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剧烈关节疼痛因而又称“断骨热”的登革热,1995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流行:14万人得病,38人死亡。据“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登革热多年来不断恶化,失去控制,主要由于过去25年间忽略了关于灭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的治本方案;而人口剧增的拉丁美洲,给水设施和环境卫生又往往跟不上,已沦为这些伊蚊的理想滋生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人可能受到登革热侵袭。6~10月为高发季节,潜伏期为5~8天。
病毒一潜入人体血液,就开始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制,乃至消灭白细胞。人体反应为突发呕吐、发热、厌食、极度疲乏与剧痛(头痛、眼球痛、四肢痛、关节痛尤以腰骶关节为重)。但在多数病例中,这种急性症状于1周以内便消退了,真正的险情却随后出现。1~2天后再发热,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病程的3~5天出皮疹,先在胸腹部,后蔓延到四肢,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麻疹样疹,压之退色,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另一不同临床型的登革出血热伴有明显的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象,起病较慢,发病2~4天后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
登革热病毒存在几种类型,接触其中之一并不会获得对另几种的免疫力。事实上,免疫系统竟然使继发感染得以步步进逼。原来,身体最初遭病毒的另一类型侵犯时,上述抗体不能杀死此病毒,仍旧与之依附。同时,这些抗体还附着在白细胞上,从而便于此病毒进入白细胞。已受感染的细胞解体之际,即释放一种可向血管发“漏液信号”的分子。随着白细胞的死亡数量增多,血管相应漏液过多以致血压急剧下降。如果而不到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致命性休克。
预防传染病的原理无非是那三种: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登革热也是一样的,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条:
1.清理积水,因为积水是蚊子滋生的天堂。
2.搞好卫生,保持所处区域的清洁,防止蚊子活动。
3.在蚊子活动密度较高的地方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杀灭。
4.可以使当地使用驱蚊剂,防止蚊子叮咬。
5.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不要到比较潮湿或者是有积水的地方(蚊子的孳生地)去。
6.所处区域疫情发生时,尽量不要剧烈运动,以防止身体过多分泌乳酸而招蚊子,而且要少喝酒。
7.在疫情发生时,避免进入疫区。
8.发现感染者必须及时报告,同时要快速隔离(安置区域尤其要注意灭蚊)。
9.注意个人卫生,多洗手,多开窗通风。
10.在平时多锻炼,加强营养,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11.当自己出现登革热的症状时,及时检查、就诊。
发热、头痛......就一定是感冒了吗?不!一!定!很有可能是患了登革热,而罪魁祸首就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感染登革热后,轻者可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大量出血、迅速休克、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症状,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预防,避免登革热找上门。
一、清
首先,要把伊蚊的孳生地清理干净。因为登革热是由携带登革病毒的雌性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花斑蚊)叮咬而感染的。
花斑蚊喜欢在水里产卵,因此,首先就要把积水清理干净。积水较多的地区有沟渠,洼地,下水道,阳台等,要重点进行清理。其次,户外废弃的瓶瓶罐罐和轮胎等能够储水且潮湿的地方也要进行彻底的清洁。
另外,如果家中有盆栽,应该每3天换一次水,洗一次瓶和根须,还要及时清除花盆托盘中的积水。只要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可以彻底清除花斑蚊的孳生地,让它们无处繁殖,这也是一种根本性的办法。
二、杀
1、放养食蚊鱼
在池塘、莲花池中放入小型食蚊鱼,它们可以自动捕杀伊蚊,对周围的环境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2、化学药剂杀虫
在户外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法或热烟雾剂法;而在室内选用滞留喷洒,或蚊香、电热灭蚊片、电蚊拍、瓶装杀虫气雾剂等方法。
三、防
“花斑蚊”主要是在白天“作案”,高峰时期是在上午8点到9点,下午5点到6点钟,成蚊最爱待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因此,最好不要到这些地方,尤其是早晨8点到9点,下午5点到6点钟。
可以在家中安装纱窗,使用蚊帐,在室内点燃蚊香。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时,须穿浅色的长袖衣物和裤子,并在裸露的肌肤和衣物上涂抹驱蚊药物。在“花斑蚊”活动频繁的早晨和傍晚,尽量不要在树荫、草丛、凉亭等室外徘徊。
只有足够谨慎,才能远离登革热的侵害,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上三点:清、杀、防,如此才能万无一失。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过3至15天的潜伏期(通常为5至8日),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背痛、后眼窝痛。发病后3、4日出现红疹,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引致死亡。
现代医学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预防登革热的最佳方法就是清除积水,防止伊蚊孳生,以避免给蚊子叮咬,有关预防蚊咬的措施如下: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如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份量。切勿向运作中的电器用品或火焰直接喷射杀虫剂,以免发生爆炸。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所有渠道要保持畅通。将地面凹陷的地方全部填平,以防积水。到东南亚旅游后半个月内如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
登革热最常见于每年的9、10月份,不论男女老少,稍微不注意 被虫蚊叮咬,容易引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出血。对于婴儿、小朋友,受感染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
登革热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传染性并不大,甚至很小很轻微,但面对着登革热,目前医学上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我们只有从身边、从源头开始进行杜绝。
登革热怎么预防
晚上睡觉时需要点上蚊香或者挂好蚊帐,避免夜间熟睡时候,被外面飞进来的蚊虫叮咬,从物理层面上防止蚊虫。
如果被蚊虫叮咬之后,发觉有些头晕、发热症状,应该马上到医院或者社区专门诊所进行就诊,不可拖延,避免炎症的加重而导致并发症。
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习惯,保证每日三餐的营养均衡,工作学习之余,更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体育运动项目,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从本质上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室内室外必须清理积水,勤倒垃圾,搞好周围生活环境,保持卫生干净,从源头上杜绝蚊虫的滋生,减少蚊虫的数量。
在户外走动休息的时候,应该在身上、特别是裸露的地方喷上驱蚊水,或者穿上长袖、长裤,避免蚊虫的趁机叮咬而导致发炎。
家里或者周围,特别是一些容易滋生蚊虫或者躲藏蚊虫的地方,应该使用一些杀虫剂进行喷洒,也是一个源头上很好的杜绝蚊虫滋生的方法。
从大的方面上来讲,一个社区一个公共场所,需要全民动员,特别是负责单位部门,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普及预防登革热常识,同时进行灭蚊防蚊工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控制。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