴有瘙痒、灼热感,提醒患者勿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采用冰敷或冷毛巾湿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不适。患者应避免穿紧身衣、留长指甲及过度用力擤鼻涕,避免刮脸、跌倒等引起损伤。有出血倾向者,静脉穿刺选用小号针头,并选择粗、直静脉,力求一次成功,注射结束后局部按压至少5min。液体外渗时禁止热敷。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祸首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主要是白纹伊蚊。发病季节与雨季有关,5-10月份是我省流行季节。
?花斑蚊?的生活习性
?花斑蚊?喜欢在静止的清水中产卵,例如家中的水缸、花瓶、阳台花座积水、室外废弃的缸罐、一次性餐具、轮胎以及竹筒、树洞等积水容器或阴暗潮湿的场所等。?花斑蚊?白天叮咬人,高峰在早上8-9时及下午5-6时。
登革热的传染途径
当人被带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通过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在该病刚发热前至退烧期内(约6-7日)被叮咬,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繁殖,10天后,带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人,会使更多的人发病。伊蚊可长期携带病毒,具有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的双重作用。病人与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传人。
登革热的潜伏期
潜伏期为2-15日,一般为5-8日。如果在登革热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域内出现发热、全身骨痛、疲乏、出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登革热的临床诊断
1、15天内曾到过流行区特别是东南亚、南美等地区;
2、突起发热;
3、三痛: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痛;
4、三红:面、颈、胸背部潮红;
5、淋巴结肿大;
6、皮疹;
7、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患者多以突发高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眼球后痛、关节和肌肉痛;发病后3-4日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恶心、呕吐、轻微流牙血和鼻血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出现出血、休克,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预防登革热灭蚊是关键
预防登革热,一是清除蚊的孽生地,二是杀灭成蚊,三是避免被蚊子叮咬。
灭蚊的重点是清除蚊的孽生地
消除蚊的孽生地,防止积水主要措施有:
1、清水养殖无物改为泥土养殖。
2、定期清洗积水容器,如花瓶、花盆碟、废旧轮胎等。
3、对阴生水样的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花瓶内的水应5-7天换一次,并冲洗植物根部。
4、贮水的水桶、陶器、排水槽每5-7天清理换水一次。
5、把废旧空罐子、瓶子、一次性饭盒等容易积水器皿放进有盖的垃圾箱内。
6、冰箱底部的水盘应每星期清理一次。
杀灭成蚊的方法
1、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遵照包装使用适当的份量。
2、室内喷雾一般采用手动喷雾器或手提式超低容易喷雾器,用浓度为0.4%的生物丙烯菊脂氯菊脂溶液,按每平方米1毫升药量作空间喷雾。
3、用灰沙填堵容易积水的地方。
4、保持环境清洁,不留下容易孽生蚊子的物品。
预防登革热的个人防护
1、睡觉时应放好蚊帐。睡觉时要检查是否挂好蚊帐,防止蚊子叮咬。
2、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早上八、九时,傍晚五、六时),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3、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长袖衣服,并于外露的皮肤涂上驱蚊药物。
4、登革热流行区内,室外活动应自我防护或涂擦驱蚊药物,防止蚊子叮咬。
5、怀疑自己感染登革热时,应尽快到医院检查。
问题一:登革热是什么病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问题二:什么是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问题三:如何判断自己得了登革热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1.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 *** 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2.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 *** 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具体如下:
baike.baidu/view/80678
问题四:登革热的症状有哪些?登革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15天,通常为5~8天。
世界卫生组织将登革病毒感染性疾病分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shocksyndrome,DSS)。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
(1)发热:通常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3)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
(4)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
2.轻型登革热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
