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斑疹伤寒乃普氏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稽留热、头痛、皮疹和中枢神经系症状,病程约2-3周。复发型斑疹伤寒也称BrilIZinsser病,为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远期复发。
病因
普氏立克次体为双球杆菌,形态多变,大小约(0.3-1)μm×(0.3-0.8)μm,革兰染色阴性;寄生于细胞质内,呈两分裂繁殖。对热、一般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敏感,冻干后于-70℃可保存30余年。病原体具有内毒素性质的毒素和两种主要抗原,一为可溶性组特异性抗原,可与其他立克次体组区别;另一为颗粒性型特异性抗原,可用以区别普氏和莫氏立克次体。因普氏立克次体可隐伏在单核-吞噬系统内达数年之久,待人体防御功能下降时再繁殖而导致复发。由于已具有部分免疫,故病情轻、病程短(5-7d)。
强度与传播:本病的流行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战争等有密切关系,中国某些地区仍有本病发生。
发病机理
人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人是主要传染源。虱吸病人血后立克次体在虱肠壁细胞繁殖,经5-10d即随虱粪大量排出。受染虱再吸健康人血时,虱粪中立克次体即由叮咬处及搔痕进入人体,干虱粪偶可通过呼吸道或眼结膜使人受染;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病原体接触机会多,常因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而感染发病。人普遍易感,春冬发病多。立克次体进入人体后在小血管内皮细胞中繁殖,然后由细胞内逸出而引起立克次体血症。立克次体死亡后释出毒素,随血流而侵犯各器官导致各种相应症状,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容量减少及细胞间质水肿。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脱落,管壁出血坏死,可导致血栓。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可形成斑疹伤寒小结。此等小血管病变为本病特有的变化,多见于脑、脑膜、心肌、肾、肾上腺、睾丸等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