3.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或发病前15天内去过登革热流行区,发病于本病流行季节,发病前3~15天曾有被伊虫叮咬史,特别是当某地于短期间内出现大量发高热的病例时,更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2.临床特征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全身疼痛,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出皮疹,皮下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
3.实验室检查若患者只有符合登革热诊断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
防治登革热,正确观念不可少近来登革热疫情仍紧绷,防蚊产品成为民众必备用品,但市面上防蚊产品种类众多,甚至还有不少DIY产品,到底要如何选用才能达到最强的效果及最佳的保护?此外,登革热快筛已纳入公费,并成立4家登革热应变医院;万一罹病了,该如何治疗与照顾?这些都需要认识与了解。 「防蚊」和「杀蚊」大不同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说明,首先要先了解「防蚊」跟「杀蚊」不同,「防蚊」是减少蚊子接触到皮肤的机会,而「杀蚊」则是具有杀害蚊子的功能。前者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性的方式让蚊子产生趋避效果;而后者主要则是利用能破坏蚊子神经细胞膜稳定性的物质,使其神经麻痹造成死亡。某些防蚊物质经过卫生单位许可后是可以用在皮肤上,然而杀蚊物质主要是被当做环境用药或农药使用,不建议接触皮肤。
想有效「防蚊」有两种作法:物理性遮蔽、化学性趋避。
◎物理性遮蔽:像是避免于黄昏之后到?明间外出;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外套及长裤,且最好上衣袖口及裤子下?具有束口设计;穿衣时将上衣扎入裤内,并着浅色袜子包束裤子下?,都可以防止蚊子钻入叮咬;家居门窗使用纱门、纱窗并于睡觉时使用蚊帐…等。
◎化学性趋避:在皮肤 *** 处涂抹或喷洒具有化学趋避能力的防蚊液(乳或喷雾)加强防蚊效果。
不可不知的「防蚊产品」 台湾皮肤科医学会指出目前市面上可用于人体皮肤之防蚊产品,主要分为「具药品许可证含DEET的产品」以及「不具有药品许可证含植物精油及植物油的产品」。
前者主要含有DEET(N,N-Diethyl-meta-toluamide╱敌避╱待乙妥╱避蚊胺)成分,列属为药品管理,上市前须经审查并取得许可证。此成分可影响蚊子嗅觉,进而减低其叮咬皮肤的机会。使用10%以上的药剂涂布于皮肤上通常能够保护2小时;20%以上可保护4小时;30?50%的浓度则可以保护6?8小时。建议需要长时间待在户外、疫情时期及所处环境蚊子较多的地方,应优先选用此类产品。购买时可检视其产品包装上是否具有卫生福利部核准字号(卫署药制字第○○○○号、卫署药输字第○○○○号)。其核准适应症为「驱除蚊、苍蝇、蚤、蝨、水蛭等害虫叮咬」。
后者常见添加的植物精油包括:香茅、柠檬胺、尤加利、樟树、茶树、薰衣草、猫薄荷、柚皮、橙皮…等,而常见的植物油包括大豆油及麻油两种,这些外用品均属于一般商品,不能标示或宣称疗效。也就是说市面上的草本防蚊液、防蚊精油、防蚊贴片及防蚊手环…等产品,其防蚊效果及安全性并未经台湾卫生单位确认,其效能通常比较不明确,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也还有待确认。
防治登革热,正确观念不可少 做好环境孳清与个人防蚊措施 疾管署指挥中心提醒,民众如经确诊感染登革热,请遵照医师指示服药、多补充水分,尽量在家休息;发病后5日内,应避免被蚊虫叮咬,以减少病毒借由蚊虫散播;并做好防蚊措施,包括家中装设纱窗纱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睡觉时挂蚊帐、使用电蚊拍(蚊香仅具驱蚊效果)、必要时使用卫福部或环保署核可的防蚊药剂。
现为登革热流行期,清除病媒孳生源才是防治登革热最根本的方法,民众应主动清除户内外积水容器并定期巡查,以降低感染风险;如有发烧、头痛、后眼窝痛、肌肉关节痛、出疹等登革热疑似症状,应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旅游或活动史,以利及时通报与治疗。
登革热快筛纳入公费,成立4家登革热应变医院 为因应南部登革热疫情,卫生福利部发表声明,NS1快筛试剂由健保代办,只要60岁以上且符合登革热病例定义、经诊治为中度(B级)以上、发病7天内,且居住于台南市、高雄市与屏东县民众,都符合公费登革热快筛的资格。居住于南部三县市以外,但有国内外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活动史的病患,经医师判定需进一步检验的民众,也同样符合公费快筛资格,以民众不需付费为原则。经诊治为登革轻症(A级)病人,经诊治及卫教后,请在家自主健康管理。
此外,卫生福利部已协调卫生福利部立台南医院、台南市立医院、台南市立安南医院、高雄荣总台南分院4家医院,作为登革热应变医院,并各规划一区病房、专责收治,将视疫情逐步调整。民众若经诊治为中或重度(B、C级)登革热病人,请依照院方调度就医。
防治登革热,正确观念不可少 听从医师建议,多补充水份 疾管署表示,登革热感染初期会有发烧、头痛、肌肉或骨头酸痛等现象,部分患者会感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也是常见症状,上述症状都容易使病患因水分流失处于缺水状态。多数人感染初期补充水份并多休息,可以自然痊愈,但部分病患,尤其是曾感染过其他型别病毒,又感染到目前流行的第二型病毒,或是年纪大、有慢性病(如糖尿病),都是引发登革热重症的高危险群。虽然引发重症确切的因素尚未完全明了,但多数研究显示,病患因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造成血管内的水份(血浆)渗漏至血管外,导致休克与后续的并发症,是造成重症与死亡的重要原因。
登革热病程可分为发烧期、关键期与恢复期,病患水份(血浆)渗漏的状况,多数发生于即将退烧,如发病后3?7天间,如处置得宜,没有引发其他并发症,这种现象通常只会持续1?2天,接着会自行恢复。因此这段关键的血浆渗漏期,提供病患足够的水份、矫正体内的缺水状态,是登革热治疗的重点。医师如评估病患身体状况许可不需要住院,可卫教民众回家后多喝水,并请民众留意是否出现警示征象,一旦有持续呕吐、严重腹痛、呼吸困难、出血、四肢冰冷湿黏或意识状态改变等,必须马上回医院接受治疗。
网路上也出现民众分享治疗偏方,如喝红芭乐汁或顺势疗法等。疾管署提醒,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及疫苗可用,这些治疗偏方也未经临床试验证实对登革热治疗有效,请民众勿轻易尝试,如怀疑感染登革热请务必就医,并听从医师建议治疗、服药,多补充水份,以确保自身健康。相关资讯可参阅疾管署全球资讯网(:cdc.gov)或拨打国内免费防疫专线1922(或0800-001922)洽询。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